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棻的生命词条

转自:嘉兴日报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海盐人,生于苏州,著名女词人,被誉为“现代李清照”。著名学者叶嘉莹称她写出了跟男子一样的“学人之词”“诗人之词”“史家之词”,“是一个集大成的作者”。她也是杰出的学者,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她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等著作曾引领上世纪80年代诗词鉴赏之风,至今盛行不衰。

  1909年,气数已尽的大清朝进入最后一个年号——宣统。入秋,南方的苏州虎丘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雅集,“操南音不忘其旧”宣告了南社成立,它几乎囊括了当时海内各界精英和文人雅士。

  苏州这座古城,是真的古老,2500多年的历史记录了它的纤巧,也记录了它的厚重。沉静的老街走一走,无数的小巷与门庭,藏匿着那些厚实的灵魂,使它有了辨识度极高的风韵与气质。

  古城内有一条大石头巷,位于观前街与饮马桥之间,现东起人民路,西至东美巷,长332米,36号吴宅,是一座清代民居,1909年1月29日,沈祖棻就出生在这座大宅院里。

  元时,沈氏一族自洪城举家迁避海盐武原乡,此后瓜瓞绵绵,至清末已是海盐望族。曾祖父沈炳垣是家族中名垂青史的人物,咸丰年间任职广西学政时,正值太平军起事,匪患不断,在梧州城内遭遇几万名土匪来犯,沈学政拒绝当地官员护送出城的好意,率知府军民固守城池三月余。城陷被俘,不从劝降,宁死不屈,惨遭肢解焚烧,仅存寸骨。家乡海盐建有文节祠。

  祖父沈守谦在朝为官,退休后置产苏州大石头巷。沈守谦是个风雅的人物,精书法,与吴昌硕、朱孝臧时有往来。祖母罗氏是福建漳浦人,出自福建世袭骑都尉之名门。父亲沈葆源,为人严谨刻板,淡泊名利,生有祖棻及妹妹祖芳。

  祖棻是家中的长孙女,秉性温和,自是祖母的掌中宝。夏日,纺织娘振翅于南瓜花上,萤火虫在草坪上点着高高低低的小灯笼,祖母笑眯眯为她摇着芭蕉扇,凉风里有茉莉花好闻的清香,祖母的故事催人眠。秋来,祖母总爱在后花厅用百来盆菊花摆成菊花山,祖棻就和家人们在此持螯赏菊,饮酒读《红楼梦》菊花诗或咏蟹诗。到正月十五,照例是要赏月联句的,小小年纪的祖棻已能足成五言排律了。

  八岁的祖棻入了家中私塾,此后即以诗书翰墨为生涯。私塾里开设了国语、算术、刺绣、英语四门课程,但旧时代的局限性还是显而易见,多年以后沈祖棻在《自传》里回忆:祖母和父母都非常宠爱我,但并不要我读书,以为女子只要会写封家信、记篇账就行了。

  江南的山水浸淫,风雅人家的滋养,祖棻一口温软清晰的苏州官话,令她后来在三尺讲台上有着别具一格的江南闺秀风范,再加上她面容白皙、服饰素淡,容止娴雅的气度,使每一个听过其古典诗词课的学生崇敬、仰慕,并多年不忘。

  抗战期间大家庭分崩离析,36号的宅院于1940年左右易主,归于吴氏。今年春日,笔者特意至大石头巷寻访故居,从朝北的简易石库门入院,正厅前即见保存完整的“含和履中”的砖雕门楼,回纹、云纹、蝙蝠纹等花纹雕刻精美。想要去看看另一座“麐翔凤游”的门楼,可惜被深锁院内。这里早已不同往日,不同的人家分隔了这所宅院,更不知沈家往事。但它所代表的家族精神所蕴含的风雅,烙刻在了沈祖棻身上,成就了一个“骨秀神清”(朱光潜评语)的江南佳人。她多次在诗词之中追忆故乡,故乡是她魂牵梦萦的主题曲,如“家近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如膏”“生小住江南,横塘春水蓝”“虎阜横塘数夕晨,年年归梦绕吴门”。

  苏州:家近吴门饮马桥

  1931年,沈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露出了狰狞的面孔。来年春,不断挑衅的日寇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视死如归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枪炮声响彻上海。

  在古都南京的大学校园里,一个大二女生的课堂习作——《浣溪沙》,摆在了文学家汪东的面前: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慧眼如炬的汪东大为惊叹,民族危机在这位秀气娴雅的少女笔下有如此微婉深刻的反映,殊为难得。如此才华汪东自是加以勉励和肯定,此后师生之间始终保持联系,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祖棻一直得到汪先生的指导和赞赏,后来的《涉江词》大部分经汪先生亲自批点。

  其实,早在1929年还在上海读书期间,沈祖棻就以“紫曼”之名在《真善美》公开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夏的黄昏》,她致力于新文学,坚持写新诗、散文、历史小说、独幕剧等,还凭小说《暮春之夜》夺得纯文艺刊物《新时代》的“无名专家号”第一名。

  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十多年后,古都南京的古典文学风气依然甚浓,聚集着一个中国古典文化师资的豪华阵容:汪东、吴梅、黄侃、汪辟疆、胡小石等。这些名重一时的词学名家,所营造出的浓郁古典文化氛围,深刻地影响了就读其中的学子。在这样的风气之下,沈祖棻得以将更多的热情投注于古体诗词创作。

  大学一年级,吴梅《词学概论》开课,规定学生每两周填词一首,限制很严,批改起来却认真,朱墨鲜明,连圈点也一笔不苟,如印出来的一般。汪东为学生讲词,深入腠理,把作品的精微奥妙之处,完满地表达出来。听的人不但不感到枯燥,简直飘飘然如入化境。在沈祖棻的身边,还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益友,她们在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训导下以填词为乐,沈祖棻、龙芷芬、王嘉懿、曾昭燏、尉素秋五位女同学还发起组织了一个词社——梅社,五个女孩象征冰清玉洁的梅花五瓣。梅社每两周聚会一次,轮流做东,指定地点,决定题目,下一次作品交卷,互相研究交流,然后再抄录起来,呈吴梅批改。以后梅社影响力逐渐加大,更多才华横溢的同好加入。

  这些风雅的学子,还别具一格以词牌作为各人的笔名。“点绛唇”即是沈祖棻,在同学眼里祖棻就是个明眸皓齿、服饰入时的苏州美人,尤其是祖棻唇上涂抹胭脂,又“当推眉样第一”,人如其名尤为传神。她们还兼取大观园中的角色,祖棻即是宝琴。六朝古松秦淮河,玄武湖畔水如烟,见证了这些沉浸在唐诗宋词古韵中的少女们的青春往事和华章连篇。暴风雨前宁静的古都南京,还迎来了湘江畔的少年郎——程千帆,他与沈祖棻这对文章知己在这里相遇并相爱了。

  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这个研究班聘请了国学家胡小石、胡翔冬、黄侃、吴梅等为指导老师,课程设置涉及经学、史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诗学、词学等,旨在“培养国学师资,造就高深人才”。

  1935年至1937年间,沈祖棻还以“绛燕”的笔名在《文艺月刊》上先后发表了《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厓山的风浪》《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五篇历史小说,被文坛誉为富有奔放的热情和飞腾的想象。

  在南京,持续而深入的古典文学教育影响了沈祖棻日后的创作和教学方向,正如她在《自传》中所云:“在校时受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影响较深,决定了我以后努力的词的方向,在创作中寄托国家兴亡之感,不写吟风弄月的东西,及以后在教学中一贯地宣传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

  南京:有斜阳处有春愁

  当青春作赋的沈祖棻走出大学校门,正欲一展才华时,无情的战火令她几乎无家可归。1937年8月,南京频频被日寇的飞机轰炸,沈祖棻与程千帆避难至安徽屯溪,并在此匆匆结缡。此时,她还不知道,这一史无前例的避难之路,与江南一别就是十年。

  在屯溪的安徽中学教学一月余,日寇逼近,学校解散,沈祖棻避难长沙。此后辗转于重庆、康定、雅安、乐山、成都等地。有时她是一个人,有时她还拖着羸弱的病体,历经国难家亡,远离故乡,时有时无的亲人消息却是一次次的离世之悲,她的创作在民族苦难和个人命运的交织中越发坚定,也越发“风格高华,声韵沉咽”(汪东语)。这些抒情泄愤的诗词,在鼓鼙声里表达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张力。

  1940年,沈祖棻新诗选集《微波辞》在重庆出版。其中几首被作曲家谱曲,传唱一时,一些诗也在报刊上发表。沈祖棻在一首写给为其手术的医生的诗(《赠孝感》)里,清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用情丝和思绪系上灵活的笔尖,当做灯火照亮每个灵魂的暗隅。”

  “情知新谱盈天下,却向人间理旧弦。”新文学的创作也就此搁笔,诗词的长征之路完全沉浸于古典文学之中。《涉江词》为证,流亡之路,沈祖棻那支饱含深情的笔,选取了难度更大的词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深邃的思虑、愤慨和困顿之境。沈祖棻一生留下五百一十六首词作,其中近四百首作于这个时期。

  “长安一夜西风近,玳梁双燕栖难稳”(《菩萨蛮》)是不到一月的新婚别。“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两首《临江仙》是凄凉的别怨。九首别具一格的游仙组词《浣溪沙》,是词人假托仙人之姿,述现实真相。“浴血雄心,断肠芳字,相见来生”(《一萼红》)是长歌当哭的词人对日军攻陷衡阳的愤激。一组《虞美人·成都秋词(五首)》是词人大胆抨击国破家亡之际那些麻木不仁的社会乱象和丑态。“煎心不惜泪如潮,留得孤光一穗照长宵”,一首《虞美人》,是词人的独白。

  流亡路上另一抹亮色是“正声”诗词社。1943年秋,在成都金陵大学任教的沈祖棻及程千帆大力倡导,组织爱好诗词的学生成立诗词社,并以李白“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之“正声”为名,意在继承古风音韵音律之雅正,更要在国家兴亡之际发民族正气之声。当年的社员刘彦邦清晰记得:“《正声》从成立到成长、发展,都主要依靠沈师的扶植、指引。”“正声”诗词社的活动长达四年,《正声》诗词刊共出版五期,又一度在《西南新闻》报双周副刊上登出《正声》诗词专栏,前后共达三十多期。《风雨同声集》合刊了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教学中第一批社员的四人词作,所有的词作经沈祖棻点定,取书名并作序。1947年,当师生别离,沈祖棻在武大宿舍养病时,在给学生卢兆显的信中言语恳切:“古今第一流诗人无不具有至崇高之人格,至伟大之胸襟,至纯洁之灵魂,至深执之感情,眷怀家国,感慨兴衰,关心胞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难怪章士钊会以“门下门生尽有文”来诗赞这“同声风雨已堪闻”的佳话。

  避难:十年芳华忍泪过

  1963年春,珞珈山上的春风暖了,新二教学楼104阶梯教室内,聚集了中文系的古典文学教师与研究生们,他们的目光锁定在了讲台边那个清秀素雅的身影,她时而略略走动,时而返身板书 ,一口极具辨识度的苏州京白,圆润清晰,从容中节,特别是在朗诵的时候,有一种中国韵文文学声情并茂的音乐美。这是湖北省决定召开李清照学术研讨会,在会议召开前夕,由武汉大学、华中师院(今华中师大)、武汉师院(今湖北大学)三所高校各组织了一次教学观摩。武汉大学担任主讲的自然是向有“现代李清照”之称的沈祖棻。沈祖棻讲李清照详略得当,功夫花在难点上,抓住了几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分析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心灵世界,既有深度又有女性特有的细腻,一致称道李清照被沈先生讲活了。

  在教学中从容有度的沈先生,生活里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承受着个人命运的不公和时代的风雨。1947年12月,沈祖棻在武汉头胎生女,不负责任的医生在剖宫产手术中将一块纱布遗留腹中,此后历经二年,经过大小手术五次,往返上海、汉口两地,才取出已经腐烂的纱布、线头,并截去坏死的肠子一尺多,身体自此大伤元气,卧疾经年。

  1952年,健康状况好转后,沈祖棻回到一别十多年的故乡,先后在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任教,身边又有娇女承欢,过了一段谈诗论文、吹笛唱曲的舒心日子:“人生只合住苏城,片石丛花俱有情。”

  1956年8月,沈祖棻被武汉大学聘为中文系副教授,带着一家三口团聚的喜悦,看尽祖国“星月交辉,霓虹呈彩”的胜景,沈祖棻感慨“盛世难逢,青春可再”而欲“不辞白发花重戴”。沈祖棻在武大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宋词,后来被称道的《宋词赏析》就是这一时期的讲稿。她宁作故人知己,坚持讲晏几道、周邦彦、柳永及其他婉约派名家的作品,使先贤绝学,不绝如缕,难能可贵地坚持了独特的文艺见解。

  苍翠的珞珈山下,秀丽的东湖畔,是沈祖棻人生最后十年的栖息地。这里“晴波浩荡随人远,野色苍茫引兴长”。她的诗笔始终用来记录时代,一组四十二首的《岁暮怀人》诗,慨交亲之零落,感时序之迁流,怀念这些坎坷不平的挚友,以诗存史。

  《早早诗》是祖棻为外孙女早早(张春晓)而作。早早的到来是诗人最温暖的人间晚晴。她用自己无尽的心魂,吟成这篇长诗,浅语深衷,仿佛那些经历过的逆旅、离乱、忧患、愤慨……都纷纷退入了恍如隔世的背景中,模糊在了人世的蹉跎里,正如作家舒芜所说:用童心的灯火照亮了苦难和屈辱灵魂的暗隅。

  沈祖棻离世已四十七载,当年的早早也已步入中年,由她为外祖母主编的《沈祖棻全集》于2023年出版问世。深秋,笔者重访武大,车从珞珈山上下来,途经九区几座老居民楼,出校门,即遇大风吹浪、绿浪粼粼、水声洪壮的东湖。凝视这颇不宁静的湖面,想象着沈祖棻行吟珞珈山的岁月里孤单伫立湖边的消瘦身影,不禁回想她和她的时代。

  武汉:易安而后见斯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诗词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速达股份 001277 32
  • 08-23 益诺思 688710 19.06
  • 08-20 成电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