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文脉•最闽南丨这些习俗里读懂泉州人的“专属浪漫”!

刺桐文脉•最闽南丨这些习俗里读懂泉州人的“专属浪漫”!
2024年07月19日 10:13 政府网站

转自:泉州发布

核心提示

闽南地区依山傍海,“依山者习农桑,处海者事网罟”,先民们在此开疆拓土、扬帆远航。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独特的岁时节俗逐渐于闽南形成,代代传承。

泉州坚守着“最闽南”的岁时节俗,其中浸透着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文化精神,在“新中式”国潮中备受关注。

从年头至年尾,人们在独特的习俗中读懂闽南的春夏秋冬。

春节

 地道年味“最闽南”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最具喜气氛围的节日。在闽南,此日子正之时(零点)一到,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供品,恭拜“天公”,敬祀祖先。家家户户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清晨,全家人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新衣。早餐合家吃面线鸡蛋,吃蛋去壳寓意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当天出门走亲访友,见面互道“新年好”,俗称“贺正”。是日街头巷尾、村前厝后,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市民游客乐享春节假期(张九强 摄)市民游客乐享春节假期(张九强 摄)

在闽南,正月里几乎天天有各自的主题。闽南民谣有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人日,民间有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的习俗),初八完全(年糕得吃完),初九天公生,初十卖豆生(这天开始有鲜豆芽之类蔬菜应市),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即回娘家探望),十三吃糜配芥菜(一作“十三关帝生”),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之后的生活便恢复到平日状态。

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开端,闽南人为求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在这一天,不打骂小孩、不与人吵架、不讨钱追债、不扫地、不赤足,夜不熄灯(寓意祥光永驻)。

初二是“女婿日”,出嫁女在这日与被认为是“半子”的女婿回娘家探亲。若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备二枝“挂尾蔗”及二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女婿带回家,以祝他们同甘共苦、永浴爱河,多子多孙、白头偕老。

正月初五这天,在惠东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龙、南埔等地,有一个“吃大顿”的特殊节日,亦称“做大岁”“无头节”。民间传说,明嘉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便在这天补做“年兜”(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抗倭捐躯的将士。

小朋友们传承泉州拍胸舞小朋友们传承泉州拍胸舞

正月初九日俗称“天公生”。闽南人有在农历腊月廿九或正月初九“敬天公”的民间习俗,信众还扶老携幼、备瓜果供品,到泉州城里的元妙观“敬天公”。古代,泉州民间各铺境在正月还会各择日举行庆典,称“做天香”,搭坛祭拜,举办各种文娱活动。

元宵节

 灯烛之盛无逾闽中 

在闽南,元宵节是最具有狂欢色彩的节日。泉州称元宵节为“上元节”,有“上元小年兜”之称,活动十分隆重丰富,为过年系列民俗活动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在泉州,更有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的说法,正所谓“十五元宵灯,十六煞了心”。

闽南元宵闹花灯,在唐代由中原传入泉州。到了宋代,泉州灯节发展至极盛,冠绝天下,古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南宋时期,南外宗正司移设泉州,皇室宗亲将泉州花灯盛况推至高峰。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赞曰:“天下上元,灯灼之盛,无逾闽中者。”此“闽中”即指当时的泉州。每逢元宵佳节,泉州万灯齐挂,长街一望如星海,人们纷纷上街赏灯,即为睇灯。

元宵佳节,市民在泉州市区中山路畅游灯河。元宵佳节,市民在泉州市区中山路畅游灯河。

泉州灯俗丰富多彩,除了挂灯、睇灯,还有送灯、游灯、抢灯、串灯、猜灯谜等。挂灯之时,泉州人制作灯谜,贴附在灯上,供游灯人边赏灯边猜谜。南安丰州桃源元宵花灯习俗历史悠久,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河南固始人傅实以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隔年元宵节前,黄家送红、白莲花灯一对,预祝早生贵子,开泉南上元娘家送灯先河。后傅实移居南安丰州,按照长安元宵结灯仪式,与民同乐,往后相沿成俗。在丰州,燕山黄氏家庙有“钻灯脚”“折花枝”“请七星灯”等习俗。泉州方言“灯”与“丁”同音,“出灯”即“出丁”,因此灯会活动大多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泉州闹元宵还有文艺踩街、吃元宵丸等岁时习俗。迎神赛会则于元宵节当天或过后数日举行,明代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说,其时“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珍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后来,泉州把迎神赛会中的化装游行改造为“文艺踩街”,有阵头、花灯、彩车、妆人、歌吹漫步等各种文艺表演。今年春节期间,泉州举行暌违20年之久的踩街民俗盛宴,30个方阵、30项非遗项目、1500名演职人员上演,迎来了30万现场观众、超亿线上新媒体曝光量,将元宵全民狂欢推向高潮。从宋代开始,元宵丸便成为泉州的应节食品。元宵丸圆滚滚,煮熟后香甜而不腻,用以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元宵节吃元宵丸,取其圆形,祝福全家团圆、吉利、美满。

中山路上行进式民俗踩街表演中山路上行进式民俗踩街表演

泉州闹元宵是闽南风俗民情的集中展现,深深扎根民间,世代相传,影响广泛。

清明节

 品尝“闽南的春天” 

到了清明节,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洁齐而清明”,这是个祭祖扫墓的传统日子。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

清明是日,闽南各家各户在厅堂祭祖,清明节前后10天内为扫墓日子。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则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上头。

吃润饼品泉州之味吃润饼品泉州之味

泉州保留了古代寒食节的食俗遗风,“润饼菜”和“清明粿”引得游客好奇品尝。“润饼菜”由中原的春盘、春饼发展而来,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甜润可口。“清明粿”是以糯米、小麦、地瓜干等碾粉作皮,包上糖豆沙馅,蒸制而成,香甜适口。古代寒食习俗到了闽南,便与山海交融,有了包山包海的独特美食。

端午节

 多元文化多彩民俗 

时间来到夏季,农历五月阳气最盛,过强则恶。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在闽南沿海地区,“五月节”是个大日子,也是各种民俗活动热闹开展的时节,以利健身防病、消灾驱邪。这些传统民俗既有中原地区习俗的身影,又显示出了海洋文化、闽越文化和两岸情缘的影响。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赛龙舟。自1784年以来,石狮蚶江闽台对渡在240年间持续举行,是泉州独有、世界唯一的“海上泼水节”。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记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当时的蚶江作为泉州与台湾通航通商的中心码头,海交贸易繁荣兴盛。时人每逢端午节,对渡船只相互追逐泼水,情谊交融,互祝吉祥。闽台对渡演化至今,每年端午,泉州湾蚶江古渡海面上百舸竞渡穿梭,人们用桶勺满盛海水,相互追逐倾泼,成为两岸人民深厚情谊和同源文化的最好见证。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和“中国最具地方特色民俗节庆”。

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上,众人泼水狂欢。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上,众人泼水狂欢。

泉港沙格龙舟赛始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端午“海上赛龙舟”习俗的乡村之一。当年因瘟疫流行,沙格民众于端午节划龙舟,祈盼以正祛邪。清初,沙格的王忠孝及王氏族人随郑军东渡,客死台湾,沙格人借每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缅怀王氏族人。至今台湾仍有很多王氏后裔,每年端午组团回乡,密切了两岸亲缘关系。而在惠安崇武、晋江深沪则有独特的陆上游龙舟活动,深沪的旱地“嗦啰嗹·扒龙船”队还成为各大节庆活动时的特色民俗阵头。

深沪湾再现海上龙舟赛深沪湾再现海上龙舟赛

除了赛龙舟外,泉州还有很多趣味的端午习俗活动。时常登上央视的水上捉鸭在石狮蚶江、晋江安海一带盛行。参赛者光脚走上涂了油、伸向水面的杉杆,尝试打开尾端的鸭笼子捉鸭,但大部分人没走几步就落入水中,引起围观者一阵善意的哄笑。相传这一民俗是由郑成功在安海操练水师的办法演变,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国家级非遗“嗦啰嗹”采莲巡游诙谐风趣。在农历五月初一或端午这日,采莲队伍里,一位扮相滑稽、手举长杆红旗的“铺兵”如醉似颠充当前导,随后众人沿途敲锣打鼓,提花婆做着滑稽的采莲动作,引人注目。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徐行压阵。他们在采莲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游街串巷,挨家挨户入宅舞旗拂扫,寓意驱邪求安。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泉州城南后山宫都会举行“嗦啰嗹”巡游活动,将祈求平安、消灾驱邪的美好祝愿传递给沿途的市民。

端午节时,泉州独特的嗦啰嗹民俗。(陈钧 摄)端午节时,泉州独特的嗦啰嗹民俗。(陈钧 摄)

四时迁易,物色多姿。闽南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强化了民众传承民俗的动力。在每一个精心拣选、共同造就的岁时节日里,人们相聚以缤纷的娱乐活动传承弘扬文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泉州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