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沈阳融合文化特质 推动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沈阳融合文化特质 推动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
2024年08月02日 04:00 媒体滚动

转自:沈阳日报

  编者按:7月23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沈阳大学共同主办的“沈水之阳”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理响沈阳·深入挖掘沈阳融合文化特质 推动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沈阳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分别从沈阳融合文化形成的过程、融合文化的特征、融合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以及将融合文化应用于沈阳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策略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会议认为,面对当前文体旅产业的新形势、新挑战,应该深入挖掘沈阳融合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使沈阳融合文化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实现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进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充分激发各方力量,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用历史文化资源讲述城市故事、弘扬城市精神,努力推动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本版摘编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沈阳融合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张志强

  地域融合推广了制度文明,民族融合推升着中华民族的形成,文化诸领域的深度融合筑牢沈阳城市发展的精神根基。

  沈阳融合文化的过程怎样,基本特征又是什么?沈阳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商周北土、东夷秽貊方国、燕秦汉、辽金元明清的断代文明、有近现代的文化苦旅,应特别着重于形成城市文化的研究。沈阳融合文化的实质是多种不同形态的文化融合而成新文化形态的过程。

  融合文化的沈阳意义

  融合文化奠定了沈阳城市发展的精神基础,实现了地域认同感、沈阳人概念的总成,激发出沈阳语言特色、社会习俗的向好向善,推动着沈阳人衣食住行的时代变化,推升着城市发展理念高站位和大格局。沈阳社会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洗礼、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沈阳的生产方式已完成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经过工业2.0之后又在向3.0迈进,大生产、智慧生产成为目标。与之相伴,生活方式也有家庭组合小型化、自我化的倾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成为盛世城市文化的主体,向好向善成为趋势。

  衣食住行的时代变化彰显文化无处不在的普遍性。现代沈阳美食文化是有品位有品格有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沈阳有过三春、六楼、七十二名店的美食辉煌历史,现在餐饮名店也达百家。不过,我们不能以鸡架消费量全国第一自诩,不能满足于有而不精的现状。衣食住行水平受到城市综合实力的制约,在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影响下更是如此。只有经过融合才能提炼出新的文化业态。

  沈阳城市发展理念即是融合历史,参照其他城市经验不断调整提升再辅以实施。城市的功能定位是出发点。从燕至明,军城历史基本未变,千余年来军事防守固若金汤成为沈阳的本格理念。九一八沈阳沦陷,城市发展理念转为日本的复制,以大阪为模板建立工业中心、规划奉天都邑草图。不过建立的工业被赋予战时性质,都邑规划也未及施行。新中国“一五”大建设带来希望,沈阳建成国家的工业基地,街路改造消除断头、变平交为立交……有了基础设施的改善,沈阳已实现消费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变的理念调整。沈阳正在形成美丽清晰的城市天际线,正在建构现代文明的都市文化。

  融合文化的新成果

  近年来,沈阳体味着“六地”精神的文化成果,成为历史文化的宝藏、城市文化的导向和未来的希望。新蕴含是赓续传承的科学连续,是一种与时俱进。

  “六地”精神的新表述是:2023年11月,中共辽宁省委明确提出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并赋予新内涵。其表述是: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

  “六地”精神辐射东北,涵盖辽宁,核心在沈阳。“六地”精神是历史文化的赓续传承,是城市文化的时代融合。这红色“六地”和时代“六地”是对辽宁精神的最新表述。即:新时代,新征程,新精神,即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 16字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

  显然,“六地”精神与沈阳密不可分,都是以沈阳作为主体。如果说,红色“六地”是历史选择了沈阳,那么今天的新时代“六地”就是沈阳选择了未来。沈阳将诠释新时代所担负的使命任务、锚定的战略目标、选择的实践路径。沈阳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沈阳是“六地”建设的核心,是“六地”精神的汇聚之地,是成就英雄城市的集大成者。

  从沈阳融合文化的历史进路看文化融合的时代价值

  辽宁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艳枝

  拥有7000多年人类文明史的沈阳,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目睹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经历了农耕、游牧甚至海洋文明的碰撞,形成独具特色的关外名城。如今,沈阳作为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东北陆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战略重要性愈益凸显。探讨沈阳市融合文化及其时代价值,既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又是加强东北地区与国家重大战略衔接,深度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需要。

  沈阳融合文化的特征

  第一,沈阳的融合文化凸显了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交流互鉴。在大一统的历史时期,沈阳大多是以边疆军事要塞的角色定位存在,军事安全上的需要暂时压倒了多元文化的培育,但是多民族交流的进程却并未因此出现中断。在高句丽、辽、金和清朝等历史时期,沈阳的文化融合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在清代达到鼎盛。

  第二,沈阳的融合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历代统治者均将来自中原的儒家传统作为主体来推广,如辽代孔庙的兴建、清代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活动等。不同文化在沈阳和谐相处,对这一历史经验的继承发扬,无疑有利于我们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面实践。

  第三,沈阳的融合文化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沈阳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与现代都市之典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城市建设。这座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形成与周边城市的比较优势。

  沈阳融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对策建议

  首先,充分发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沈阳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的独特地位。目前,我们对清以前的其它历史时期关注明显不足,例如前后燕、高句丽和辽金等政权都在沈阳及其周围留下了较丰富的历史遗存,值得我们加以开发以吸引更多游客获得别样的文化体验。沈阳自古以来人口流动性很大,形成多民族杂居的状态,也推动了地方融合文化发展,但是反映这种移民史的相关作品却不多见。今年初,上海能够因为一部电视剧《繁花》爆火,掀起新的旅游热,那么沈阳是不是可以拍摄一些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类似作品来带动人气呢?

  其次,向年轻人群体靠拢,积极运用短视频等传播媒介,打造沈阳独特的城市名片。种种现状都启示我们,在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当下,我们应该充分研究社会青年群体的消费偏好,将自己的融合文化通俗化、简洁化甚至可以适当标语化,让沈阳拥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让网上的年轻人更容易认可。

  最后,沈阳融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助力,融合文化服务于城市建设需要周边城市的广泛参与。鞍山、铁岭、本溪和抚顺并不仅仅是沈阳在工业生产上分工协作的伙伴,也可以和沈阳在共建文体旅游经济带等项目上找到利益契合点。例如不同城市间可尝试联合打造“燕国文化遗风”“道中华·辽沈行”“找寻辽沈记忆”“辽中南老工业城市巡礼”等旅游组合项目,这不仅可带动地铁轻轨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还可以减少沈阳人口和资源过度集聚带来的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各城市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上着力,拓宽文化融合之路,充分发挥各地的科技研发、智能制造、文化创意优势,开发一批新产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多民族融合文化的形成及对沈阳的影响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院长 杨小梅

  沈阳多民族融合文化就是沈阳的特色文化资源,其形成过程伴随了沈阳2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它奠定了沈阳特色地域文化的基础,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民族融合文化的形成对沈阳有重要影响。首先,奠定了沈阳多元一体的融合文化特征。即这种地域文化是多民族创造的,是多民族经过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样态。在这种文化样态中起主体作用的仍然是汉族文化,因为从战国末年开始,汉族就进入了辽沈地区。即使后来先后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汉族人口的数量要远超过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又由于汉族的文明程度一直高于少数民族,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上具有一种强势作用,少数民族也常常被先进的汉族文化所折服,并愿意主动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其次,造就了包容进取的城市品格。城市品格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的未来。沈阳地区历史上各个民族,无论是早期存在时间较短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后来存在时间较长且给沈阳以深刻影响的满族人建立的清王朝,通过与汉族的交融互动,最终塑造了沈阳这座城市包容进取的城市品格。所谓包容,就是海纳百川;所谓进取,就是学习先进。这种城市品格是沈阳融合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发扬的沈阳精神。

  再次,形成了淳朴大气的豪爽性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阳人性格上的淳朴大气、豪爽仗义、为人真诚与历史上各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下来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辽沈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受游牧、渔猎民族影响深远。游牧、渔猎民族生活天地宽广,因此性格多刚毅强悍、豪爽仗义。又由于游牧、渔猎民族的流动性强,他们无门庭之限,也较少有安土重迁的观念,注重朋友情谊,比较仗义且乐于助人。把素不相识的过客当作亲人和朋友款待,这就是沈阳人的性格。相反,沈阳人的性格中也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一面。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靠天吃饭,因此谋生容易,使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性格。在新时代要弘扬和继承沈阳人性格中包容进取、学习先进的优良品质;摒弃和破除安于现状、追求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识。

  沈阳目前已经充分激发了各方力量,努力推动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将融合文化应用于沈阳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提出以下策略。第一,加强文体旅融合中 “文”和“体”的研究。文化和体育可以依托旅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追捧;旅游需要文化元素和体育元素的融入而增添吸引力。“旅”未必有特色,有特色的一定是“文”和“体” ,因此应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沈阳丰富的文体资源。第二,文体旅项目要做有新意有创意的精品。策划旅游项目要注重和凸显地域特色,要以创新为核心,积极寻求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服务。第三,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目前的旅游市场越来越拼服务,得服务者得天下。要注重服务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沈阳“听劝”品牌的建立,就是我们坚定要把服务做好的决心,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氛围。第四,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它在文体旅产业中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旅游产业提供决策支持;为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提供精准服务;可以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可以提供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沈阳融合文化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东北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 孙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沈阳融合文化与城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辩证关系

  首先,融合文化的民族特色资源是沈阳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沈阳作为辽宁省多民族汇聚的中心,汉族、满族等多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其次,城市文化产业是支撑沈阳融合文化民族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以沈阳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织的汉文化为主的文化社会中,文化产业是保护和传承沈阳融合文化少数民族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文化旅游、文化活动策划等重新诠释和创新民族文化元素,在保护民族文化差异性和特质的同时扩大其影响力。

  沈阳融合文化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现状

  首先,依托城市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通过保护修复沈阳故宫、新乐遗址、清真寺等遗迹,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创新文物展示形式,运用技术手段,做活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游客游玩体验,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文化魅力的旅游景点。其次,依托城市民族工艺品特色与技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民族工艺产品是少数民族产品制作形式、技术原理和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创意开发和利用民族工艺产品是沈阳重要的文化产业业态形式。再次,依托城市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民族演艺业。民族歌舞呈现出吸收不同民族歌舞精华和融合西方歌舞艺术的形式、表现方法的新发展趋向,其经济价值和文化标志作用得到了突出体现。

  沈阳融合文化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举措

  首先,加强沈阳融合文化特色品牌建设。一是推动产品品质高质量发展。在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生态的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传承“工匠精神”,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升品牌市场知名度、占有率和美誉度。二是支持创意创作和保护。通过融合多个民族文化元素实现内容集成创新,寻找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新载体,推动传统产品知名度扩大、功能转型和审美价值提升。三是凝练和开发民族文化符号。研发和提炼具有价值认同的文化符号,展示沈阳融合文化民族特色精神内核。精准市场定位,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化新经营模式。

  其次,坚持传承保护第一的原则。一方面,摸清沈阳城市文化资源“家底”。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统计、对比、分类,实施分类保护和开发。另一方面,沈阳还可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文化产业回归文化本源。沈阳市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文化公共设施、推动文化活动、保护历史遗迹等文化环境建设进行规划和引导,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再次,改善沈阳文化产业结构。一方面,沈阳可根据文化资源空间布局的特点,建设带状或圈状的文化产业区。另一方面,沈阳需打造各有分工和侧重的产业业态。民族乡、民族村、民族街、非遗传承人等应充分利用各自民族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制作技艺、民族音乐舞蹈等的文化元素,实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精细化开发。

  沈阳融合文化包容性特征的内涵与实践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焯

  沈阳是一个具有融合文化特征的城市,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这里并存、联结,而包容性则是其中更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下,成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城市文化记忆与特色风貌。沈阳的融合文化既保留了原有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又融入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共存、相互交融的文化格局。包容、亲和、欢乐是沈阳融合文化的核心特色。

  沈阳融合文化包容性特征的三个实践

  饮食文化包容性。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沈阳丰饶的物产,在传统商贸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的交融发展中,多元开放的饮食文化格局成为沈阳融合文化的突出代表。一是传统地域美食。沈阳曾作为清朝的都城、陪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辽宁菜,不仅有满族菜的底色,还有了鲁菜、京菜的神韵。2014年“辽菜传统烹饪技艺”成功跻身非遗“国字号”。二是民族美食。满族、汉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烹饪技艺和风味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沈阳菜系。三是特色小吃。小河沿早市成了网红打卡地。鸡架作为沈阳特色风味小吃的“网红”代表,成为来沈旅游的必吃美食。

  空间文化包容性。山南水北为阳,自古以来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便是沈阳独树一帜的城市特色风貌,且随着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山水交融、古今融合、中西合璧的融合文化空间特质。

  休闲文化包容性。沈阳拥有丰富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学、话剧、舞蹈、戏曲、杂技等艺术门类全面繁荣,体育优势鲜明且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文体旅资源优势推动沈阳形成了一种自信包容、融合开放、热情好客的“人间烟火气”。

  充分发挥沈阳融合文化包容性特征的几点建议

  夯实融合文化基因。一是深入挖掘梳理。委托科研院所开展融合文化基因梳理和调查工作,包括文献史料、消费者评价、企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等,为打造城市名片做足基础功课。二是做强特色产业。如鸡架具备以“小切口”撬动“大发展”的潜力,但本地产业链尚待完善,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全过程高质量发展。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一是打造融合文化IP。建议以包容文化作为品牌定位,打造融合文化超级IP,推进相关元素导入城市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更新建设中,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二是开展多维宣传活动。聚焦融合文化,打造跨界数字化平台乘数效应,推出类似“早安沈阳”“沈阳处处有故事”等这样的微视频新媒体线上活动,以“我心中的沈阳”为主题,邀请融合文化的受益者、见证者讲述自身故事,展示城市文体旅空间。

  完善融合消费业态。一是融合特色消费与文体旅活动。推陈出新创新消费场景,找准各项特色消费与文体旅活动之间的契合处、联结点,推动各种业态跨界融合,形成新业态新服务,如旗袍+剧本杀、音乐节+烧烤、24℃清凉+大冷面、辽篮精神+文创等等。二是推动观光向休闲模式转变。从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建设融合文化为特色的休闲之都。注重精神文化享受,使游客更加深入领略山水相映的城市格局、探寻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感受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打造沈阳文体旅融合“听劝”2.0版本

  沈阳城市学院城市品牌研究院院长 李刚

  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沈阳地处辽河流域的核心地带,历史上一直是辽河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前沿阵地。因此,深入研究沈阳市的融合文化发展,将对推动沈阳市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沈阳融合文化在文旅事业发展中的应用历史的连续性与当代性的关联不容忽视,以“新质生产力思维”来重新界定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深入研究和精准应用融合文化,需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结构重组:1.概念构建:确立“文化名城,欢乐沈阳”的核心理念,塑造城市文化形象。2.用户细分:通过分类、分众、分区域的方式,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群体。3.场景塑造:打造以小度假、大休闲、沉浸体验为特色的旅游场景。4.叙事策略:以适配的形式和平台,展示不同融合文化的独特魅力。5.体验强化:通过情景再现与互动设计,凸显科技魅力和文体旅的社交属性。6.情感共鸣:解构融合文化场景,激发与当下社会的情感共鸣。7.IP塑造:构建城市融合文化的代表性区域、景观、建筑、展演地,树立城市文化品牌。8.传播推广:运用海内外、多平台社交化媒体,实现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9.渠道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拓客引流渠道,实现公域私域流量的有效转化。10.数据挖掘:运用全球、全平台思维,采用多种合作形式,为目标群体进行精准画像,通过科技手段服务人性需求。

  面对沈阳多元、多样、多层的文化资源,应积极探索创建融合文化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挖掘和创新各类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市场推广、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务。当前,传统文化改造升级已成为文旅产业的新趋势。除了传统节庆日外,应结合地域特色“人工造节”。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开发文化体验、主题公园、文艺演出等创新性产品,以满足游客对多元化、个性化旅游体验的需求。在构建旅游资源库的过程中,利用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沈阳的标志性历史片段,如近代红色抗战史、工业史等进行数字化重塑,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体验,使游客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沈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除了线上体验外,线下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VR和AR技术,提升游客在沈阳实地游览时的文化体验,使游客的游览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与国际旅游组织、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旅游文化交流活动,推广沈阳的文化旅游产品,提高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沈阳在推进文体旅融合的过程中,可借鉴业界成功的“小米模式”,以实现与海内外资源的共创、共生、共享。该模式推动文体旅融合从传统的“听劝”1.0版本,即注重服务和售后,向更为深入的“内容生产”环节迈进。在这一过程中,项目招商、场景开发、产品设计、活动策划等各个环节均强调海内外相关群体的广泛参与。这种“参与感”构成了文体旅融合“听劝”的2.0版本,致力于打造文旅界的小米典范。参与感的核心在于将沈阳文体旅融合的产品研发、服务提供、品牌构建和市场营销过程全面开放,使投资者、运营者、消费者等各方用户均能深度参与。通过此模式,沈阳将构建成为一个可感知、可拥有、可共同成长的新品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12 国科天成 301571 --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8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17.39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