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的青春|用油墨和时代同频,他曾二进中南海完成特殊使命

党旗下的青春|用油墨和时代同频,他曾二进中南海完成特殊使命
2024年09月11日 15:45 澎湃新闻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市科技团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委联合发起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

活动走访上海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引领广大青年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

澎湃新闻陆续推出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本篇聚焦著名油画家邱瑞敏。

邱瑞敏在写生。

邱瑞敏,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4年4月出生于上海,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今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全国美展评委、上海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美国纽约普拉特学院访问教授,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采访邱瑞敏的时候,我们向他提出了一个略显“促掐”(沪语:故意刁难)的问题:您觉得以后画家会被AI(人工智能)代替吗?他笑眯眯地说,不会,因为AI没有心。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艺术正经历着智能化浪潮的碰撞。但艺术终究是一种心灵升华的视觉体验,这需要艺术家把心融入作品中。没有艺术家的灵光一现,就无法创作出触动人心的艺术。艺术创作,讲究一个用“心”,作品是画家求索历程和心迹的最真诚袒露。

黑板报中藏初心

“只是想把黑板报出得更好。”

当被问到走上艺术道路的初心,邱瑞敏的话语让我们略感意外。小时候的邱瑞敏酷爱画画,经常临摹小人书、连环画,上学时在班里负责黑板报工作。他几次路过高年级的美术教室,看到里面的石膏像,又好奇又敬畏,只能躲得远远地眺望。

邱瑞敏在学校(Pratt Institute)教学楼前。

彼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称“上海美专”)中专部开始招生,邱瑞敏单纯地认为,如果能考进上海美专,以后就能更好地为大家出黑板报了。兴趣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凭借对绘画的热爱和自己业余苦练的基础,邱瑞敏成功走进上海美专中专部,开启了他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

在上海美专里,邱瑞敏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艺术的纯粹和高尚。教室里摆满了油画泰斗颜文樑先生从法国带回来的一批古希腊雕塑石膏像,还循环播放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体验走入艺术殿堂。学习的内容也很多,中国画、美术设计、连环画、书法、水粉、素描、速写……年轻的邱瑞敏不停地学着、画着、练着。

他以校为家,白天上课,晚上自学、练基本功。邱瑞敏还经常早晨去菜市场练习速写,有一次被一位年纪大的老阿姨逮个正着。老阿姨生气地揪住他的衣领说:“你把我的魂儿画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封建,以为被画的人灵魂会被画走。那时的邱瑞敏不过才15岁,当场就被吓哭了。好在有周围的热心人帮忙劝住了阿姨,他才得以脱身。

这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给邱瑞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画”这件事于他而言再不是简单的线条勾勒、意象摹写。他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每一幅值得称之为“作品”的画作中,都应该有一个“魂儿”。

“投笔从戎”寻“画魂”

邱瑞敏因成绩优异,从上海美专中专部毕业后直升上海美专油画系,跳级直接念二年级。为了追求“画魂”,邱瑞敏开始了漫漫的求索之路。

他选择走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部队军营,去感受普通大众的“魂儿”,然后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这些人物表现出来。他和农民、工人们同吃同住,近距离感受着他们的生活。工厂嘈杂的环境孕育出工人们“豪迈”的气质,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用喊的;而铺满稻草的泥地床是农民们的“特产”。

20世纪60年代,台海局势暗流涌动,邱瑞敏被抽调到前线部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暂时“投笔从戎”,扛起了真枪实弹,来到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小小的身板站在山顶草丛中,独自一人履行着为雷达守卫的职责。

万籁俱寂的深夜,只能听见草间昆虫的鸣叫声,还有远处茫茫大海的隐隐波涛声。但从未上过前线的邱瑞敏在那一刻并不感到害怕,只觉无比自豪和“浪漫”。前方是大海,背后是祖国,是同胞的万家灯火。

二进中南海,完成特殊使命

从上海美专油画系毕业后,邱瑞敏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从事油画创作工作,后借调《文汇报》画“革命样板戏”。在这段时间里他奔赴很多地方,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围绕主题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经典作品,如《毛泽东在一大》《战斗在罗霄山上》《节节胜利》等。1977年,他和陈逸飞合作创作的油画《在党的一大会址上》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邱瑞敏1976年创作的《中共一大会议》。

专注红色题材的创作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其个人原因。一方面邱瑞敏家庭条件不好,为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他曾一度打算辍学。但学校领导非常关心他,积极帮助他申请助学金。在组织的关怀下,邱瑞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另一方面,他始终坚持画作应当反映当下的时代背景。

1980年初夏,邱瑞敏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通知,让他既兴奋又忐忑。当时中央决定将中南海丰泽园故居对外开放,用以缅怀。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同志提出作一幅油画,以重现当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晚饭后,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几位国家领导人在丰泽园西北角草坪上共商国家大事的场景。重任在肩,身为党员的邱瑞敏更觉当仁不让,和中央美院的靳尚谊一起扛下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观察是一切创作的基础,也是一切灵感的来源。邱瑞敏先是来到位于丰泽园内深处的菊香书屋,在曲径通幽处凝神四顾。红柱长廊、参天大树、青草芳香,这丈尺之地诞生了多少攸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决策。

邱瑞敏和靳尚谊的第二站来到新华社和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在珍贵的文献史料中找寻素材,定格照片作为储备资料。他们还去采访了当时的警卫员,了解几位中央领导的生活细节:刘少奇爱抽烟,周总理经常穿风凉皮鞋……并将其融入创作中,更生动地捕捉领袖人物的个性特征、气质和风度。

这样的大制作仅靠自己采集资料还远远不够。在构图定稿后,邱瑞敏找到曾经一起参加上海文化局举办的文艺创作学习班的学员——导演吕复那里,请他找特型演员做模特,按照草图进入各自扮演的角色。在特型演员一遍遍地走位与呈现中,不断调整人物构图的疏密间隔、动作呼应,让节奏变化、光线明暗更趋于理想,最终确定小稿。因为画的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伟人,这幅画不单单是要在当下完成好,还要让其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历时四个月的打磨,这幅《共商国是》终于面世。因为出色的表现,1981年5月,邱瑞敏又接到了中南海的第二个任务——为颐年堂赶画召开政治局会议的油画。这次的任务更艰巨,需要邱瑞敏独挑大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他完成了一幅人物众多的五米油画作品。这在旁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当时的邱瑞敏却完全“不是事儿”。他觉得自己那会正年轻,有种“初生牛犊”的无畏,加上在前一次来京时,已构思过类似“战友题材”的作品且有丰富的主题创作经验,他信心满满。

这次的创作,邱瑞敏把主要精力放在画面整体把握和人物之间关系上,着力刻画人物的形象。然而在画布前作画对光线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创作时间非常有限,邱瑞敏每天晚上都要“开夜车”,但晚上没有自然光,只能在灯光下作画,色彩因灯光的光源色影响会有不准的地方,只能白天修正。

1981年6月下旬,正值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清晨,几位警卫局战士合力把巨幅油画抬到了丰泽园颐年堂,一些正在散步的中央领导同志看到了这幅画,满意地点点头。那一刻,邱瑞敏才算真正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一个月的疲惫一扫而空。

两度中南海的经历在邱瑞敏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党员,他服从指挥,展现过硬能力,出色完成两次极其艰巨的任务;作为油画家,他用画笔记录时代,用色彩展现领袖风采,用油墨和时代同频共振。

孤身赴美,第一代“洋插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华夏大地,也吹进了文艺界,与海外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1981年,邱瑞敏应邀赴美访问、考察。短暂的访问让邱瑞敏深深感受到,学油画不能再守着一亩三分地闭门造车,一定要去国外多走走、多看看。

1986年,他孤身一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纽约普拉特学院访学,真正接触到正统的西方油画。当时出国留学的人在经济上十分拮据。学校宿舍住不起,只能借租金便宜的阁楼打地铺。为了节约用钱,有时一顿饭就拿一根香蕉充饥。在国内春风得意的画家一瞬间变成冷暖自知的打拼者,邱瑞敏对这种境遇没有太多埋怨,更没有因此退却,他明白“荆棘丛生才是人生的常态”,不够坚韧不拔是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的。

虽然物质上很贫瘠,但好在有艺术可以滋养他的精神。在纽约,邱瑞敏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如饥似渴地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学校每周末的画展他一场不落,和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交流艺术。国外的艺术氛围很浓,无论你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能谈及梵高、马蒂斯、毕加索……他也会等到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日时在里面泡一整天,近距离感受经典作品。没有钱坐地铁他就坐“11路”(步行)过去,去之前还会炒好一份蛋炒饭带在身上,这就是一天的口粮。

他每次去看画都有新的领悟,对艺术的理解也在不断重塑和提升。他发现中国的艺术家偏科班,基本功非常扎实;国外的艺术家追求个性,画作传达的情绪鲜明而又热烈。东西方艺术在原理体系和表现形态上其实各有特色,本身都是平等的。文化艺术审美体系的差异无法消弭,但可以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达到相互的理解与接纳,或者相互的借鉴与融合,形成一种更多元的、更国际化的艺术氛围。

在邱瑞敏的努力下,外国师生逐渐认识、了解、认可中国的画家。普拉特学院每任校长退休,都会在学校办公室留下一幅自己的肖像画。当时的校长钦点邱瑞敏为其作画,因为邱瑞敏塑形能力好,画得最为传神。

邱瑞敏教外国学生油画。

当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步提升,去国外留学的人也越来越多。相比于第一代的“洋插队”,他们有前人打下的良好基础,也有来自国内的雄厚支撑,留学的环境不可同日而语。国内画家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他们不再和当年的邱瑞敏们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写实派、意象派、印象派、抽象绘画、表现主义等手法层出不穷。邱瑞敏说,以前看国外画家总是抬头仰视着看,现在大家也能平视了。

近年来,公众对艺术领域颇为关心,审美需求也不断提升。上海博物馆之前打造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览一度成为现象级话题。对此邱瑞敏表示并不意外,他说从美国访学归来后去大学做分享讲座,其中一场在上海交通大学,观众多到站满了座位两旁的走道。他惊喜发现,原来公众对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历来艺术家的创作只完成了其作品的一半,而另一半将由欣赏者来完成。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要提高艺术的修养。邱瑞敏认为,现在国内的观众也能和国外的一样,从最经典的艺术作品出发,在这个过程不断发现美、喜欢美、享受美,从而提升艺术的修养。

桃李不言传匠心

邱瑞敏就读上海美专本科油画系期间,师从吴大羽、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等人,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在邱瑞敏眼里,老师是严格的,“每次画得不满意,都被要求擦掉重画”,老师甚至当面直接用油画刮刀把画作抹去要求学生从头再来,有些学生当场就哭了。老师的严格一直深深地印在邱瑞敏的脑海里,让他明白艺术创作是一件痛苦并快乐的矛盾过程,失败是常态,要把想法付诸实践本身就是艰难的。

“我们搞创作的人有时候是很受折磨的,每次创作都是一次实验,并不是一画就成功了,而常是失败无数,但也有灵感乍现的时候,创作就是一直沉醉在这种矛盾过程中。”邱瑞敏说,要想把技巧和思想完美结合,除了苦练,别无他法。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言,艺术的感染力来源于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生活,而艺术动人的技巧则产生于艺术家长期艰苦的创作实践。

恩师的言传身教让他深知,惟有在画室这片小天地里打好基础,方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干。这种严格要求造就了邱瑞敏过硬的基本素养。除了绘画技巧,老师的风骨也令人感佩。恩师吴大羽先生是中国当代油画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吴冠中先生的老师。但他从不沽名钓誉,不愿在画作上留下签名。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邱瑞敏。

邱瑞敏和他毕业的学生合影。

1999年,邱瑞敏担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站在课堂上,他依旧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艺术规律的残酷。只是时代在变,历史环境、文化氛围同样在变,产生的作品也一定会不一样。邱瑞敏这一批艺术家传承了上一代艺术家丰富的养料,下一代又该怎么延续,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邱瑞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把艺术创作比作是一场马拉松:“艺术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除了需要高超的绘画表现技巧,又是对一个艺术家全面素养的考验。能坚持到最后还要靠个人的精神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020年,邱瑞敏带完了最后一届博士以后离开了教育岗位。看到学生们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家,成为高校和美术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邱瑞敏很是欣慰,他相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者们,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时代特色,开创出新的方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