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2024年09月24日 08:03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邓宇

近期国际上出现的中国“产能过剩论”甚嚣尘上,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一是欧美国家“去风险”和“脱钩断链”政策的新论调,意图抹杀中国的科技竞争优势,阻碍中国的产业升级;二是由于欧美国家在中高端产业链所具有的“先发优势”逐渐消退,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以及芯片半导体等行业的竞争优势不再凸显。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中国一方面要利用好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窗口期,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拓展国际市场和扩大有效内需市场,进一步提高工业产能利用率。

中国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一方面,中国产业升级进程加快。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研发投入稳步提高。中国的整体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增幅超过3倍,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55%,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的占比上升至6.3%。大规模科研和基础研究投入将助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破解“卡脖子”难题。二是高科技投资大幅增加。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3个百分点,比制造业投资高3.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当前,全球基本上形成以中、美、德和日韩以及印度、东南亚等为中心的产业链新格局,而中国逐步取代日本成为亚洲产业链的中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先期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20个)和德国(8个)。

中国的产业链比较优势凸显,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中心节点之一。2015年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十个重点领域。世界银行统计,202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8.28%、26.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SEMI)预测,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出货金额将超过35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2%,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同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高等教育群体及产业工人方面具备独特竞争优势,拥有数量庞大的工程师、高科技研发人员。目前中国有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内布局建设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其中主导的产业产值在2023年已经超过2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50.1%。

近期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国际机构提出中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引发热议。针对这一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加以阐释。需求层面,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呈放缓态势,全球出口总额下降4.6%,继2021年(增长26.4%)、2022年(增长11.6%)连续两年增长后再次下降,全球需求受挫客观上导致供需失衡。贸易政策层面,欧美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奉行“脱钩断链”政策,加上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以及贸易和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加剧全球产业链失衡,因而外界所宣称的“产能过剩论”是片面的,其制造新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失衡,借此掩饰欧美发达国家推行“脱钩断链”所带来的外溢风险。实际数据来看,过去5年中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虽有小幅波动,但维持在75%左右的较高水平,使之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中心节点。相较而言,美国、德国、日本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也基本维持在75%-78%的水平,但波动相对较大。中国在新能源、光伏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竞争优势凸显,而且拥有超期的制造产能,未来将更好地满足全球绿色低碳及能源转型的巨大需求。可见,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站不住脚。

中国产业链重构迎来重要窗口期

其一,全球产业链重构已到关键节点。时间轴来看,全球产业链重构对中国中高端产业影响的严重性取决于冲击的长度和强度,比如高度依赖中间品进口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等。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已到关键节点,不同于新冠疫情期间的“供需错配”红利期,欧美国家所推行的“脱钩断链”政策不但没有趋缓的迹象,反而变本加厉,近期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电动汽车强征高额关税即是明证,将制造新的贸易失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地缘政治诱发的风险或将进一步抬升,伴随而来的是核心产业链的竞争加剧,如何寻求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战略资源供应稳定可靠以及区域多边贸易体系安全运行是未来产业链重构的真正“堵点”。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窗口期,要有前瞻性安排,做好长期的战略准备,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并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其二,中国具有全球产业竞争的独特优势。随着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中国将继续在全球产业链体系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从三个层面来看: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升级的基础更为深厚,中国的未来经济实力仍处于上升期,尽管速度会有所放缓,但在体量庞大的基数效应和较稳定的中速增长支撑下,中国大规模的产业链升级将沿着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深入实施。二是具备深厚的制造能力和工程师红利优势,虽然中国逐步转向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消退,但基于中国大专院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工程师红利持续释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工程师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分别达到6000万人、635万人,这也给中国向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增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设计凸显了决策层对经济内生性增长的高度关注,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大市场,坚定市场扩大内需战略,表明决策层更加重视从内生结构寻求破题之道,释放超大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优化调控产能,改善行业供需状况。

其三,中国的产业升级亟待新的战略突围。综合评估,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中高端产业链仍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先发优势,三国的研发强度均超过3%。美国在世界主要27个工业科技大项中有21项达世界领先水平,德国、日本在制造技术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高精尖科技领域均需要长期的技术迭代和深厚的科研实力支撑,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领域的突破需要战略规划。作为追赶型的后发国家,未来产业升级的战略突围,既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巩固制造产能优势,加快迈向制造强国,也要加强“补短板”,进一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提高产业链价值链的全球地位。对此,中国企业应有所准备,既要主动调整战略布局,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也要放眼世界,有序推动海外布局,抢抓再全球化新机遇,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产能过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9.68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