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Q2纯债基金,万亿增幅

2024Q2纯债基金,万亿增幅
2024年08月09日 15:19 郁言债市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郁言债市

以中债指数收益情况作为参考,二季度中短久期策略收益较一季度有所提升,长久期组合收益则在边际放缓,长短久期间的策略收益差距开始收窄

二季度纯债基金规模大增1.16万亿元

规模方面,二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继续大幅提升,环比增长1.16万亿元,总规模接近10万亿元。其中,中长债基金规模增长6219亿元,环比增幅为10%,依旧是纯债基金扩容的核心力量,中短债和指数型基金涨幅居前

业绩方面,二季度纯债基金的收益能力依旧维持在高位,全部债基季度收益中枢为1.10%。得益于信用利差压缩行情,信用风格产品表现依然领先于利率风格产品。信用风格债市产品内部收益分化加剧,其余风格债基则在边际收敛

中长期纯债基金

二季度,信用风格中长债基表现普遍较为强势,季度收益中位数分别为1.30%,较一季度上升4bp。债市“资产荒”背景下,二季度债基杠杆继续下降,中长利率债基杠杆率中位数降低至109.2%

虽然二季度纯信用产品表现较好,但从资金的选择结果来看,传统票息赛道的增量规模正在减少,二季度市场更加偏好利率和均衡型产品。追溯增量资金来源,均衡风格产品规模大增,背后或是基金策略的主动选择结果

拆解资金渠道来看,二季度中长债基规模增长,主要依靠机构渠道发力,但个人渠道正逐步打开。机构资金依旧偏好利率和均衡风格,而个人投资者偏好信用、均衡风格。均衡和利率风格是管理人规模的主要增长方向,信用和信用+金融风格规模多缩减

短债及中短债基金

二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总共增长2928亿元,环比增速24.4%。短债基金方面,业绩表现、个人双渠道发力是驱动规模扩增的关键要素。中短债基金的规模增长则更多依赖于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布局,同时较好的业绩表现是获得散户青睐的必要条件

指数型债券基金

二季度,指数型债基恢复正增长,增幅达2424亿元。低费率是指数型基金的最大优势,高资金成本促使机构投资者寻找“高性价比”工具。单只产品来看,7-10期限的政金债产品是本季度指数型债基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持续的高收益或许是7-10年政金债产品受到机构和个人资金原因的重要原因

风险提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不构成投资意见等

2024上半年,利率中枢与信用利差双双走低,债市走出“梦幻般”牛市行情,无论是久期策略还是信用下沉策略,均可取得丰厚回报。按照季度划分来看,一季度是久期领跑行情,而二季度则是信用补涨区间。

二季度期间,10年、30年国债收益率分别由2.29%、2.46下行至6月末的2.21%(-8bp)、2.43%(-3bp),降幅已较一季度明显减弱。与此同时,信用利差在一季度经历长期横盘震荡后,在3月末开启新一轮压缩动作,3年期隐含AA+城投债信用利差由48bp压缩至30bp,6月中旬一度降至20bp。

以中债指数收益情况作为参考,二季度中短久期策略收益多较一季度有所提升,长久期组合收益则在边际放缓,长短久期间的策略收益差距开始收窄。细分至不同指数表现,1-3年AA+信用组合表现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单季收益由0.94%增至1.44%;1-3年国开组合、3-5年二永债组合单季收益分别为1.01%、2.22%,较一季度微幅提升;7-10年国开组合、7-10年高等级信用组合则难追一季度步伐,单季收益由2.45%、3.04%降至2.00%、2.30%。

接下来,我们根据2024年二季报基金披露的资产配置情况,将纯债基金划分为中长债基金、短债基金、中短债基金和指数基金,将中长债基进一步细分为利率、利率+金融、信用、信用+金融、金融、均衡风格(详细分类方法参考附录),而后从不同维度对其业绩、规模、配置策略等表现展开分析。

01

二季度纯债基金规模大增1.16万亿元

(一)债基收益小幅下行,且分化程度收窄

业绩方面,2024年二季度,纯债基金的收益能力依旧维持在高位,全部债基季度收益中枢为1.10%,基本与2024年一季度的1.14%持平,且远高于近五年收益均值0.86%。区分基金类别来看,中长债基收益中位数可达到1.18%,明显领先于指数型债基、中短债基、短债基金的0.99%、0.86%、0.75%,久期仍然是拉开收益差距的关键。

从风格维度进行划分,二季度得益于信用利差压缩行情,信用风格产品表现依然领先于利率风格产品。二季度三大核心策略产品,信用中长债基、金融中长债基、利率中长债基,季度收益中位数分别为1.30%、1.18%、1.03%,较一季度+4bp、+3bp、-13bp。相较利率债基表现,信用债基收益中位数的领先幅度由一季度0.10pct扩张至二季度的0.27pct。

除了中位数以外,不同风格样本内的分化情况同样值得关注。信用风格债市产品中,2024年二季度“75%-25%”收益分位差值为0.53%,明显高于一季度的0.42%,背后隐含的或是下半年信用产品的相对竞争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但在其余风格产品中,债基间的内部收益分化则在边际收敛,如利率债基的“75%-25%”收益分位差值便由一季度的0.55%下降到二季度的0.48%。

二季度末以来,不同策略产品间收益逐渐拉平,实现了“难得的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机构间的比拼压力。7月初期至8月6日,全市场债基区间收益水平在0.50%左右,各风格产品收益中枢的波动区间为0.48%-0.55%。细分基金类别,信用债基、利率债基、金融债基的收益中位数分别为0.54%、0.53%、0.48%,信用风格产品依然小幅领先于利率风格产品,但风格间的差异已可基本忽略。后续或随资管产品久期自律监管趋严,策略间的收益率分化可能会进一步收敛。

(二)二季度纯债基金规模大增1.16万亿元

规模方面,2024年二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继续大幅提升,环比增长1.16万亿元,总规模接近10万亿元。在最近这六个季度中,纯债基金数量稳步攀升,对应市场规模依次为6.44、7.06、7.20、7.90、8.36、9.52万亿元。2024年二季度末,中长期债基、中短期债基、短债基金、指数型债基规模分别为70512、8040、6901、9754亿元,占比分别为74.1%、8.4%、7.2%、10.2%

各类型债基规模均环比提升,中短债和指数型基金涨幅居前。具体来看,2024年二季度中长债基金(包含部分以纯债形式运作的混合基金)规模增长6219亿元,环比增幅为10%,依旧是纯债基金扩容的核心力量。指数型债基规模环比增长2424亿元,增幅为33%。短债及中短债基合计规模增长2928亿元,其中,中短债基略微占优,较上季度增1865亿元,增幅为30%,短债基金环比增1064亿元,增幅为18%。

从单只产品来看,在存续规模前20名单中,长城短债、广发双债添利、广发7-10年国开行、广发景宁纯债二季度规模实现强势扩张,分别增长140亿元、250亿元、156亿元、108亿元,并跃升至第三、四、六、十八位。这一显著增长背后,首要归因于它们卓越的业绩表现,长城短债、广发双债添利、广发7-10年国开行二季度收益分别高达1.52%、2.13%、2.16%,且二季度收益均位于同类基金前10%。

除业绩支撑外,零售渠道的发力可能亦是其规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从投资者结构视角观察,四只债基均非100%机构持仓产品,其中广发双债添利便是典型的零售型产品,而长城短债和广发7-10年国开行的规模增长则由机构和个人双渠道共同驱动。

(三)头部管理人规模端继续发力,布局重心落在短债和中短债、以及指数型基金

从各基金公司角度来看,2024年二季度共有132家管理人规模正增长,较2024年一季度期间的115家大幅上升。其中有37家管理人增幅破百亿(一季度17家),53家增幅超50亿元(一季度36家);规模缩减的有39家(一季度56家),并且有6家缩减幅度超30亿元(一季度13家)。我们将二季度纯债基金规模超千亿的基金管理公司定义为头部管理人,共计33家,较2024年一季度数量增加5家。

二季度规模增长最多的十五家机构,合计增长6168亿元,占全市场规模增量的53%。头部机构在规模增长上具有绝对优势,规模实现300亿元以上增幅的12家机构均为头部管理人。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永赢基金、天弘基金规模增长位于前列,增幅分别为1125、624、452、439亿元。其中,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和永赢基金规模增长主要来源于中长债基金和指数型债基,两类基金总规模增长分别贡献82%、73%和84%。中长债基金、短债基金为天弘基金的规模增长分别贡献55%、31%的增量

从共性特征来看,二季度头部管理人的发力点多落在短债基金、中短债基、指数型债基等小众赛道产品。20家头部管理人中,二季度短债和中短债基金、指数型基金、中长债基金明显扩大的机构分别有16家、13家、1家。具体来看,短债和中短债基金方面,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和华安基金增幅较大,规模占比较2024年一季度分别增长4.2pct、4.1pct和3.5pct。指数型基金方面,增幅较大的是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规模占比分别较2024年一季度增长4.9pct、4.9pct、4.7pct。中长债基金方面,仅招商基金规模占比正增长,为0.9pct。

02

中长期纯债基金

(一)信用风格表现强势,利率风格杠杆大幅降低

2024年二季度,信用风格中长债基表现普遍较为强势。通过剔除新发基金以及摊余成本法计价基金之后,去掉一、二季度末存续小于10亿元以上的基金产品,筛选出1279只存续规模较大的中长债基。可以发现,收益排名前15的基金产品中,有5只信用风格、5只信用+金融风格、2只均衡风格、2只利率风格和1只利率+金融风格。从收益来看,有32只产品单季度收益超2%,位于前三的是广发景益、尚正臻惠一年定开和国金惠盈纯债,二季度收益分别为2.58%、2.58%和2.57%

债市“资产荒”背景下,二季度债基杠杆继续下降,全部债基杠杆中枢由一季度的118.0%,下降至116.3%。具体来看,中长债基金、中短债基金、和指数型债基二季度杠杆率中位数分别为117.7%、110.5%、116.5%、110.6%,相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3pct、0.6pct、2.0pct和1.0pct。从中长债基来看,二季度利率、均衡风格中长债基杠杆分别下降4.5pct、1.1pct至109.2%、114.9%;金融中长债基杠杆上升2.5pct至122.6%;其余风格中长债基杠杆小幅下降,中位数维持在120%-122%左右

今年以来,中长利率债基杠杆率逐步下调,中位数降低至109.2%。2023Q4、2024Q1、2024Q2的中长利率债基杠杆率中位数分别为118.9%、113.7%、109.2%。若将杠杆率在[100%,101%)视为不加杠杆,那么选择不加杠杆的债基在二季度达到28.8%,这一比例在2023年底为22.1%。除杠杆率在[100%,105%)外,中长利率债基的2024Q2杠杆率分布较均匀,最多在[110%,115%),数量为49只,其次为[105%,110%),数量为44只。

(二)传统票息赛道增量变小,转向利率和均衡型产品

虽然二季度纯信用产品表现较好,但从资金的选择结果来看,传统票息赛道的增量规模正在减少,二季度市场更加偏好利率和均衡型产品。

2024年二季度,中长债基金市场中,均衡风格、利率风格、利率+金融风格的中长债基金规模实现环比正增长,其余风格规模下降。具体来看,2024年二季度,均衡风格、利率风格、利率+金融风格的中长债基金规模分别增长5072、1586、894亿元,环比增幅分别为45.5%、7.7%、9.1%;信用风格、信用+金融风格、金融风格的中长债基金规模分别下降716、312、306亿元,环比降幅分别为6.9%、3.2%、11.1%。

追溯增量资金来源,均衡风格产品规模大增,背后或是基金策略的主动选择结果。截至二季度末,在约2万亿规模的均衡风格债基之中,仅有48.7%的规模占比源自均衡风格的延续,另有22.6%、10.5%的规模占比由信用+金融风格、信用风格债基转变而来。这一战略调整,可能也是各只产品在“低票息+低利差”的债市新环境下,交出的初步答卷。

二季度中长债基规模增长,主要依靠机构渠道发力,但个人渠道正逐步打开。并且在二季度增幅超过50亿元的17只基金产品中,均衡风格8只,信用风格4只,利率风格3只,利率+金融风格、信用+金融风格各1只。其次,业绩表现与产品规模增长存在一定正向关系,17只基金产品中,有14只二季度收益率超过1.18%(中长债基金的二季度收益率中枢),有15只上半年收益率超过2.42%(中长债基金的上半年收益率中枢)。在此基础上,机构仍是中长债基金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7只基金产品中,10只主要由机构推动(机构投资者占比大于70%);不过个人渠道力量也不容忽视,广发双债添利、中银纯债、汇添富稳鑫120天滚动持有、创金合信双季享6个月持有依靠个人渠道,单季度规模增量分别为250亿元、96亿元、79亿元、70亿元。

在中长债基整体规模快速上量的同时,二季度“高降幅”产品数量较2024年一季度也有所下降。以30亿元作为分水岭,二季度规模降幅超过40亿元的中长债基仅3只,2024年一季度为13只,2023年四季度为6只。

收益表现可能是“高降幅”产品被机构资金赎回的关键因素。11只规模降幅超过30亿元的债基均由机构高比例持有,基金风格无明显偏向。在这11只中长债基中,有8只季度收益率低于1.18%(中长债基金的二季度收益率中枢),业绩最高仅为1.24%,可见收益表现可能是其被赎回的触发因素。

(三)头部管理人继续发力,均衡和利率风格是高增长方向

将全部纯债基金根据2023年年报中的投资者结构,划分为个人、机构、双渠道三类。其中,“个人”是指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70%;“机构”是指机构投资者份额占比超70%;其余则归为“双渠道”。

从中长债基来看,二季度,机构资金依旧偏好利率和均衡风格,“机构”类利率、均衡中长债基规模分别增长1021亿元、992亿元,占“机构”类中长债基规模增量的33.0%、32.1%;而个人投资者偏好信用、均衡风格,“个人”类信用、均衡类中长债基规模分别增长400亿元、354亿元,占“个人”类中长债基规模增量的43.7%、38.6%。另外,机构投资金融风格中长债基的规模在缩减。

从管理人格局来看,中长期纯债基金市场头部机构相对稳定,核心机构规模排名波动不超过三位。从规模增幅来看,二季度中长债基存续规模超千亿的管理人有24家,其中仅1家机构中长债管理规模缩减,其余23家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扩容,更有12家规模涨幅超过百亿。其中,广发基金和兴业基金增加最多,分别增长658亿元、328亿元,排名均提升3位

拆解管理人规模增量来看,均衡和利率风格是主要增长方向,信用和信用+金融风格规模多缩减。排名前20的中长债基金管理人中,分别有17家、18家的均衡、利率风格中长债基规模实现正增长;相比之下,分别有11、9家的信用、信用+金融风格的中长债基规模下降。博时基金、广发基金、鹏华基金的均衡风格中长债基规模增长较多,分别为728亿元、623亿元、438亿元;同时,信用+金融风格规模分别下降569亿元、148亿元、166亿元。以广发基金为例,二季度末其共管理14只非新发的均衡中长债基中,有8只是由信用风格或信用+金融风格切换而来

(四)绩优中长债基策略分析

针对2024年上半年的强势债牛行情,我们挑出一系列绩优的主动型基金,尝试进行更加深入的策略特征分析,寻求一些组合运作或个券选择上的灵感与启发。在进行筛选时,我们主要着眼于具备一定规模效应(24Q2规模在50亿元之上)的基金产品,并且剔除可能由于大额赎回使得净值曲线存在异常上冲的样本,最后保留上半年表现相对占优的10只基金产品,其上半年收益基本在3%以上

我们以国金惠盈、东方添益、华夏鼎茂为代表,重点分析其投资策略和持仓特征。

作为2019年便成立的老基金,国金惠盈的在管经理相对稳定,产品策略与业绩也具有较强稳定性及延续性。国金惠盈在策略上的最大特征便是“高久期+高杠杆”。2019年以来,其利率敏感性久期一直保持在4年以上的较高水平,最高一度拉升至6-8年,且多数季度的杠杆水平保持在130%+。

从品种配置上来看,在2022年以前,国金惠盈主要配置纯利率与纯信用品种,且其在利率债与信用债仓位取舍相对灵活,时而可归类为利率债基,时而则为信用债基。2022年开始,或随银行二永债流动性的提升,国金惠盈开始将部分利率或信用仓位(可能多为利率仓位)迁移至金融债板块,渐渐转型成为均衡/信用+金融债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国金惠盈的利率债、金融债、信用债仓位分别为32%、19%、49%。

从持仓个券来看,国金惠盈各个季度重仓券多为剩余期限在4年左右的政金债,与其组合久期的相似度较高,能够提供的增量信息也相对有限。从历史披露情况来看,国金惠盈的持券等级整体较高,隐含评级多在AA以上,其债券持仓的行权久期并不算短

2023年以来,东方添益一直是大规模绩优基金的常客,2024年上半年东方添益延续优秀表现。从持仓特征来看,自2019年二季度以来,东方添益的债券资产配置保持着较强的一致性,利率债持仓规模维持在5%上下波动,除了2022年短暂提升金融债仓位至20%-30%以外,其余时段内信用债持仓占比可以维持在80%以上,部分季度达到90%以上。

杠杆对产品业绩或存在重要贡献。东方添益在大部分的时间内会将自身的杠杆维持在120%-130%的区间,2023年间其杠杆水平控制在128%-137%的相对高位,2024年一季度杠杆降至115%,而二季度则扛着不低的资金成本,将杠杆重新拉升至132%。久期方面,东方添益的久期水平普遍维持在2-3年之间,在信用策略中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从个券持有情况来看,东方添益除了会采用国开债进行打底外,重仓券偶尔会出现地方政府债、部分优质中小行的二级资本债、央企中长久期中票等。分散化投资或是其一大特色,东方添益前五大重仓券的累计占比基本会控制在10%左右,个券最高持仓占比在大部分情况下均不超过3%。

华夏鼎茂或是较早切换至金融债赛道的基金产品之一。2021年三季度开始,随着银行二永债流动性系统性改善,华夏鼎茂的金融债持仓占比也相应由2%的低位提升至17%,随后增至30%-50%,并长期稳定在此区间。除此之外,华夏鼎茂可能还会根据自身对市场行情的判断,在利率债与信用债间做出取舍,例如2023年期间抬升信用债的持仓占比,2024上半年则将策略重心转向利率板块。这一点也可以明显体现在其重仓券的变化上,在2024年的两次季报披露中,华夏鼎茂重仓品种由此前的银行永续债转变为清一色的利率债,2024年一季度重仓的5只债券均为10年国开(累计持仓占比31%),2024年二季度则为4只10年国开搭配1只30年特别国债(累计持仓占比23%)。

03

短债及中短债基金

(一)机构渠道发力,短债及中短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

二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2023年四季度,随着机构资金再度回流,短债及中短债基重回扩容区间,环比增894亿元至10067万亿元。2024年一季度,短债及中短债基环比增速均有提升,总共增长1946亿元,环比增速19.3%。进入2024年二季度,短债及中短债规模环比增速继续提升,总共增长2928亿元,环比增速24.4%;其中短债及中短债分别增长1064亿元、1856亿元,环比增速分别为18.2%和30.2%。

机构投资者依然是纯债基金市场的主力参与者,同时个人渠道力量不容忽视。2024年二季度末,机构、个人和双渠道类的基金规模分别为71212、10790和7090亿元,占全部基金规模比重分别为79.9%、12.1%、8.0%;相比2024年一季度分别增加5343、1766和1756亿元,环比涨幅分别为11.0%、19.6%和32.9%。

中长债基金、中短债基金、指数型债基的规模增长主要依赖机构投资者,而机构和个人双渠道是短债基金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二季度,“机构”类中长债基、中短债基和指数型债基规模分别增长3093亿元、1124亿元、998亿元,占同类规模增量的67.7%、60.3%、72.8%;“双渠道”类短债基金规模增长539亿元,占同类规模增量的50.7%。

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短债基金因其相对货币基金有较高的收益率,同时保持较低的波动性,受到追求稳健收益的理财机构青睐。2024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持有公募基金的规模为1402亿元,其中短债及中短债规模645亿元,占比达46%。相比一季度,银行理财持有短债及中短债基金规模上升163亿元,占全部公募基金比例提升9pct。另外,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股市表现不佳时,投资者可能会寻求更安全的投资渠道,短债基金因其较低的风险特性而变得更具吸引力。

(二)头部管理人格局稳定,业绩是规模增长的关键因素

目前短债及中短债基金头部管理人格局趋于稳定,不过内部排名位次仍在调整。着眼于二季度,规模排名前20的管理人基本与去年四季度保持一致,仅景顺长城基金新进入前20名单。华夏基金、广发基金、长城基金单季度规模分别增长157亿元、202亿元、169亿元,位次从12名、18名、14名跃居至7名、8名、10名。

头部管理人在短债及中短债基端发力明显,前20的管理人中有19家在二季度均实现规模正增长。其中,规模增长前3的管理人是广发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和长城基金,分别增长202亿元、177亿元和169亿元。

短债基金方面,业绩表现、个人双渠道发力是驱动规模扩增的关键要素。在季度规模增长排名前10的短债基金中,共有6只产品业绩表现在同类基金均值之上(0.75%)。例如,长城短债二季度规模增长140.1亿元,今年二季度和一季度收益分别为1.52%、1.21%,分别处于市场前5%和前10%水平以上。此外,短债基金规模扩张大也得益于个人投资者渠道的强劲需求。规模增长前10的短债基金中,有7只个人投资者占比在65%以上,这也反映出个人投资者对短债基金有较高的收益率要求。

相比之下,中短债基金的规模增长则更多依赖于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布局,同时较好的业绩表现是获得散户青睐的必要条件。规模增长前10的中短债基金中,除华夏中短债和中银中短债外,其余8只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均在72%以上。华夏中短债和中银中短债基金二季度收益均超1.40%。处于前5%以内水平。

04

指数型基金

(一)指数型债基成机构投资者的“高性价比”之选

指数型债基恢复正增长,二季度增幅达2424亿元。今年一季度指数型债基总体规模出现回调,下降392亿元至7330亿元。基于2019年以来的经验,一季度指数基金的规模增长往往会显得动力不足,或因上年四季度规模端集中发力后,进入阶段性调整期。进入二季度后,指数型债基规模大增2424亿元,为历史单季度规模增长之最。

低费率是指数型基金的最大优势,高资金成本促使机构投资者寻找“高性价比”工具。目前,指数型纯债基金平均管理费率为0.17%,明显低于中长债基金的0.30%。今年二季度,“机构”类指数型债基规模增长998亿元,占同类规模增量的72.8%。三次存款降息之后,商业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仍在增长,导致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降。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54%,环比降15bp。资负两端挤压,指数型基金因其低管理费率和良好的业绩表现脱颖而出,成为机构投资者眼中的“高性价比”之选。

单只产品来看,7-10期限的政金债产品是本季度指数型债基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广发7-10年国开行增幅高达156亿元,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南方7-10年国开债、华安中债7-10年国开行、易方达7-10年国开行A的二季度规模亿元均超40亿元。其中,南方7-10年国开债的规模增长主要来源于个人渠道,其余则由机构或双渠道来驱动。持续的高收益或许是7-10年政金债产品受到机构和个人资金原因的重要原因。二季度规模高增长的5只7-10年政金债产品,今年一季度收益均在2.4%以上,二季度收益均在1.9%以上。

(二)指数基金上量的驱动力转为3年期以上的长端品种

二季度,政金债、信用债类指数基金规模显著提升,同业存单、国债/地方债类指数基金规模有所下降。政金债、信用债类的规模分别增加860亿元、213亿元,存量规模占指数型债基的比例分别为75.5%、9.4%;同业存单、国债/地方债类的规模分别下降15亿元、25亿元,存量规模占指数型债基的比例分别为10.4%、1.9%

政金债指数中,3年是重要节点,3年以上的中长期限规模均实现扩张,3年以下的中短期限规模有所缩减。各期限类型来看,政金债指数基金存续规模仍以0-3年期为主,但整体占比继续下降,二季度末规模为3327亿元,占比52%(2024年一季度占比为63%),环比下降153亿元。此外,0-5年、3-5年、5-10年、7-10年期政金债指数基金二季度规模分别增长355亿元、213亿元、82亿元、356亿元。

(三)头部管理人规模增减参半,多布局利率风格

指数型债基存续规模前20管理人,二季度规模多增长。细分来看,7家头部管理人指数型债基规模二季度增长超50亿元,其中广发基金、永赢基金以及易方达基金单季度规模增长超100亿元,分别为265亿元、134亿元、133亿元。广发基金和永赢基金主要布局政金债类指数,广发7-10年国开行、永赢中债-1-5年国开债指数单只产品二季度分别贡献156亿元、81亿元的规模增量。易方达基金在指数型债基的产品布局上相对均衡,二季度的规模增长主要依靠易方达中债新综合、易方达7-10年国开行、易方达中债优选投资级信用债指数三只产品。

附录:

每个季度(以2022年第四季度为例)基金名单的筛选,从Wind一级分类的债券型基金外加二级分类为偏债混合的初始基金开始,剔除成立日在当季度末(2022年9月30日)或者到期日在当季度开始(2022年7月1日)之前的基金,保证基金在当季度有存续时间。然后对基金持仓和风格进行筛选,剔除当季度末或前一季度末股票和可转债持仓占比大于等于1%基金,以保证当季度维持纯债基金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偏债混合型基金进行特殊处理,考虑到偏债混合自由度的较高,当季度新成立的偏债混合型基金由于股票仓位不确定,将被剔除;而对于成立日在当季度之前的偏债混合型基金,仅保留季度末其他资产(含商品、衍生品等)市值占比在10%以下的基金

中短债与短债基金分类方式,首先根据Wind二级分类的短期纯债基金为基础进行基金产品的全称匹配,包含“中短”字样的为中短债基金,包含“短”且不包含“中短”字样的为短债基金。剩余无法分类的基金将根据其投资范围或投资目标是否包含“中短债”或“短债”投资比例下限分类。然后根据业绩比较基准中占比较大的指数期限确定,一年以下的为短债,1-3年期指数为中短债。最后,参考重仓券加权久期确认余下未分类的短期纯债基金

由于中长债基金产品普遍具有显著的投资风格,我们根据季报当中所披露的债券持仓情况,将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以及其他债券(包含地方债)视作利率持仓,将企业债、中票、短融及ABS作为信用类持仓,为各只基金产品贴上风格标签。首先,选出极具券种特色的名单:若利率类持仓比例高于70%,则定义利率风格债基;当信用类持仓比例高于70%,则定义为信用风格债基;当金融类持仓比例高于70%,则定义为金融风格债基。其次,余下名单中再分类,选出两两组合的名单:如果利率+金融债占比大于等于80%,则为“利率+金融风格”;如果信用+金融债占比大于等于80%,并且信用/金融债比例在66%到150%之间,则为“信用+金融风格”;若同时满足信用+金融债占比大于等于80%且信用/金融债比例小于66%,则为“信用+金融风格-偏金融”;若同时满足信用+金融债占比大于等于80%且信用/金融债比例大于150%,则为“信用+金融风格-偏信用”。最后,其余产品(包括未有信息披露的新发基金)则定义为均衡型基金

风险提示:

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基金的未来表现受宏观环境、市场波动、风格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风险。本报告不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不涉及对基金产品的推荐。需要关注后续监管政策变化带来的政策风险

分析师:刘郁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30003

联系人:谢瑞鸿

证券研究报告:《2024Q2纯债基金,万亿增幅》

报告发布日期:2024年8月9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19 佳力奇 301586 --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
  • 08-12 国科天成 301571 11.14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8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17.3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