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孙志强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诸多古镇在地方文化乃至文学上的积淀颇为夺目,文学成就直观地体现在粲然可观的“乡镇级”诗歌总集上。这批诗集内容丰富,收录大量基层才士的诗作菁华及生平资料。其中,清末文士李道悠编纂的《竹里诗萃》根植于新篁乡土,是研究明清嘉兴基层文脉传承的重要文本。
李道悠(1817—1897),字子远,祖籍江苏吴江,秀水闻川(今王江泾)人,寓居竹里专力于诗,中年病足,为丝业司会计,置几二,左列筹算,右罗书籍,室曰“求有益斋”,著有《闻湖诗三钞》,又编纂《竹里诗萃》。
竹里,即竹田里,系古镇新篁别称。明宣德年间,与梅里(今王店)、新丰、钟埭并列。竹里与梅里皆为诗人聚居之地,梅里早有诗集问世,竹里人亦有编纂本里诗集的尝试,但只有金汤孙《里仁乡诗综》钞本幸存于世,其他未刊刻而毁于兵火。
李道悠客居竹里三十余年,感慨竹里文献零落,尽心奔走,掇拾烬余,在金书基础上全力编纂《竹里诗萃》。清光绪十八年(1892),此书编讫。由于身世清贫,他无力刊刻这样一部规模宏大的乡镇诗集,只能束之高阁。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乡人集资刻印,版存“蒋十咏庐”。前有嘉兴县学训导王震元、候补同知朱锡傅及编者三序,后有查辉之跋及《募刊竹里诗萃启》。
李道悠在《序》中说:
道咸间,里人徐明经同柏有《竹里诗存》,王广文逢辰有《竹里诗辑》,皆未付剞劂,毁于兵燹。今可凭藉者惟金文学汤孙《里人乡诗综》,凡六十余家,虽亦钞本,而壁中尚书,幸逃秦火者也。予客里中三十年矣,时时见零落篇章,辄慨叹不能置。庚寅(1890)春,因约同志诸君多方搜访,凡竹里接壤之属里仁乡者概登之,盖承《诗综》意也。积三年,复得百二十余家,妄加去取,汇而梓之,曰《竹里诗萃》,于是稍补其阙矣。
江南乡镇文化崛起和其经济社会的繁荣大致是同步的,新篁凭借丝市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因此《竹里诗萃》中著录的诗人明清之前仅为个例。书中收录诗人始于元之陆景春,明代有高逊志、高尚志、高承埏等八人,其余皆为清人,最后两卷收录“寓贤”“方外”“列女”之作。元明人因年代久远,专集散佚,所录作品多从总集、笔记、方志中搜罗,清人作品有所选择。诗人名下注明字号、科目、仕宦、集名,如志传序跋中有可采者亦注其后。
他还从诗人家谱中采掇了许多材料,“诚恐再历数十百年,或致数典而忘也”,也仿朱彝尊编《明诗综》,著《求益斋诗话》附在诗人小传后,或评骘诗章,或记佚闻、或考谬订误,颇有参考价值。
书中所录之诗不乏佳篇秀句,收录的也并非都是士人。如胡大年,为开烟草店之商人,他不仅精于行书、楷书,善画老梅、修竹、奇石,其诗亦萧闲淡远。
作为乡镇级诗歌总集,《竹里诗萃》常见的是当地文士对本地风物、山水、先贤的吟咏,通常呈现为“风土诗”“竹枝词”“怀人诗”等,其着眼点在于对乡土文化的彰显,同时还少量涉及嘉禾风土与邻郡苏、杭山水。
从新篁地方文化来看,明清两朝这里涌现了诸多操笔能诗、精心著述的基层文人,也有引领风气、凝聚群杰的艺文宗匠与名门望族,最突出者当属张廷济家族。《竹里诗萃》的考稽汇编,发覆幽光,新篁一地的文化特质逐渐清晰明了,这也让我们看到嘉兴基层文脉传承、延续持久的生命力。
张廷济(1768—1848)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嘉兴新篁人,清代著名金石家、书画家、收藏家,清嘉庆三年(1798)中解元,但因多次会试不中,放弃仕途,本着“台阁山林本无异,典谟雅颂用所长”的理念,潜心诗词书画与金石收藏。他常以竹子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不乏脍炙人口的诗句,“故乡竹影伴斜阳,岁月悠悠思未央”,描绘故乡竹林中斜阳映照的美景,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张氏一门诗作散见《竹里诗萃》各卷,张廷济本人的诗篇尤多,绝大多数与书画题跋、金石观摩、文会雅集有关,作品颇能展示江南艺文家族的深厚底蕴与博雅宗风。
《竹里诗萃》2012年由嘉兴档案局校注后,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四册,收录从元末至清末,新篁及其周边乡镇189位诗人诗作。正如《前言》所说:“将前人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可以激励新一代嘉兴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文化”。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