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记忆

周文博

  今年是“三线建设”60周年,回首往事,思绪万千,红林建厂(代号143,现中国航发红林)初期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回到了往昔岁月。

几经修改的厂址和厂名

  1964年初夏的一个早晨,宿舍传达室让我接电话,通知晚上七点开会。在那次会上我第一次听到“143厂”这个代号,并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之中。

  143厂选址几经修改。听说最初筹建是在四川省邛崃县一个叫作葫芦湾的地方,不知什么原因放弃;后来,负责援建的西安113厂(现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的领导与第四设计院、第三勘测公司、三机部驻贵阳地区办事处组成选点组为143厂选定了厂址——大方县黄泥塘,与南京迁来的501厂比邻,并命名为“国营安塘机械厂”,颁发了印章。1966年,143厂第一任厂长宋宗元等4人抵达贵阳,对厂址进行实地踏勘。按照当时“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方针和“以洞定点”的原则,经勘查决定放弃黄泥塘厂址。最后,三机部驻贵阳地区办事处在清镇召开会议,会上确定143厂厂址位于大方县百纳区吉星公社与黔西县林泉区桃井公社交界处的穿洞。穿洞前后左右都是山,一座连一座,层峦叠嶂。

  1966年10月,我与113厂的十几位同志一道肩负着建设大三线的使命来到贵州,参与筹建143厂的工作。

  建厂初期,143厂对外联系使用的厂名是“国营安塘机械厂”,因为“安塘”二次选址在黄泥塘,故称“安塘”,但实际的厂址并未在黄泥塘,而是在穿洞。入住山洞不久的一个晚上,在用芦席和稻草帘子搭成的棚子里,党委书记李治国、厂长宋宗元将几个当时在厂的中层干部召集在马灯下,商量给工厂重新起名字,最后决定将“安塘”改称“红林”。“红”字寓意红红火火,蒸蒸日上,革命红旗飘万代;“林”字寓意厂址所在地行政辖区为黔西县林泉区,故取其“林”字。昭示大家齐心协力,将工厂办得红旗如林,在红旗指引下永远向前,红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现在回头看来,从葫芦湾到黄泥塘,再到穿洞、贵阳,厂址四度变迁,历经近半个世纪,在大山里度过的岁月已成为往事。然而,当年那种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忠诚党的事业、为“三线”建设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穿洞与第一声炮响

  几年前工作之余,我顺便去了曾经生活、工作过的旧地——老厂址穿洞。站在洞前久久凝视着这熟悉的洞口,昔日喧闹、人来人往、机器轰鸣的穿洞又回到了从前的寂静。洞中曾经的钢筋混凝土厂房,慢慢地退化成几十年前初识穿洞时用石头砌成的黑黢黢的大墙。

  1966年的初秋,党委书记李治国拄着随手捡来的木棍,带领当时住在桃井公社鱼塘生产队的几个同志来到穿洞前,用手中的木棍指着山洞说:“咱们就在这里建厂。”

  顺着老书记的木棍放眼望去,山洞荒无人烟,山脚下乱石嶙峋,石缝中长着稀疏的玉米秆,洞前荆棘遍地,高高的杂草有的已经枯黄。一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叶子大大的,长得非常茂密(后来才知道俗称“火麻”,有毒),我无意中手碰到了它碧绿的叶子,顿时感到针刺一样痛痒不止。被火麻刺到的我一边抚摸着渐渐肿起来的手指,一边打量着即将开始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眼前高大的山洞洞口被大块石头砌得严严实实。上面有许多小洞,状似碉堡的射击孔。洞口左侧留有一个不大的门,是进洞的唯一通道,石墙厚近一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入洞内前行20多米,有几道一人多高用石头砌成的隔断,昏暗的光线中仍可见到石墙边缘火烧烟熏的痕迹,听当地人说这里曾经是旧社会人们躲避土匪的场所。这个天造地设的大山洞,完全满足“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条件,这个山洞自然就成了建设军事工厂的优选之地。接着,我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拆掉堵在洞口的大墙。

  拆墙拉开了143厂建设的序幕。进洞之前,大家分住在桃井和鱼塘两地,每天要往返几公里到洞里干活。为了便于工作,领导决定在洞里用芦席和稻草搭建棚子作为临时住宿和办公地点。

  到山洞住,在洞里建设工厂,这山洞结实吗?会不会掉石头?大家有些疑虑。尽管勘测公司已对地质构造、山洞岩石状况进行了科学分析,得出穿洞“能承受小型原子弹的轰击”的结论,可他们毕竟没有在洞中住宿和工作。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书记、厂长决定在住进山洞前搞一次爆破试验,用炸药的威力来检验山洞的强度。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当时唯一懂得炸药、曾在朝鲜战场搞过定向爆破的一位老兵,在洞内埋下50公斤炸药。人们躲在洞外,只听“轰”的一声响,洞口冲出一股浓烟。尘埃落定,大家见山洞岩石坚实如初,脸上疑云散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久我们就在山洞里建成了新家——草棚子,穿洞就此成为工厂建设的指挥所和生活营地。

第一任书记和厂长

  每当回想起在山沟里度过的岁月,李治国、宋宗元两位老领导的形象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因工作关系,建厂之初与两位领导朝夕相处,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公而忘私的精神和朴实无华的作风。是他们带领大家,唤醒沉睡的深山,敲开大山之门,实地建设143厂。

  书记李治国是一位“老八路”,这位资深老干部一点官架子也没有,而且是个乐天派,住在山洞草棚时,夜里和大家一样轮班站岗放哨。那时,用水要到穿洞后面约一公里远的“落水洞”去挑。坡陡路滑,大家见他年纪大了,不让他去挑水。可他时常趁人们未起床就挑来水,供大家洗漱。建厂工作开始时,没有民工,来了材料都是大家动手卸车搬运。一天,天快黑时一车炸药到厂,要马上卸下车并搬扛到山上的炸药库去。当时许多人没接触过炸药,天又下着雨,上山的小路又湿又滑,有的人不敢去扛。这时李治国默默地走到车前,扛起炸药箱就往山上走。大家见书记亲自扛炸药箱上山,也纷纷赶来卸车搬运炸药。

  厂长宋宗元是抗战时期转战在沂蒙山区的一位“老军工”,为共和国的诞生贡献了青春。三线建设开始,他抛下妻儿来到贵州的大山里。这位山东汉子身上有着山东人的耿直和憨厚,讲话虽有些口吃,可掷地有声,从不讲空话。“头拱地”是他的口头禅,意思是决心、拼命。遇到棘手的事和困难时,他总是讲“头拱地也要干”“同志们,头拱地也要尽快建设143”;住在山洞时,每天他都在煤油灯下工作到很晚,思考工厂的建设发展,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三通一平”开始前,他拿着图纸一遍遍查看每一个山头,足迹踏遍整个厂区;建设工程开始,民工进厂后,他走遍每一个工棚,对民工嘘寒问暖,人们看不出这个操着山东口音,穿戴朴素的人就是厂长。见民工穿得很单薄,他随即从省上调拨来一千多件新棉衣发给每个民工。和他工作多年,从未见过他大声训斥过谁,有时实在惹他生气了,也只是说:“你、你,走、走吧。”

  一次我和他去安顺开会,早晨起床后他发现自己穿衣服有些费劲,其他单位的领导见状关心地说:“老宋,这样不行,得赶紧看病。”并嘱咐我回厂后如实汇报他的病情。回厂的路上宋厂长对我说:“你先不要讲,看看再说。”这次我没按他意愿行事,第二天就向厂领导作了汇报。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他逐渐行动不便,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宋厂长来贵州没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为红林厂的建设和生产呕心沥血,耗尽生命。

  在红林建设发展的征程上,洒下了几代人的热血与汗水,留下了无数的动人故事,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人物,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李治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