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共通桥梁 让中国电影走得更远

搭建共通桥梁 让中国电影走得更远
2024年09月21日 07:05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日前落幕,中国演员章子怡作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与法国老牌明星伊莎贝尔·于贝尔等评审成员同台亮相,优雅自信,成为华语电影人的骄傲。

时间倒退几十年,这是中国影人难以抵及的参与度。张艺谋导演曾回忆,1990年凭借《菊豆》第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时,他还坐在台下一个不起眼的位置。

此后,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王全安、刁亦男等陆续斩获戛纳金棕榈、威尼斯金狮、柏林金熊;王家卫、张艺谋、巩俐受邀担任欧洲三大影展评审团主席。他们成为华语电影人走向世界顶级电影圈的实证。

作为报道欧洲三大电影节20多年的老电影节人,我很庆幸见证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多个高光时刻。同时也意识到,华语电影若要继续提升国际地位,就要让作品“走出去,被看到”。

如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为便捷,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路径更多元。怎样走出去,如何被看到,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用共通的电影语言 讲好本土的故事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2004年《十面埋伏》在戛纳电影节展映,开启华语电影在国际上亮相的多元化局面。以前总是具有实验创新、社会批判、人性思考等特质的艺术电影在参赛路径下受到关注;在《十面埋伏》之后,一众商业大片(《狄仁杰》《赤壁》《妖猫传》等)陆续出现在国际电影节的非竞赛或展映单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大制作。2024年戛纳电影节展映的中国香港动作片《九龙城寨之围城》,就是最新例证。

用最新的电影语言讲述最本土的故事,或许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这是今年威尼斯影展上的一部纪录片《宫崎骏,自然的精神》带给我的启示。影片中,宫崎骏为《千与千寻》在美国的首映而担心,怕根植于日本文化的作品不能被美国观众所理解,结果却令人惊喜。这让人不禁感慨,如果中国电影能用与时俱进、世界共通的电影语言讲好本土故事,就会像韩国的类型片和日本的动画片一样,昂首走向世界。这种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也会让对中国还停留在片面了解的一些国家告别刻板印象,见到一个现代又生动的中国。

疫情后的复苏 老将新人“走出去”

犹记得全球疫情暴发前,中国电影人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汇聚一堂的热闹。借力于电影人的创作能力,电影工业和院线消费的实力,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并与世界深度交流、互惠互利。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潜力无限,受到世界欢迎。作为电影节报道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年电影节期间联系采访,都会得到国际媒体公关的热情回应。

疫情令这种交流的脚步放缓甚至一度中断。如今的情势与几年前的中国电影高光时刻尚有不小的距离,但行业的复苏已有目共睹。这两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各个竞赛单元都有华语片的身影,今年管虎导演首次出征戛纳,就凭借《狗阵》斩获“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在此前的柏林电影节上,来自中国不同代际的导演和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各个单元全面开花。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电影创作和电影工业有着独特的文化生态,与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很难独善其身。2024年国内暑期票房的下跌,让对中国电影满怀期待的人们有所担忧。在这一背景下,8月29日,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明确:我们需要世界的眼光。“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在创作上能够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然后反哺滋养自己的创作,再去融入世界”。

中国电影要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就不能故步自封,第五代导演曾拍出了《黄土地》《活着》,贾樟柯、娄烨等第六代导演讲述了巨变中的中国和时代变革中普通人的生活,这些都曾赢得世界的掌声。好在,老将(管虎、贾樟柯)依旧在战斗的同时,新人已人才辈出,毕赣、李睿珺、魏书钧、邬浪等年轻导演不断有作品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展示,邱阳、陈剑莹等年轻导演接连拿下“短片金棕榈”,他们代表了中国导演的新力量,懂得并有能力用世界化的电影语言去征服世界。

走出去、引进来 在更好的理解中交流

有效的交流永远不是单向的。我们需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作品,同时需要看到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作品。中国电影“走出去”,国际电影节作为业内人士和世界媒体的聚焦之地,可以说是展示和推介的最有效平台之一。

不仅是享誉全球的国际电影节,地域性的影展对推介中国电影文化同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就我所熟悉的巴黎,就有半民间性质的“巴黎中国电影节”,他们既会推出周璇、吴天明的经典电影回顾展;也会介绍当代中国电影新作。还有更关注年轻导演的“巴黎作者电影展”,不断把中国新鲜的创作血液推介给关注中国文化和电影的西方观众。正是这些在异国举办的电影节/展,在与当地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中,让彼此加深了解、有效交流。

相应地,北京、上海等国内的国际电影节同样在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时值中法建交60周年,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邀请法国导演陈英雄担任评审团主席;在“一带一路”电影周,让沿线国家的优秀作品有机会出现在中国大银幕上。正是在持久交流中积累建立的信任,使北京、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优秀华语作品有了更多赴国外影展交流推介的机会。

不仅如此,在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20多年间,还出现了一批专业的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将世界影展上的优秀作品第一时间引入中国,通过艺术展映、院线公映等途径,为观众提供高品质的艺术享受。通过中国的买家公司,《海边的曼彻斯特》《三块广告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以及预计在今年10月底公映的《完美的日子》等大量外国影片被引入国内,让观众欣赏到外来世界的精彩。

尝试新路径 搭建新桥梁

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被看到?入围国际影展、和海外销售发行公司合作、实现在西方电影院线的放映,是过去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基本模式。这个单一局面在近几年也被打破。除却上海“华人文化”等少数具有制作、同时组织影片海外发行上映的公司,以及中国海推公司在国际电影活动上的推广之外,专业人士正在海外积极寻求与当地专业人士合作的发行,“走出去再扎根下来”的模式也开始有人尝试。在国内创下票房纪录的商业大片《封神》,就是在法国华人发行公司heylight作为海外多个国家地区版权方的主控宣发下,成为2024年5月法国中国电影节的开幕片,同时也完成了法国主流院线的发行,进而扩展至比利时、卢森堡,甚至将发行工作延伸到了非洲20多个法语国家市场,接下来该片还有望在拉美地区的法语国家发行。

当然受限于人脉、成本、发行策略等多种因素,目前由国人参与的海外直接发行、深入异国院线,还很难达成预期。但先锋探路者已经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合作新模式会在未来有更多人参与。当然要更多人为中国作品有效“出海”保驾护航,就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扶持。面对不同文化不同特色的海外发行,因地制宜地制定发行策略并给予支持是业内的普遍呼声。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管虎导演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中国电影要走出去,与不同文化的交流非常重要,要取长补短。这意味着中国导演可以去国外拍电影,同时也让外国人来中国拍摄。好在这一努力也已经开始,2023年的《燃冬》、2024年的《壮游》,就是中国电影人走出去,不再拘泥于地域的范围,更加自信地参与到世界电影工业的范例。 文/刘敏

(作者系法国卢米埃尔外国记者协会副主席、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协会会员、法国国家影评人工会会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国电影 电影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