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2024年07月16日 07:01 福建日报

学者名片

李红岩,生于1963年6月,天津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兼任《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2000年至2002年,在德国美因茨欧洲历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阐释学、史学理论、中国思想史、史学史。曾在《历史研究》《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出版《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阐释生成与历史阐释》《中国近代史学史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钱锺书与近代学人》《史学的光与影》等专著。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出版编辑特别奖”,第4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第6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纲领。讲话不仅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范畴,发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原理性理论成果。深刻理解、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于自觉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从本质上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从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这一重大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为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了根本动力、科学途径与根本方法,也构成其形成的机制和机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则为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了最大法宝。这一法宝的本质作用,就在于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因此,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前提与根本,首先在于深刻理解、科学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

“第二个结合”所成就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名称,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它集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全部文化成果的精华,更富有崭新的内容。这些崭新内容,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当中,其本质特征在于通过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由此而极大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所建构的最新文化形态,标识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这就启发我们,“第二个结合”联通了“根脉”与“魂脉”,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实现有机贯通,从而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了魂脉与根脉相互助益的双重雄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就启发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思想解放所带来的最重大的文化成果。这一文化成果更富于理性自觉,不仅对道路、理论和制度发挥有力作用,而且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开创性与拓展性,既向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开放,又向光明的未来开创与拓展,从而发挥强大的历史动力作用。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当中,必然包含“第二个结合”的伟大创造作用,包含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包含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既是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新高度的文化标识,也是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的文化标志,是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的文化标记。

◆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过程出发

深刻理解、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需要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格局、大格局、全过程出发。只有深刻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蕴,才能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历史方位与价值意义。

在人类历史当中,“文明”是一个总体性概念。研究文明史的中外学者一致认为,“文明”是一个包容并统摄多种元素、多重内容的总体概念。当代世界,“文明”业已成为类分、标识、分析不同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衡量社会发展整体成就与特征的核心概念范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当中,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与整体格局当中,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他还指出:“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这就表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为起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过程,会经历不同阶段,其总脉络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完全一致。

中国共产党从初心使命出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过程,同时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是担负起领导民主革命的大业,创立了“第一个结合”,其卓越代表是毛泽东,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扫清道路,为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条件。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展开了伟大而艰巨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就辉煌。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创立了“第二个结合”,同时创造性地将“两个结合”再结合起来,其卓越代表是习近平。正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过程进入新时代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由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伟大理想的日子,已经清晰可见。

因此,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过程进行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就具有了重大的实践标识意义。这一标识意义的科学内涵就在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之时,必将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过程之大成。

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之时,中华文明将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辉映的双子星座。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较之古代文明,将更加雄浑壮阔并富于时代精神、向着未来无限演进。这不仅由于它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更由于它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雄厚物质基础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所标明的时代性与阶段性,确证了上述道理。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出发

只有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才能最终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过程当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才能实现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梦想。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与之相适应并发挥文化积极作用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共同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开拓,因而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基础,也是最终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新与最后阶段的共同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作为理论创新成果与科学社会主义新原理,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实践主题。它不仅具有发展的意义,也具有文明的属性与内涵。这一文明属性与内涵,即集中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当中。在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当中,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而实现文明更新,不断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向着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向推进,从而让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探索性事业,文明成长也是一个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同样体现为一个过程。它们的共同归宿,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论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都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过程,处在最新的建设阶段上,预示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连续性、整体性与阶段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两种文明的协调性与统一性,即集中整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当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基本理论原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必将极大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预示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当中,必然存在着高度发达的教育、艺术、科学和审美活动,伴随着人们对于名誉、荣誉等精神品质的追求,高扬着真善美的价值引导,喷涌着民族创新力和蓬勃的民族活力。

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等等。通过这些文化内容的培育,到2035年,我国不仅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新发展格局,还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二十大所规划的这些重大战略,最终将见证的,必然是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本质属性所在。

因此,从“文明”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奠定强大物质基础、提供强大发展动力,同时也体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完成阶段。表征这一完成阶段的总体文化概念,就叫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启动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一伟大进程当中,中国共产党创立了“第二个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不可逆转的必要条件与根本条件。我们相信,到本世纪中叶,在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必将正式转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