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地方志包罗万象,堪称“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南京素来崇文重教、人文荟萃,也一直秉持修志的优良传统。
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让地域历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记录城市沧桑巨变的方志“活”起来、“火”起来?
3年前,市方志办积极创新形式,定期开办“南京方志大讲堂”,从跟着《红楼梦》打卡南京到跟着江苏民歌《茉莉花》剖析六合民歌的传承传播历史,从通过考古发掘的珍贵文物认识南京早期历史文化演变过程再到“南京方言发音人”解读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方志大讲堂截至目前已推出20多期,成为讲好南京地域文化的鲜明品牌、宣传南京方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也是南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
身临其境:将“大讲堂”安排在“场景”里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国史、方志、家谱共同承续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博大精深。
方志又称作地方志,是记述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作,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真实反映。“方志其实与我们的城市建设、文化传承、生活风俗等息息相关,但方志被束之高阁,方志馆隐藏在城市角落,用‘群众的语言、时代的声音’解读不够,真正知道方志、了解方志、使用方志的人还不多。”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汤林平说。
另外,提到方志、方志馆,有不少人认为与年轻人无关,是“老学究”们去的地方。
为改变这一刻板印象,近年来,市方志办不断创新方志传播形式,用当下最流行的形式与方志相结合,“南京方志大讲堂”应运而生。
但传统学术讲座的形式,很容易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网络时代,喜欢新鲜事物,很少会花一两个小时到线下的报告厅听一场讲座。”汤林平介绍,于是,市方志办将“大讲堂”安排在相应历史文化场景的城市各个角落,比如古建筑的院子里、古迹旧址旁、博物馆纪念馆中……让观众能沉浸式感受方志的文化魅力。
最近一期“南京方志大讲堂”邀请了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讲述“《红楼梦》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方志办的工作人员联系到我,让我选择讲座举办地点,我推荐了红楼艺文苑和钟山文学馆这两个比较符合演讲主题的地方。”苗怀明说。
于是,6月24日,在钟山文学馆的院子里,一场跟着《红楼梦》打卡南京的旅程启动。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2021年11月,市方志办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层林尽染、红叶烂漫的栖霞山巅开讲,生动详细介绍了栖霞山的历史起源、文化历程、名人故事,以及近年来栖霞山文化环境的修复和提升情况。
“我们在栖霞山讲栖霞山、在牛首山讲牛首山、在石头城讲石头城、在甘家大院说甘家,沉浸式的体验能够让观众快速投入,在实景中抚今追昔,感受南京悠久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人文魅力,实现意境心境的历史穿越。”汤林平说。
汲古润今:深挖区域资源,让历史与现代交融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道:“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如何让“最古之史”在现代焕发勃勃生机?“南京方志大讲堂”探索的路径是:让历史与现代交融。
“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世界文学之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我们开设‘南京方志大讲堂’的基础。”汤林平说,挖掘地域特色是“南京方志大讲堂”的内核与灵魂,找到历史与当下的结合点是必经之路。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提到六合,就不得不提这首《茉莉花》,它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采风源头。六合民歌源远流长,据《六合县志》载,早在周代域内即有民歌、民舞结合演唱的乡人傩会流行。
2022年,“南京方志大讲堂”走进六合,邀请六合民歌研究、传承人王家干、姚彤、丁亚非采取现在比较流行的访谈形式,分别从《鲜花调》演变成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过程、六合民歌的传承传播历史、新时代民歌作为文化名片的发展等3个方面进行互动。
南京的方言文化也是极具特色。前不久,77岁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在南京师范大学用方言的形式向学生朗诵诗歌《再别康桥》,上课的视频在网络上受到大量关注。陈宗霞一口流利的南京话,展现了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
“像这种‘热点’我们也争取牢牢抓住。下一期的‘南京方志大讲堂’我们将邀请陈宗霞老师来讲方言课,欢迎大家来听听地道的南京声音,回味老南京的那些事儿。”市方志办工作人员说。
陈宗霞也告诉记者,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愁的依托,“南京方志大讲堂”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有助于留住乡音里的乡愁。“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的服装,到时候会和现场的朋友做互动,向更多的人介绍南京方言。”陈宗霞笑着说。
记者发现,“南京方志大讲堂”的主讲人类型多样,有文史专家、文化名人,还有资深传人、行业新秀等,与现代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就曾作为“行业新秀”被邀请授课。吴先斌回忆:“当时一番思考过后,我决定讲一讲我们馆藏最早版本的《红星照耀中国》,希望通过这本书带领大家再次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汲取奋斗的力量。”
强化融合:尝试视频和直播,单场浏览量最高达16万人次
自2021年以来,市方志办定期组织举办“南京方志大讲堂”,已累计达21期,并荣获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地方志特色创新项目”评定第一名、市委网信办南京融合传播峰会“优秀政务新媒体传播范例”。“南京方志大讲堂”已成为讲好南京地域文化的鲜明品牌、宣传南京方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但采访过程中,汤林平也向记者说出了面临的挑战:“过去老百姓了解孙权、诸葛亮、包拯、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往往是通过评书、快板、戏曲等喜闻乐见的曲艺渠道,真假参半,而不是史书方志原著。今天地方志文化相对于网络传播的一些‘快餐文化’,也面临着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用现代载体和媒介,解读和传播经典文化。”
近年来,市方志办在这方面不断积极探索,比如对直播和视频的尝试。每一期“南京方志大讲堂”都采取全程音频录制、即时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采用网络云直播,全程视频半个月内在新媒体平台发布,让更多的人走进方志、了解南京。截至目前,单场浏览量最高达16万人次。
“短视频是非常适合当下传播的一种形式,流量比较大,‘南京方志大讲堂’在形成长视频的影像方志的同时,可以考虑将特色内容截成短视频,再配上一些特色的场景。”南京花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花蕾说,除了历史文化景点,场景的选择上也可以更加偏向书店等比较年轻化、特色化的地方。在标题、讲座形式、语言模式等方面也可以积极拥抱新媒体,以媒介逻辑进行呈现和互动,“以最新一期‘《红楼梦》与南京的不解之缘’为例,讲座中提到的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地铁线,可以以‘探秘’的形式去拍一下地铁线,并配上方志文化的相关解读。”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融合’,积极与其他相关单位、行业合作,拓宽方志文化传播的渠道,扩大方志文化的影响力,用各种创新方式,让人民群众共享史志成果和地情文化,发挥地方志在赓续文脉、激活文旅、教化育人、鉴古资政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把更多的历史故事转化为当代的南京名片和南京声音,更好地联结‘诗’和‘远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更多方志智慧和力量。”汤林平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