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教育”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

“大科学教育”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
2024年07月09日 05:07 媒体滚动

转自:光明日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引入全景式科学课程群。新华社发

    2023-2024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赛场一隅。陈文骁摄/光明图片    2023-2024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赛场一隅。陈文骁摄/光明图片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九华和平科大小学学生组装机器人。 新华社发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九华和平科大小学学生组装机器人。 新华社发

【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

带着“神奇百宝箱”,北京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教师裴艺丽快步走进教室。

  打开百宝箱,把两片偏振片叠在一起,旋转其中一片,神奇的现象发生了——光线时而明亮耀眼,时而暗淡无光。她又拿出几张粘贴着鲜花、卡通人物的透明塑料片放置在偏振片之间,图案颜色随着偏振片旋转变化,如魔法般绚丽夺目。听到台下来自5所乡村学校的400余名中小学生发出阵阵惊呼,裴艺丽笑着解答:“是光的偏振特性,创造出了如此美妙的效果。”

  大学教师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堂,大中小学协同发力,这是北京科技大学定点帮扶甘肃省秦安县的一节“i科学·科普云课堂”课程。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需要全社会联动支持。此前由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的目标,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

  《意见》出台一年来,创新举措接连落地。但调研发现,中小学科学教育仍存在诸多堵点,制约着“大科学教育”格局的构建。

校内资源不足、校外支持存瓶颈

  上好闹钟提醒、进入系统蹲守,却依然没拼赢“手速”——开学时为孩子报名校内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的情景,让北京家长刘颖颇为感慨:“一个年级300多个孩子,学校每星期仅一天有科学类课后服务,30个名额一分钟不到就抢空了。”

  火爆的不只是校内科学类课后课程,市场化科技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也在快速增长。“越来越多家长咨询编程、人工智能等科学类课程。”北京某培训机构一名教师说。

  科学教育既需建构完备知识体系,又要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动手能力,构建一个校内外有效衔接、多方协同的“大科学教育”格局尤为重要。

  调研发现,当前已初步形成一些校内外科学教育合作模式,如以实体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为校内科学教育提供资源补充、拓展实践空间;部分大学与中小学“大手牵小手”,齐力开发课程、定向开放实验室;一些中小学以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入校外资源等。但整体来说,合作力度、效度远远不够。

  “想多开科学类课后服务,但师资不足,引入校外资源花费不小,向家长收费又怕被投诉。”一位小学校长坦言。

  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学生参与校内科技活动热情较高,而科技类课后服务提供不足,未参加过或仅参加过1次科学类课后服务的中小学生全国占比超过60%,有些地区甚至高达75%。

  有一线教师告诉记者,即便是已开展多年的馆校合作,也大多内容单一、形式固化:“要么是带学生去科技馆参观,要么是馆员进校讲座,每学期最多一两次,内容也缺乏针对性。”

  作为科学教育重要一环的家庭,也长久被忽视。

  “小学和初中阶段,家庭中的科学教育缺席十分明显。”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表示:“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家庭中的科学教育,将‘家庭活动’单独列出。但我国教材设置的课外活动对动员家庭成员参与缺乏重视,科学场馆也缺少针对家庭群体的参与指导机制,大多数家庭参观科技场馆时更像是游览景点。”

资源分散少对接、激励机制有欠缺

  “现在顶层设计指向明确,但落地实施时缺少协同,学校对校外科技资源的利用存在碎片化现象。”多位专家反映,当前,科学教育资源广泛分布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如:公共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类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科技馆等;生产性科技资源主要隶属于各类企业;研究性科学资源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等。虽然多部门政策均鼓励和支持校外主体参与科学教育,但政策协同度不高,容易出现资源重复建设、精准对接不足等问题。

  激励机制的欠缺也制约着“大科学教育”格局的形成。

  一位高校教师告诉记者,当前教师考评主要看教学科研,很多教师没有动力更没有精力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室也只是每年校庆时“象征性”地对外开放一下。

  一名高科技企业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激励政策不明确,该企业只是被动承接参观活动,“没啥主动、深度参与的动力”。

  有专家指出,我国科学教育起步较晚,校外科技资源相关课程开发滞后。“校外科学资源大多不是专门为教育设立的,后续需围绕科学教育的育人目标作适当设计,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表示。

有效统筹整合,实现常态化协同

  有专家提醒,如果不做好协同机制的统筹协调,只依靠各学校自主进行校内外协同,不仅会使科学教育零散随意,还有可能加剧科学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优质学校愈强、薄弱学校愈弱。因此,加强部门统筹,有机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至关重要。

  朱之文提出,有关部门应牵头对可用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各种校外资源进行梳理,在与相关主体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建立校外科技资源清单。同时,赋予中小学校一定自主权,使其能够相对自主安排校外科学教育活动。比如允许学校结合实际,从公用经费中列支校外科技教育经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则建议:“可建立联合工作组或委员会,由各主体共同参与决策和规划,制定合作协议和计划,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郑永和呼吁,改革高校教师和相关人员评价机制,探索科技成果教育转化的激励机制,畅通科学家、工程师等科技人才参与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参与校内外“科技专家+科技教师”双师制等科学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亲身参与科普大篷车活动的经历,给了北京大学科学教育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郭丛斌很大触动:“活动生动多彩,能激发学生兴趣。但要想取得持续的教育效果,须推动馆校合作进一步深入,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科学教育模式。同时,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乡村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路径,通过组织家庭科普实践活动、倡导亲子科普阅读、培育家庭科普文明风尚等加强家庭科学教育。”

(本报记者 邓 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科学教育 中小学 小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