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五周年。五年来,科创板引领了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成为科创型企业成长的沃土,并成为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上市地之一。其中,生物科技及生物材料龙头华熙生物,自2019年11月6日登陆科创板以来,借助上市平台取得长足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科技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基石。”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秉承“科学→技术→产品→品牌”的企业发展逻辑,加大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布局,拓展更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不断开创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 本报记者 任明杰
坚持科技创新 构筑竞争壁垒
中国证券报:登陆科创板以来,公司取得了长足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赵燕:公司的成长壮大与公司通过技术优势、产业化优势、全产业链优势、销售渠道优势、国际化优势、团队优势等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其中,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积极利用科创板提供的资本平台,持续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实际上,自公司成立以来,我们就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底层支撑,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实力。目前,我们已经搭建了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微生物发酵平台、应用机理研发平台等六大研发平台,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的全链条研发体系。
中国证券报:公司的研发投入如何,取得了哪些科创成果?
赵燕:在研发投入方面,公司的研发支出从2017年的0.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0.5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持续的高投入为公司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截至去年年底,公司研发团队共计926人,拥有多位核心技术人员。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深厚的背景和丰富的经验,构成了公司研发团队的核心力量,为推动公司在合成生物、透明质酸等领域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持。在专利申请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截至去年年底,公司已申请专利908项(含发明专利716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452项。新取得的发明专利构建起公司的核心科技实力,持续引领生物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
中国证券报:在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同时,公司是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
赵燕:公司积极深化产学研结合,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权威机构以及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包括参与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华熙生物-山东大学干细胞与皮肤组织再生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在合成生物、干细胞与皮肤组织再生、抗衰技术、化妆品原料功效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比如,去年12月,由公司筹建申请的海南省再生医学技术与材料转化重点实验室在海口国家高新区华熙生物(海南)科技产业园正式揭牌,这是海南省现有的第一家由民营企业设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主要聚焦“生物医用新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再生医学干细胞培养基的设计开发及干细胞衍生物生物制品的创新应用研究、hiPSC再生与转化研究”三大研究方向。
聚焦合成生物 引领未来发展
中国证券报:今年以来,从政府到企业均大力推进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您如何看待合成生物学的应用潜力和市场前景?
赵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其中,生物制造排在首位。我认为,生物制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而合成生物技术是其重要支撑,可利用细胞工厂生产万物。未来,生物制造将和人类的衣食住行用息息相关:通过生物制造能生产出可再生、可循环再利用的矿泉水瓶,减少塑料制品的环境污染;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支撑的生物制造获取代糖,可以替代原来从甘蔗、果糖中提取的糖类,既能让人们享受美食,又更利于身体健康。总之,我认为生物制造产业大有可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高品质和低成本,以满足千家万户的需求,这需要技术创新来实现突破。
中国证券报:在众多布局合成生物学的上市公司中,华熙生物的竞争力如何?
赵燕: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布局合成生物技术,将其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我们作为国内唯一集合成生物“研发创新能力、中试和产业化能力、市场转化能力”三大能力为一体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企业,在合成生物领域具备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从创新基地及研发团队组建、平台核心建设、产学研联合体研发合作到中试转化平台投入使用的所有关键环节布局。在前端菌种及合成技术上,我们也具备领先的底盘细胞设计能力及丰富的底盘库,能够快速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中国证券报: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华熙生物具体是如何进行布局的?
赵燕:在产业化能力方面,今年6月,我们的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在天津全面建成。该中心占地30000平方米,拥有64条中试生产线,通过“模块化”和“抽屉式”的先进理念优化中试环节,可承接医药级、护肤品级、食品级等多种生物活性物原料产品的中试及小规模商业化生产,不仅能够推动公司内部研发成果的中试转化,更以“平台化”模式向全社会开放,提供生物制造的中试转化服务,成为打破科技与产业壁垒的关键力量。
在市场转化方面,公司的全产业链布局及相关运营经验为合成生物终端商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公司利用六大研发平台,成功上市9种生物活性物原料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同时,我们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了生物活性物的高效合成,在透明质酸酶、硫酸软骨素、肝素、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人乳寡糖等产品上取得重要进展。此外,我们还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并通过筹建实验室以及主导修订行业标准来推动公司及行业加快发展。
推动管理变革 践行ESG理念
中国证券报:公司2023年推动的管理变革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这一变革的初衷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
赵燕:我们没有满足于过去的成功路径,2023年全面推动管理变革的落地,以期实现战略升级和业务的长期稳健增长。变革的核心是要解决业财一体化和产销协同化两大问题。为此,公司积极落实“数字化转型、组织能力提升、合规经营、安全运营和降本增效”五大战略任务,启动了多个管理变革项目,旨在优化公司内部管理流程,加强企业内外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从组织驱动向流程驱动的转变,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证券报:公司今年发布的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引发市场关注。在ESG管理方面,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
赵燕:2023年,我们将ESG正式纳入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并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ESG管理体系。公司设立了董事会ESG委员会,成立了ESG战略管理中心并组建了各部门ESG工作小组,建成了自上而下的,覆盖各事业线、各生产工厂和职能部门的ESG管理架构,有效支持了公司落实ESG项目和优化信息披露工作,以更好地推动公司落实可持续发展以及同各利益相关方的ESG议题沟通。我们希望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让更多人了解公司经营业绩背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准则、思考规划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中国证券报:公司具体是如何践行ESG发展理念的?
赵燕:在绿色生产方面,公司严格遵守运营所在地的相关领域法律法规要求,积极配合外部各类审核,取得ISO14001、ISO45001和ISO50001管理体系外部认证,并就安全、环保等重点领域开展内审和评估工作,持续提升管理水平。此外,公司重视低碳发展,在持续优化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污水甲烷发电设施、外购生物质热能的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开展组织层面、产品层面的碳足迹核算,并取得权威机构核查审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公司切实保障员工基本权益,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继续开展“云中公益”“华熙健康行”等公益活动,支持国家相关战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