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访|未来应如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和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

本报专访|未来应如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和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
2024年07月26日 08:48 媒体滚动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转自:中国环境网

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其中,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提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提到,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

当前,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绿色金融如何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未来应如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和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中国环境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中央财经大学讲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


施懿宸,中央财经大学讲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新浪意见领袖,财新ESG30人专家,2023中国行动派ESG传播大奖“年度贡献个人奖”。


中国环境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二者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施懿宸:前者是站在金融发展的视角,后者是站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角度,又因为金融支持实业发展,所以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同时,金融与产业视角的发展也各有其特征。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对未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等进行充分部署,可以看到的是,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发挥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还对发展转型金融做了相关部署。结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来看,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中必然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但转型的复杂性也说明了需要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供给,更进一步来说,不仅是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还包括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未来不同着力点的金融供给将共同增强我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能力。

绿色低碳产业作为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未来不仅要从宏观层面做好金融的“五篇大文章”,还需要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上有更多变化,比如新兴领域需要更多耐心资本加持。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要支持绿色低碳转型,不仅需要绿色金融,还需要金融综合能力的提升。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哪些政策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施懿宸: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明确指引,还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首先,我国政府在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上作出了重要部署。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七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引领绿色金融体系的系统化建设,成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四梁八柱”的纲领性文件,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以及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等方面确定绿色金融发展方向,金融机构由此参照该文件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工具的探索创新。2020年,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绿色金融进入发展快车道。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顶层设计中,对绿色金融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指引性安排,最终从战略层面为新阶段绿色金融发展定调。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进行深度部署。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这一政策强调了绿色金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其次,为了畅通绿色金融支撑相关产业发展的通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2018年,人民银行牵头开展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围绕绿色金融通用基础标准、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绿色信用评级评估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统计与共享标准、风险管理与保障标准等展开了全面研究制定工作,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原则有序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构建。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包括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7类一级目录,同时更新了《目录》的解释说明,并就《目录》的应用实施作出安排,对引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相关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金融行业更好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我国政府还加强了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和评估。通过建立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制定绿色债券评估标准等措施,确保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业务活动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同时,还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的评估和监督,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中国环境报: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特点?

施懿宸:当前,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双向发力下,我国绿色金融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地方绿色金融发展评估课题组自2018年开始研究发布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从历年跟踪情况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从原来地方试点拉动为主的发展格局,向全国各省域及市级层面覆盖延伸,正在实现更广范围的运用与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的纬度更加多元。其中,以浙江、广东为代表的国家绿金改试验区省份,立足新起点、开展新探索并持续提速,而以山东、江苏、上海为代表的其他地方以点带面引领绿色金融发展,并聚焦地方特色,打造绿金新引擎,实践落地及效能激活。

聚焦在地方层面,首先,金融发展水平位居前列的地区,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各省市绿色金融发展与金融生态基础具有较高关联性,当宏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绿色金融的杠杆作用将更加强劲,以点带面带动全域绿色发展的效果更加显著。金融体系构建较为健全,则能更好整合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各类金融工具的市场带动作用。

其次,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水平保持领先。政策体系方面,国家绿金改试验区均在“十四五”规划中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并发布绿色金融综合性指导文件,激励约束政策惠及面更宽、落地性更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与市场措施配置更完善。市场实践层面,国家绿金改试验区显现出我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所取得的切实成果,通过高效推动区域绿色金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了地方层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特色优势,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积累经验。

总体而言,随着绿色金融政策的落地和市场的逐渐成熟,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始关注并参与绿色金融市场,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绿色融资需求。

中国环境报:绿色金融产品有哪些?这些产品分别具有哪些属性?应如何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施懿宸: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以及以碳金融为代表的环境权益类工具。

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其中,绿色信贷根据《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实施投放,借款企业需严格遵守贷款资金用途并核算其产生的环境效益,以可持续挂钩贷款为例的相关创新信贷产品将根据贷款项目的环境效益进一步调整贷款利率等,在所有绿色金融产品中,绿色信贷具有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和风险要素。

绿色债券则根据《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验证募集资金用途,绿色债券要求发行人在发行前通过独立第三方评估认证,并在发行后定期发布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相应环境效益;以2023年为例,绿色债券平均票面利率3.35%、平均发行期限2.92年、平均募集资金17.76亿元,具有期限更长、募集资金更大的特征。

绿色股票和绿色基金当前在我国市场体量相对还较小,主要为寻求长期收益和可持续效益的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绿色投资机会。绿色保险则通常在负债端为清洁能源项目等低碳转型活动提供风险保障,降低由政策、市场、技术和名誉风险带来的影响。此外,以碳金融为代表的环境权益类工具有助于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实现环境资产价格发现和成本传导功能,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和投资选择。

在加强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方面,除了继续优化政策引导外,未来要更充分的应用金融科技与信息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评估环境风险,预测绿色发展趋势,优化投资组合,形成更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综合区域内绿色发展资源和优势,加强银行、保险等不同金融机构与企业协同,加强产品间的联动创新,例如通过“银行+保险”共担风险的合作机制,缓释绿色风险。

中国环境报: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项目中,有哪些典型案例?

施懿宸:绿色金融是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支撑。针对绿色发展领域产业和项目所需资金量大、期限长等特点,绿色金融可通过创新绿色金融投融资机制,开发相应的绿色融资工具,创新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和绿色创业投资等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流向绿色发展领域,充分满足绿色技术创新的合理融资需求。

以光伏项目为例,“双碳”背景下,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浙商银行与光伏设备领军企业正泰集团积极合作,共同推出了“光伏贷”产品,以满足光伏市场区域农户融资和金融服务的需求,该项目创新“银行+核心企业+小微企业农户”产业链服务模式,将光伏电站设备供应商作为核心企业,向下游的村镇农户提供贷款,解决了农户购买和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融资痛点,为打造共同富裕重要窗口赋能。农业银行清远分行按照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指导方针,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发放“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将财政补贴应收账款与电力收费权进行分开确权质押,既可确保质押的透明性和清晰性,降低潜在的财务风险,也可帮助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有效地应对财政补贴缺口大的问题,以及缓解由此产生的贷款还本付息的经营压力;绿色保险在光伏行业的应用也逐步完善,与其他绿色金融方式形成组合拳,促进光伏行业的价值管理、改善融资环境等,目前,已经有包括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大地保险、永城财产保险等公司针对产业风险对光伏产业链的大部分环节提供了相应的保险产品,包括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质量保证保险。

再以我国推动循环农业、支持农业项目绿色发展为例,我国循环农业的绿色投资主要来自政府财政专项支持和国有银行通过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提供支持,如甘肃银行甘南分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财政扶贫+金控担保+政策保险”的信贷模式,主要支持藏中药种植、加工企业,助力当地生态循环产业打造了多个获得认证的藏中药种植产品;农发行甘南分行推行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帮扶户”创新模式,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养殖户贷款,实现了养殖、加工、销售、废弃物利用一体化,有效促进了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安徽农商银行的“金农信e贷”,不仅具有绿色信贷助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还顺应“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趋势,加快科技金融建设的生动实践,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贷款申请、审批和发放等全部手续;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于2023年6月推出“黑土地地力指数+保险+信贷”产品,结合了梨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黑金贷”产品和正向激励土地保护的平安财险的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产品,实现信贷资金与黑土地保护质量挂钩,有效弥补黑土地保护资金不足,助力黑土地基础地力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环境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未来应如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和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

施懿宸:其一,需要强化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为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建立健全符合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构建明确的绿色发展技术规范和约束框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研究绿色信贷奖补、绿色债券贴息等绿色融资政策。同时,金融机构作为重要参与主体,需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战略引导下,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及相关执行流程和机制、建立绿色金融专业部门并充分授权、设置专岗并在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绿色金融实施情况,根据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完善、细化投资政策。

其二,需持续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完善转型金融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碳核算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激励约束机制、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逐步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政策,与绿色金融顶层政策形成有效衔接。其次,建议监管机构健全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体系,推出相应风险管理方法和应对工具,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建立起健全的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账户管理和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数据库。

其三,持续完善ESG标准体系,发挥监管引导作用,推动国内市场ESG主流化。财政部研究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正在逐步建成。未来,我国ESG标准体系建设,应当将ESG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针对ESG指标体系与披露要求给出更加明确详细的规范指引,将“双碳”、可持续发展等当下重点战略目标纳入ESG指标中,助力金融机构客观、明确地识别“绿色”和“转型”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同时,相关ESG指引需要进一步强调企业应保证数据真实性,政策监管部门可出台相应罚则,对数据造假、瞒报错报重要可持续风险的现象采取不同程度的警告和惩罚措施,以推动改善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时存在披露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性披露等问题,从而有效减少“洗绿”风险。

其四,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审慎监管,构建气候风险政策体系。建议从监管层面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为指引,持续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气候相关风险审慎监管框架,不断拓展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的领域,加强两者协调作用,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探索环境风险管理工具,重视研究气候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有效性之间的相关性,发展相关理论和方法学,并定期开展气候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构建科学有效的气候风险识别和评估框架与模型。此外,建议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纳入气候信息披露要求,在现有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气候信息披露的标准和机制,同时建立统一的风险量化测算标准和评估参数,与国际公认的气候信息披露框架进行接轨。 

其五,需加快出台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标准及政策指引。积极探索“科技+绿色金融”的融合应用研究,构建适合金融业稳健运行的金融科技及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深化金融业体制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手段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渠道,改进业务流程,既可助力绿色普惠金融实现农村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广泛触达,也可强化绿色金融系统中环境、社会、治理(ESG)风险管理能力,实现ESG投前风险识别与分类,投中差异分配与管理,投后动态监控与追责的全流程管理模式,以有效提升信息的透明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