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李劼人记录了最鲜活的成都记忆

张志强:李劼人记录了最鲜活的成都记忆
2024年07月16日 03:11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张志强:李劼人记录了最鲜活的成都记忆

张志强先生 张志强先生

张志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劼人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从事李劼人相关史料整理研究多年,参与编辑有《李劼人研究:2016》《李劼人珍藏书画精品集》等。

1937年,郭沫若翻开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中的《死水微澜》后深受触动,随即挥笔写下了万字长文《中国左拉之待望》,将李劼人比作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大师左拉。

时光流转近百年,除了看见其身上众多头衔之外,还能“读懂”怎样的李劼人?带着问题,记者与学者张志强做了一次深入对谈。听听他如何看待“李劼人·锦水文学奖”的设立对于报刊文学以及城市文脉传承的意义。

记者: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李劼人有很多身份,也有很多标签。作为研究者,您多年纵横在有关于他的文本里解读他。在您心里,李劼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有没有哪些侧面不为人所知?

张志强:我首先感觉到李劼人是一个生动可爱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热爱,他富于生活情趣,他有正义感,他胸怀坦荡,他非常无私,他乐于助人。在李劼人与师长、同学、朋友、亲人等的交往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李劼人的人格魅力。

同时,李劼人是对自己的人生使命充满自觉的人。短篇小说《游园会》发表之后,李劼人就立志当作家,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从来没有停歇过。每个人被时代夹裹,被生活所迫,可能身不由己,李劼人也是如此。即使在如此情况下,李劼人也从不会忘记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论是当大学教授,还是经营实业,写作在他心里占据重要地位。各个时期,他都不停地写,他写小说,他翻译文学作品,他写成都历史,他写美食,他因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而不断地写作。

另外,从李劼人身上可以感受到非常强烈的家国意识,就是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当。1914年,李劼人在自己的一张单身照上题写道:“一事无成人渐老,壮怀要问天公。”这是李劼人家国意识的体现。一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要承担社会的责任。

李劼人不是书斋里面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实干家,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这一点,我非常欣赏他。一个人的价值,很重要的一方面还是在于为社会作出贡献。

记者:作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负责人,您认为当人们走进纪念馆,了解李劼人时,会收获什么?

张志强:可能会对李劼人的生命境界有一些认识,收获一些感动。首先,李劼人是很无私的,根据他的遗嘱,亲属把他历年收藏的书籍28225册、字画1000多件捐赠给了国家;李劼人一生以各种形式帮助过很多人,主持嘉乐公司的时候还设立了一个公益基金——“文化事业补助费”,无偿资助了大中小学、孤儿院、文化团体、贫病作家等;其次,李劼人是一个非常有情趣的人,他好吃,他热爱美食,他对成都的描写那么丰富和生动,也是因为他发现了成都的美好,他的生命会给我们一些有意思的启发;再次,李劼人给我们留下了6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从中总可以有所体悟。

记者:您认为“李劼人·锦水文学奖”的设立对于报刊文学和城市文脉的传承有何特殊意义?此次文学比赛以“李劼人”为名,在您看来,文化名人IP是如何影响并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

张志强:李劼人的中短篇小说、散文、部分翻译作品等最初也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报刊是传播文学的重要媒介。“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会鼓励创作者继续通过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传播真善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巴金先生说,李劼人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李劼人是书写成都的高手,成都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方言俚语、美食文化、茶馆文化、服饰文化等在他的笔下绘声绘色,李劼人发现并书写了成都的日常之美。李劼人树立了书写成都这座城市的榜样。“李劼人·锦水文学奖”将启迪后来者继续书写所生活的城市,传承历史文脉。

李劼人作为文化名人,他有非凡的人格、品格力量,这是后人可以学习并继承的。李劼人受教于校长刘士志先生、国文教师刘咸滎先生,形成正直、淡泊、独立、进取、厚爱的美好品格,这些美好的品格应该代代相传。成都之所以是历史文化名城,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这座城市孕育品格高尚的人。文化名人的美好品格又反过来滋润这座城市。

李劼人作为文化名人,他还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以欣赏的眼光发现了过去的成都之美,他也启迪后来者继续去认识这座城市的魅力。

李劼人作为文化名人IP,他奠定了基础,将起着引领的作用,带来城市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记者:成都日报《锦水》聚焦成都历史文化,发掘、培养了众多文艺人才,李劼人便是《锦水》的重要作者之一。您怎样看待报刊文学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的作用?

张志强:人们需要报刊文学,借着文学,人与人进行思想精神情感交流。文学可以安慰人心,文学可以激发美好的想象,文化也可以启迪生命的智慧。一个温暖的故事,会让人泪流满面;一句直抵人心的话语,会让人有所领悟;一个生动的场面,会让人兴趣盎然。人需要安静下来,需要阅读,需要文学,人心就不容易在现实中迷失。是的,借着文学,生命可以安详地发出微笑。

记者:我知道您也是《锦水》资深读者和重要作者,手头还收集了很多《锦水》珍贵的资料,能谈谈缘起和分享一些关于此的趣事或者是发现吗?

张志强:整理单位旧剪报的时候,我发现:1986年9月, 李劼人先生的女儿李眉女士在《锦水》发表了回忆文章,题为《菱窠杂忆》。1984年2月,李劼人嫡孙李诗云写的《忆“菱窠”》分上下两期也发表在《锦水》上。这两篇研究李劼人生平的重要史料,我查找了所有相关李劼人的书籍、公开出版物,均为登载。我打电话将此事告诉了诗云老师,并把这篇文章放入即将出版的《老骥:李劼人的生活、工作和创作》一书中。李眉老师的那篇长文章计划放入下一期的《李劼人研究》。《锦水》提供了一个载体,让这些重要的史料流传下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