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轨道 奔赴山海——中国中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观察

始于轨道 奔赴山海——中国中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观察
2024年08月13日 15:04 媒体滚动

转自:科创中国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一家有着百年积淀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在新赛道上取得新突破、谋得新发展?迎风而上、以储聚能、换轮增智——这是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给出的答案。

8月8日,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着力构建‘双赛道双集群’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全面先进、全链领先为目标,在深耕轨道交通装备的同时,加速发展清洁能源装备。”

迎风而上

夏日的西藏自治区八宿县邦达镇,一台台“大风车”高耸入云,点缀在蓝天青草之间,分外惹人注目。

今年7月,由中国中车自主研制的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首台机组,在此成功吊装。该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100兆瓦,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

近年来,中国中车风电产业蓬勃发展。其中,中国中车旗下的中车株洲所,风电整机制造产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元。

“风电整机像是‘立起来的高铁’,二者在技术原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孙永才告诉记者,“随着高铁技术的发展,我们正着力推动其向风电产业平移。”

这一前瞻性布局始于2006年。那一年,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成立。在产业发展战略上,他们坚持“三不打”——不打“长拉锯战”,样机研制要在短时间内实现从无到有;不打“无准备战”,边研制样机边筹建厂房,为后续批量化生产作准备;不打“无特色战”,将高铁特色技术深植于风电领域。

2022年,随着风电机组主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攻关项目的启动,中国中车走上风电产业全面自主安全可控之路。

在陆地风电领域取得突破后,中国中车开始向深海进军。最近,由中国中车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正在装机筹备。该机组将主要应用于海深50米以上、离岸距离较远的深远海域。

“来自轨道,奔向高山大海,我们将继续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向着技术‘无人区’挺进!”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技术中心副主任刘红文说。

以储聚能

在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上,一个不起眼的方盒子吸引众人驻足。这是中国中车带来的“二代1000伏户外一体柜”,相较于同类产品,该工商业光储系统占地更小、储能更多。

大型储能作为清洁能源并网的重要“伴侣”,已成为新能源领域备受瞩目的“热门蛋糕”。令人惊叹的是,尽管中国中车进入储能市场不足三年,却已成功占据国内市场首位。

“2021年,我们正式踏入这一领域,正值我国储能行业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时刻。”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文宇良说,“入行虽晚,但我们在储能技术方面的积累,已达二十年之久。”

早在2001年,中国中车便启动了相应的电池应用和集成研究。此外,在电动汽车、风机制造、光伏领域的深厚积累,也为其在储能产业的快速研发、技术迭代、质量管控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提供了现成的客户资源。

储能产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迭代迅速。在文宇良看来,中国中车能有如今的发展,得益于自身拥有高铁技术的“基因”。

为进一步下好储能这盘棋,中国中车采取“高举高打”的战略,推出一系列有效举措。文宇良说:“以激活人才机制为例,我们对内选拔公司核心骨干,奠定专业人才队伍基本盘;对外进行战略引才,拓宽社会成熟人才与优质院校应届生引进渠道,打造了一支专业集中、梯度合理、充满活力的精锐团队。”

“我们还在着力开发不同形式、不同时间尺度的综合解决方案,研发容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优以及效率更高的储能产品。”文宇良介绍。

6月25日,中国中车又完成了一个新挑战——100兆瓦时全球最大钠离子储能项目在湖北实现全容量并网。

换轮增智

今年奥运会期间,一辆自动驾驶的公交巴士,悄然行驶在巴黎街头,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款长12米的C12AI自动驾驶巴士,由中国中车研制。

同为中国中车打造的L4级无人驾驶微循环巴士,已在湖南长沙、四川宜宾等地投入运营,被誉为“胶轮上的高铁”。

2001年,当国家启动电动汽车相关专项的消息传来时,中车株洲所的技术专家郭淑英深感振奋。她坚信,凭借在高铁电传动和控制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中车株洲所定能实现从高铁“钢轮子”到汽车“胶轮子”的跨越。

在郭淑英牵头下,中国中车电动汽车项目部应运而生。项目部成立的初衷是研发关键零部件系统,但当了解到国内新能源整车研发几乎处于空白的现状后,团队萌生了制造整车的念头。

“在着手整车制造之初,我们面临时间紧、人手少、无设计与制造经验的困难,当时行业配套能力也很薄弱。”郭淑英回忆。

“底盘零件来一个装一个,没来的就先空着;铺底盘时,轮胎没到货,就先搭个简易架子……”中车电动首席专家、项目组原始成员席力克笑言,“我们采取的是‘迂回战术’。”

就这样,团队完成了从主驱动、辅助系统以及网络控制等一系列技术方案的设计、评审和制造,终于造出第一台新能源整车。

席力克感慨道:“我们谁也没想到,车轮滚动的那一小步,竟成为后来产业前进的一大步。”

如今,中国中车新能源商用车的产业布局,已从株洲本部扩展到重庆、无锡、宁波等多个生产基地,辐射全国。由中国中车生产的63000多辆新能源车辆,正驰骋在世界各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我们正在不断深化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场景。”孙永才满怀信心地表示,“未来,我们将以全球视野,融入国际产能合作,助推中国高端装备走向世界!”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俞慧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储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19 佳力奇 301586 --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
  • 08-13 太湖远大 920118 17
  • 08-12 国科天成 301571 11.14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