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集中交汇点,孕育并滋养着新质生产力生态圈。
南京市江宁区科教资源丰富,拥有24所驻区高校、超30万在校师生。近年来,江宁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完善区域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连续三年位列赛迪创新百强区前十。
2024年,江宁区启动实施驻区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四百工程”,通过挖掘百项企业重点技术需求、推介百项高校重大科技成果、举办百场校企对接交流活动、落地百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探索概念验证、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相互融合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双向奔赴”,深化校地融合
让高校院所主导科技成果转化、让企业主导核心技术攻关、让政府主导科创生态优化,平均每天新增60个科研专利授权的江宁,正探索科技成果的赋能转化。
主角之一,就是由紫金山实验室、紫金山科技产业集团、紫金山科技城形成的“三次方”。紫金山实验室,作为国家实验室基地,每年发布至少3项国际领先成果;新成立的紫金山科技产业集团,专注于推进紫金山实验室重大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占地43平方公里的紫金山科技城也正式启动规划建设,推动未来产业培育、高端人才集聚、创业生态优化,着力做好“成果、人才、资本、产业”的整合文章。三方密切配合,初步探索出从概念验证到场景应用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赋能的“紫金山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紫金山模式”的“朋友圈”日益壮大。
位处紫金山科创带交汇处的东南大学自扎根江宁以来,与江宁区不断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在合作共建紫金山实验室、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网络通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方向,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6月6日,在东南大学122周年校庆日上,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揭牌启动,该中心是东南大学与江宁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共同打造的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大信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示范样板。江宁区和东南大学将以建成大信息领域“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科创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统筹创新资源,完善规划设计,深化体制改革,在“先进芯片设计”“智能无人系统”“新一代储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江宁区围绕 “5+4+5”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梳理驻区高校科研资源清单,编制了《江宁区驻区高校及创新平台科研资源清单》,共梳理与江宁区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96个科研平台、371位高层次人才、241个可转化科技成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此外,“环南航创新带”启动建设,引进入驻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技术中心、南航大学科技园、天元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麒麟科技城在宁部分院所迁建有序推进,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共建,探索构建中科系科技成果转化“5V一体”模式;南理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落户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智能焊接与高效增材技术中心、高端机床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系统实验室等平台已入驻运行;“江宁药谷”已入驻中国药科大学原创药物研究院、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等平台……聚焦重点平台打造的成果转化样板,正在江宁“遍地开花”。
“拨投结合”,助力科学家创业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之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强劲动力。
为了让更多的高校创新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江宁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合作,通过“拨投结合”方式,帮助早期原创技术成果跨越“死亡之谷”,提升产业化应用成熟度。
通过一部5G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手机,就能实现亚米级的室内实时精准定位,意味着不再需要部署UWB、蓝牙等设备——由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东南大学尤肖虎教授研发的5G高精度定位技术去年刚发布,今年就获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紫金山科技产业发展集团的资金池支持。
东南大学孙钰教授领衔中英团队研发的“脑肿瘤AI决策辅助诊断系统”,是江宁区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拨投结合”的首个项目。该系统可以辅助临床医生综合分析大量复杂的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针对脑肿瘤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痛点,积极提高脑肿瘤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在“拨投结合”的支持下,该系统有望在三年内进一步完成系统的研发、临床评价、体系考核,并提交药监局申报。
脱下实验服、穿上工作装,一批批高校学者走进企业,一项项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江宁区把传统财政资金由“无偿扶持”转化为“股权投资”,并为企业设定阶段性目标,让专家学者成为“登台唱戏”的主角,推动成熟科技成果就地应用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助推收获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江宁区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等领域累计储备项目30余个,为建立贯通式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解决关键问题。
“联合攻关”,产教双向赋能
企业是创新主体,高校是创新源头。近年来,江宁区龙头企业联合驻区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教融合实现双向赋能。
作为混凝土外加剂行业龙头企业,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突破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性能、施工、设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东南大学、中小企业、咨询公司在内的10家单位,组成“超高性能混凝土产业创新联合体”。由苏博特负责统筹运营,提炼工程需求,提出攻关任务;高校主要协助破解科技问题;中小企业提出发展需求,参加联合攻关以及市场合作。
“创新联合体的成立使产学研合作‘提档升级’,将产业链上下游的自发合作变成有组织、有目标的创新行为,彼此之间也有配合的义务。”苏博特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创新联合体成立以来,以合作或联合方式赢得多个市场项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绩不仅于此,在6月24日落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等为主要完成单位的《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与多维性能提升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统计,今年以来江宁区聚焦校企合作的专场对接活动已开展50余场。实验室到生产线,“一步之遥”轻松跨越,正是“四百工程”把驻区高校院所作为创新发展的“特色资源库”和“战略同盟军”,校企合作促共赢、打造产学研融合新样板的真实写照。
“揭榜挂帅”,英雄不问出处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支持。2023年江宁区出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补贴,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同时通过“点兵选将”竞争择优方式,吸引具备攻关能力的创新人才积极参与揭榜,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2023年,江宁区首批15个项目发出英雄帖,来自驻区高校东南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多个科研团队进行揭榜挑战。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推进系统健康状态智能感知、预警及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和船—机—桨匹配及优化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攻关工作,申报专利已达4项。智能推进系统的样机研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舒永东说,“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公司找到了产品智能化研发的技术伙伴,新签订单超过1000万元,有力推动了公司后续产品的绿色智能提档升级。”
2024年江宁区“揭榜挂帅”项目技术需求征集工作,共征集到企业重点技术需求116个,主要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型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日前,《2024年度江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正式发布,21项任务榜单虚席以待。在“四百工程”的系列校企对接活动上,驻区高校创新团队与企业代表面对面对话,共同探讨产业发展与合作机遇,“最强大脑”们为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校企合作实现从偶发被动到主动引进、从项目松散合作到全面战略合作、从技术单项合作到技术人才多维合作的三个转变。
向科学前沿进军,向未来产业出发。南京江宁,正锚定打造新质生产力先行区目标,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实现新突破,为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江宁“新动能”。 卞文静 郭人可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