转自:嘉兴日报
■梅晓民
水郭山村槐叶青,
二槐诗卷半飘零。
谁将纨扇新填谱,
檀板轻敲教小伶。
梅里诗人姚驾鳌的这首《梅花溪棹歌》基本概括了王翃在诗词和戏剧方面的成就:“二槐诗卷”即王翃的诗集《二槐诗存》;《纨扇记》是其第一部传奇作品,唯一遗留下来的代表作是《红情言》。
王翃,字介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世居嘉兴王店。因家贫,13岁就在父亲的染坊里帮工,20岁时,他偶然读到元末剧作家高明的南戏《琵琶记》,欣喜地说:“写这个又不难,我也会的。”从此精研南北曲,兼工诗词,终日坐在店中边读书边经营,经常一手挟古书,一手收货款,一面记账,一面与菜贩、佣人等闲聊,还听老辈人说掌故传说。
明清传奇是古代中国戏曲形式,王翃一生作有六部。他在《红情言》自序中说,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会稽(今绍兴)史槃的《唾红记》(又名《吐绒记》),王翃感到该剧虽“情事兼美,盛为演者传习”,但“词甚潦草,不堪寓目”,便将其中的宫调、措辞、声韵等重新编排,“拾其情而变幻之”,经三个月的努力终于脱稿。因“不忍去其原传”,便以原作寓意取名为《红情言》。
全剧二卷四十八出,说的是唐天宝年间,新科进士皇甫冉陪新科状元、兄长皇甫曾赴任湖北蕲水县令,监察御史卢纶调任山东廉访,夫人和小姐卢湘鸿同行。两艘官船并泊于湖北团风镇驿站时,卢纶之女卢湘鸿在船上刺绣,无意将咬下来的绒线头吐在邻舟正在赏景的皇甫曾身上,皇甫曾误以为卢小姐有情于己,便题了一首诗和绒线头一并包了抛过船去。卢湘鸿读了诗后即和诗一首,遣使女凌波传回。皇甫曾大喜过望,跃上卢府官船与小姐约会。两人暗通款曲之时,湘鸿之父卢纶喝醉返回并命开船,皇甫曾一时无法离船,仓皇间,湘鸿主婢俩将他藏于闷热的内舱箱中,幸好口衔郁金丸得以延命。船行一夜到了黄州他才得以脱身,后几经曲折,两人终成眷属,情节曲折离奇。
《红情言》流传下来的有明代手稿本和清初刻本两种,明代手稿本先为名家收藏,后在民间频繁拍卖,清初刻本被收入郑振铎编纂、1957年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三集》,现藏浙江图书馆。
明代稿本分为上下两卷,开本为30.2×18.5厘米,黄格写本,天头有小字评语,行间有朱、墨双笔批校。上卷共四页,分别有王庭《序》及王翃《自序》,王庭《序》在前,王翃《自序》在后,可惜文字皆不全。
王庭(1607—1693),字言远,一字迈人,嘉兴梅里人,王翃族弟。顺治六年(1649)进士,曾任山西布政使,工诗词。
王庭《序》只有:“……为之,盖亦大有不侔者也。介人之《红情言》,吾得以一班窥之。迈人”(刻本作“贲湖子题”),并钤有白文印“王庭之印”及朱文印“言远”。
王翃《自序》只有:“会稽史氏作《唾红传奇》,情事兼美,盛为演者传习。甲戌夏日,偶得之于友人斋头,然……”钤有“曹大铁图书记”“伯生珍赏”两枚朱文印。另有上卷起首页《雁联》及下卷起首页《遘》。
上卷起首页分别钤有“常熟曹大铁鉴定印”“九峰旧庐珍藏书画之记”“绶珊六十以后所得书画”“曹大铁图书记”“春风庐”等印,下卷起首页分别钤有“吴郡曹鼎”“大铁父”“菱花馆”等印。
曹大铁(1916—2009),原名鼎,字大铁,斋名“菱花馆”,江苏常熟人,著名收藏家;王绶珊(1873—1938),名体仁,字绶珊,绍兴人,著名盐商,室名有“九峰旧庐”“东南藏书楼”等,清末秀才,迁居杭州,辛亥以后居上海。
从以上钤印可以看出,《红情言》明代稿本曾先后为收藏家王绶珊、曹大铁等收藏,但不知什么时候流入民间。
据笔者了解,《红情言》手稿本曾在上海博古斋拍卖公司2010年11月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起拍价为8.5万元,13.4万元成交;2012年6月,北京卓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上,此手稿本又以估价人民币13万元再次拍卖。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