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思想带来城市蜕变。
每次看到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上,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的桥名,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浦江桥隧大桥分公司总经理胡彩旭总是感慨不已。在他出生的1983年,上海还是一个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城市,以两座越江大桥为代表的大型工程,开启了这座城市的蜕变,而他的职业生涯也和两座大桥紧紧交织在一起。
胡彩旭所在的公司,自大桥启用时,便负责运维管理。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投身于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养护运营管理一线工作中。在日常工作中,胡彩旭依然能感受到30多年前建设者们那股子精益求精的劲儿:“大桥从启用以来,一直处在高负荷运行中,却始终没有出现明显病害,可见当时的工艺要求之高。”
邓小平一生公开题字不多,却两次为这两座桥题名,足见对黄浦江上造大桥的关心。在1991年至1993年期间,他三次亲临大桥现场视察,时任大桥建设总指挥的朱志豪三次陪同,把时间记得清清楚楚:1991年2月18日、1992年2月7日和1993年12月13日。
1991年2月18日,邓小平站在南码头的浮桥上遥看南浦大桥,那时候大桥还在施工当中。只短短一年,当邓小平再次来到南浦大桥时,大桥已经建成。那是2月7日大年初四,从江面上吹来的西北风直直吹在了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身上,邓小平不顾寒冷,他走在桥上,特地问陪同人员,“这座桥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得到的回复是,“不是第一,是世界第三,正在打桩的杨浦大桥主跨60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跨度的斜拉桥”。听到这里,老人家露出了微笑,这一年,他对上海提出了新的期望: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
1993年12月13日,又是一年深冬,90岁高龄的邓小平坐车来到杨浦大桥上。上海的工作人员本想上车汇报工作,但邓小平不顾风大雨寒,坚持要下车,并在大桥上走了三十多米。当听到介绍说这座大桥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时,他很高兴,说道:“感谢上海的工程技术干部,感谢上海的造桥职工。”随后又补充:“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南浦和杨浦大桥的建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工程建设的实力。由其发端的连接浦江两岸的建设热潮,彻底终结了上海市区居民过江交通不便的历史,圆了几代人的建桥之梦,也为浦东开发开放插上翅膀。
时隔多年,当再次回想当时的视察情景,一位陪同人员有了新的感悟:“事后经过反复思考,才明白小平同志很关心大桥是不是世界第一,是在鼓励我们不甘心落后,要奋发图强,为祖国争得荣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邓小平的殷殷期许,激励着上海建设者们。三个“三年大变样”期间,他们攻坚克难,在工程领域中造就了无数个上海第一、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除了技术上的突破,思想上的破旧立新更为关键。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事业率先在全国同行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比如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发展建筑施工总承包,探索实施工程风险管理;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土地储备中心,实行土地批租等等。
当三个“三年大变样”的收官之年到来时,上海已然初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上有高架,下有地铁,地面道路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逐渐成形;2000多幢高楼、一大批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4平方米;大树进城,整治苏州河,城市环境大幅提升。
在接续奋斗、解放思想下,上海城市面貌如今大变样。在黄浦江一带,这片邓小平曾经频繁踏足的地方,飞架起13座越江大桥,地下有近20条隧道穿江而过,多条地铁路线跨江运营,全力承托起浦江两岸交流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元老级的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也不甘落后,率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胡彩旭说,这几年,借助数字化手段和智能化手段,两座大桥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市道运中心城市道路科科长朱微微说,大桥可以实时监测、实时体检。如今,这两座身姿伟岸的大桥,只需一台电脑就能“装下”,几个工程师就能完成全套精细化检查。这背后,是上海这座城市治理理念的跨越,从“以建设为主”转向“建管并举、重在管理”,进而迈向“管理为重”,推动城市管理力量下沉、重心下移,进一步提升特大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今年又要启动第三轮城市管理精细化的三年计划。
在邓小平视察黄浦江大桥的30多年来,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变革的轴心始终围绕着黄浦江,并逐渐向外辐射。如今,黄浦江和苏州河不仅仅实现了两岸联通,更实现了两岸空间的贯通开放,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公认的成功的空间开发开放样板。
2019年,在邓小平同志曾经视察过的杨浦大桥之下,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为这片土地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杨浦滨江的考察中,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上海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全新的蓝图。上海,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辉煌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再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回过头看,许多陪同视察的亲历者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有了更深的体会,正如朱志豪所说:“在黄浦江上造桥人们已经想了好多年了,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正式动工。光说不做绝对不行,成功还是失败在最初谁也说不清,唯一的出路只有靠实践。如果没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谁会预料到今天的发展?”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邓小平画传
图片编辑:雍凯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