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守擂

2023年,余杭时隔一年、再次坐上浙江“经济第一区”的宝座,重新“登顶”之后,就是“守擂”。内外部挑战都不少,“第一”的位子要坐稳,殊为不易。

翻看上半年成绩单,余杭经济亮点颇多。有了这一基础,下半年,余杭也有明晰的发力方向。

余杭街景©余杭区委宣传部

01

“第一”的含金量

2024年上半年,余杭贡献了很多“第一”。

首要的,是守住了浙江“经济第一区”的擂台,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挑起大梁。

7月22日,杭州宣布今年上半年GDP首次突破万亿元,而余杭区在其中贡献了近16%的份额。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是区划调整以来,真正的突破。今年上半年,余杭区GDP总量、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三项指标均重回全省第一。

从产业结构上看,服务业依旧是余杭区最大的王牌,余杭服务业增加值达1429.74亿元,总量全省第一,奠定了上半年稳中有进的基础。

不过,同样是数字经济“挑大梁”,数字经济的内涵已在变化。

俯瞰余杭©余杭区委宣传部

去年此时,余杭围绕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三个主攻方向,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峰。比如,探索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

涌金君记得,上半年走访企业调研新质生产力时,余杭区推荐的企业有一个明显共性:很多产品看不到、摸不着。

比如位于未来科技城的光线云科技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元宇宙技术公司,“主攻”图形渲染技术。大到整个环境,细到一根毛发,都力求使人身临其境,这项技术,也被广泛用于电影大片、网络游戏和数字孪生等领域。

产品虽“抽象”,企业、行业迸发出的生命力却是显而易见的:

6月底,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第五年在余杭召开;

抢先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算力等未来产业,浙江新型算力中心首期千卡集群已点亮,计划8月底实现基础万卡集群整体点亮。

……

往产业链、产业生态的深处进军,余杭的数字经济增长极愈发强劲,“人工智能+”可呈现的产业融合场景,还在打开更多可能。

就拿工业来说,在余杭的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10.4个百分点,并不算多,但推进数实融合,余杭的优势是天然的。

比如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贴牌的电表制造起步,现在已闯进全国智能电表行业前五,成长为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上半年,余杭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0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8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

这个“第一”,体现的是企业锻造出的智能化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

上半年,浙江进出口、出口稳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进口居第5位。余杭上半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0.5%。

余杭企业亮相广交会©余杭区委宣传部

企业走出去参加境内外展会,无疑是重要增长点。但余杭还有两个特色:

其一,立足跨境电商,其二,瞄向物流等国际营销网络新增长点。

在沙特、阿联酋、约旦等中东市场国家,杭州哆啦咔科技有限公司设立贸易公司、全球客服中心和海外仓,搭建起海外服务网络。

在末端配送环节,即便买家填写的地址是“某某便利店东北方向50米”,企业也能实现“包裹必达”。

不光根据当地消费者喜好开发产品、助力4万多家中国企业产品畅销海外,更深入到全球国际营销网络中,成为当地电商“新基建”的一部分,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余杭企业“出海”,已经到了next level。

依托龙头企业引领,打造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余杭推动企业以海外仓为支点,加快构建国际营销体系,累计打造68个企业自用仓、5个省级公共海外仓。

延伸的外贸服务链条,推动了更多企业和产品加速拥抱全球机遇,延伸出去的“桩基”,本身也成为经济增势所在。

02

任重道远

“第一”是现有成绩,也是前行的压力和动力。

当前经济形势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积极因素增多,但进中承压、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仍然很多。

换句话说,如何“稳、进、立”,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下半年任重道远。

如今年度进度条“过半”,动力点、压力点都更清晰了——

上半年,余杭区GDP增长6.7%,总量全省第一,增速全市第一;

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74.22亿元,增长1.0%;

有效投资今年承压较大,好在余杭的制造业投资增长稳住了,增长9.8%。

上半年已经稳住了“核心”,接下去的发力重点在产业结构优化、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要吸引新要素汇聚余杭,科创、人才、市场主体是重中之重。

上半年,余杭成绩单里有个表述值得高亮:累计有效“国高企”数量达2702家,历时三年重回全省第一。

“国高企”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某种程度上,这个指标代表了余杭向新而行的动力足不足。

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效果图©余杭区委宣传部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效果图©余杭区委宣传部

余杭科技局提供的两个数据,可以解码余杭的奥秘:

其一,区内三大产业平台,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和余杭经济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总数的70.5%;

其二,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70%。

两个70%,一个是用好平台集聚优势,深耕创新能级,另一个注重向内挖潜,增强高新产业的引领能力。

事实上,自行政区划调整以来,余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新认定数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第一。

怎么做到的?一个字,拼。

横向,余杭专门设立了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工作协调小组,科技局、财务局、税务局三部门联动;纵向,更是搭建起科技企业动态培育库,关注每一家企业的需求和潜力,量身定制企业“成长指南针”。

由此,余杭挖掘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的企业,还通过推动建设高端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能力,聚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链条。

今年,余杭还有一个新动作,启动建设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

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这是杭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成为余杭加速培育创新策源动能的抓手之一。

凭借之江实验室在智能计算领域“算力、模型、数据”的核心优势,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要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

无人机移动巡查©余杭区委宣传部无人机移动巡查©余杭区委宣传部

招商引资方面,上半年,余杭集中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45个,总投资超75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签约的项目中,有不少低空经济项目。

6月初,余杭揭牌建设“中国飞谷”,争创国家低空经济综合产业示范区核心区。很快,拥有国资背景的杭实集团发起设立杭州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部将落户未来科技城。

加速赶跑,余杭手握一把好牌:

比如,“AI+低空经济”,之江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都是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低空经济场景、技术的开发,余杭不光有一批重点企业,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蓄积了技术优势。

之江实验室©黄克勤 摄之江实验室©黄克勤 摄

其实,现在的余杭,在布局未来产业、构筑新引擎时有不少共通逻辑:

平台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能力愈发“下沉”,创新的“颗粒度”细化到算力、算法、数据要素等层面。像是乐高的一个个小零件,可以搭配出不同模块,却更加“不可或缺”,服务于更多行业的创新生长。

营商环境方面,余杭及时出台低空经济产业政策18条、迭代升级“新质生产力20条”“人才黄金20条”等政策,要素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俱佳,是区域竞争力,也是企业、人才愿意来、留得下的关键。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余杭人才资源总量达42.4万人,较今年一季度又新增1.2万人;新增市场经营主体2.72万家,总量达到28.68万家。

充沛的活力就是奔涌前行的信心,只争朝夕、大步向前,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是“第一”应有的成色。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余杭 浙江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