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水运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此,航运业聚焦关键环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慧化集装箱码头,近百台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频繁穿梭,在北斗导航系统精准指引下,助力装卸作业纪录不断刷新;在南京以下12.5米的深水航道上,往来船舶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快速获取实时服务信息,“智慧”激荡起长江航道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货运码头全自动化运转、航道数字化管理快速兴起,“智慧”正成为我国航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智能港口竞相涌现
7月10日,记者站在厦门远海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简称“厦门远海码头”)远眺,满载货物的大型集装箱船舶与蓝色海洋交相辉映,气势恢宏。
“近年来,厦门远海码头聚力自主创新,实现自动化码头‘方案+设备+工艺+智能调度系统’全链条自主知识产权。该码头以远程作业、智能、安全、可持续等特点闻名业界,成为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码头,也是全国首个实现5G全场景应用的智慧码头。此外,国内第一个可实现自动化装卸的海铁联运项目也将在今年年底建成,将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紧密连接。”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厦门远海码头操作控制中心,记者现场体验了一回采用5G技术的VR眼镜: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实时显示在眼前,4K高清视频信号让堆场的每一个细节完美呈现,比肉眼更加直观。这是厦门远海码头打造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的一个缩影。
“5G智慧港口全场景应用”的基础上,“智慧港口2.0”推动包括5G高中低频立体组网、无人集卡开放场景混合运行、北斗高精定位与多传感融合、基于5G的港机远控改造等关键技术的系统性提升,制定了港口无人驾驶集装箱车的标准,实现了智慧港口的商业化运营。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和在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模均居世界前列,掌握了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总体应用规模和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前列。
自2019年起,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一系列世界性难题相继攻克,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亮点频现:实现31台场地轨道桥全部自动化改造、封闭区内无人集卡全无人运行、获批建设全球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奋斗,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天津样板”。
在上海港,“智慧”成为港口发展关键词。上海港已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而今年将要投运的罗泾码头则是新一代智慧化绿色全自动集装箱码头,代表着最新港航科技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除此之外,我国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加快,秦皇岛港、黄骅港、青岛港、宁波舟山港、张家港港等实现干散货作业流程全自动化,生产环节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变。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有21座,自动化的干散货码头有28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布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动化煤炭矿石码头设计规范等一系列的行业技术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带动和支撑了智慧港口建设发展。
智慧航道不断延伸
万里长江,船舶如梭,商贸货物往来如织。在2688公里长江干线航道,汉江、赣江、京杭运河苏北段等2084公里支流航道,有“水上高德”之称的长江电子航道图提供航道指引。这款智慧航道优质应用,让江上行船“一图在手、畅行无忧”。
作为长江航道信息化革命的重要标志,它将长江电子航道图从电脑“浓缩”到了手机里,船舶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实时更新,实现了指尖上的“微服务”,提供了更便捷、更直观的使用体验,备受船员和船企青睐。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广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加快实现长江支流航道与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有效衔接、一体联动。
去年4月26日,由长江航道局牵头,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宜宾市航务事务中心、重庆市港航海事事务中心、湖北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等首批12家成员正式成立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服务联盟,为加快推进电子航道图在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的全面覆盖、联通运行,打造全国内河水系电子航道图“干支联动、水系联网”体系提供了“长江样本”。
此后,联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与沿江省市和相关港航部门沟通协调,全面推动建设内河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建设,同时与联盟各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共同研究电子航道图生产、服务的每个环节,力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方案,进一步在全国应用。
在联盟的努力下,电子航道图在各地“开花结果”:7月,重庆嘉陵江河口至简家梁20公里电子航道图上线运行,长江黄金水道“延上游”更进一步;11月,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建成全省内河第一条数字航道助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2023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典型案例集》数字基建领域“全国百佳创新案例”;浙江在建成全省1660公里骨干航道电子航道图的基础上,打造了云网交互、数字孪生的新一代电子航道图技术和应用体系;苏北运河开发了电子航道图生产编辑系统,具备了自主生产更新能力;湖北汉江电子航道图建成600余公里,江西赣江、信江建成700余公里。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电子航道图覆盖航道里程超过5700公里,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实现全覆盖;海运进口集装箱、大宗散货电子放货平台应用不断拓展。一组组数据的延伸,标志着电子航道图干支联动、水系联网已然颇具规模,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航运业的“智慧生态圈”。
智能船舶取得突破
今年,长江泸州航道局自主研发的“问江”型无人船到广东湛江海域开展海洋测绘测试应用,充分验证其稳定性、抗风浪性、抗腐蚀性及续航保障能力。这是该型无人船首次进入海洋测绘领域,测试的圆满完成标志着该型无人船正式从内河走向“深蓝”。
当前,海洋测绘面临着传统海洋船舶测绘平台作业成本高、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低、远程实时监测能力差等问题。为突破海洋测绘局限,长江泸州航道局携“问江”型无人船跨越千里,奔赴大海开展海洋测绘测试与应用。
在海区,该无人船搭载的低延时通信系统和高精度定位系统能实现自主航行,并且能将测量的数据自动、实时传回基地。测试过程中,“问江”型无人船就像一条小鱼在海面上来回穿梭、自由灵活。长江泸州航道局技术人员表示,“问江”型无人船测量打破了原有海洋测绘作业方式,既缩短了作业时间、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益,也充分展现了其在海洋领域测量的优秀综合性能。
如今,我国已相继突破船舶感知、决策等智能航行关键核心技术,部分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多年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航行300TEU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在山东港口青岛港首航。“智飞”是目前全球投入运营的最大吨级智能集装箱船舶。该船具有人工驾驶、远程遥控驾驶和无人自主航行3种驾驶模式,能够实现航行环境智能感知认知、自主循迹、航线自主规划、智能避碰、自动靠离泊和远程遥控驾驶。
近几年,具备辅助自主航行功能的超大型油轮“凯征”号、“智飞”号集装箱船,具备自主航行与控制决策功能的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号,正在实践中探索无人驾驶、远程驾控、自主航行功能,在实际运营中实现船舶的自主航行和远程控制。
从人工驾驶、远程遥控驾驶到无人自主航行,我国智能船舶正在逐步适应未来水路运输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塑造全球航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统筹谋划,推动系统升级,加快推进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智能航运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发展,不断提升航运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