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蚍蜉撼大树”,讲述了一个蚍蜉自命不凡,企图撼动一棵大树,最终被大树轻而易举压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了蚍蜉与大树之间的力量对比,形容力量微小的人或事物企图动摇或改变强大的人或事物,是一种自不量力的行为。唐代韩愈在其《调张籍》一诗中,也有“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描述。
汉代焦延寿在其著作《易林》第十三卷中也描述:“蚍蜉戴盆,不能上山”,这是关于蚂蚁自不量力较早的文字表述了。
实际上,从科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蚍蜉的污名化,源于文学家对蚍蜉严重的认知不足。那么,蚍蜉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
最早记载蚍蜉这个名词的是《尔雅·释虫》,《尔雅》是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辞典。《尔雅·释虫》中载录:“在蚁有君臣义,故字从蚁。大者为蚍蜉,亦曰马蚁。”可以看出,蚍蜉是一种大蚂蚁,是蚂蚁这种昆虫中体型较大的种类。
蚂蚁虽然不能撼动大树,但可以将树干蛀空,使大树折倒。不过这种蚂蚁不是黑蚂蚁,而是属于等翅目的白蚁。科学家根据化石判断,白蚁可能由古直翅目昆虫发展而来,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二叠纪,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昆虫始祖。
蚂蚁发展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让这个昆虫的大家族,在复杂的进化中,延续到了现在。
之所以说文学家对“蚍蜉撼大树”是一种污名化的描述,那是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几乎全部的枯木,它们之所以倒下腐烂,都有蚂蚁的功劳。蚂蚁中的白蚁,更是佼佼者。
白蚁以木为食,其强大的消化能力,能将吞噬下去的木质素分解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氢气。所以,若是没有“蚍蜉撼大树”,这个世界上恐怕早已无法容人类下足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