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前行 动能澎湃

向“新”前行 动能澎湃
2024年07月04日 07:01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潘晓琴 陈 曦 顾亦来

  通讯员 朱晓峰 李建业

  制图 张利昌

  7月2日上午,备受关注的诺华中国放射性药品生产项目在海盐正式奠基,将建设中国首个放射性配体疗法生产基地,计划生产全球首款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放射配体疗法创新药物。作为诺华集团全球布局的关键一步,该项目蕴藏着打造“千亩千亿产值”核药产业集群的巨大机遇。

  在诺华项目的示范引领下,目前,海盐同位素产业园已集聚核素核药研发生产项目23个、总投资超80亿元,这些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200亿元。

  一域观全市。在嘉兴,一场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争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竞赛已然拉开大幕。

  纯度高达99.9992%的超纯铁、仅有蝉翼厚度几千分之一的汽车镀膜、用细胞3D打印技术打造的人造鱼肉……一条条新赛道上,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培育壮大、拔节起势。

  一组组“新”意十足的数据,不仅彰显出嘉兴高质量发展成就,坚定了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也见证了近年来嘉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取得的卓越成效——

  我市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家,数量列全省第三、全国地级市第五;

  全市创新指数为236.2、居全省第二,增幅居全省之首,荣获“科技创新鼎”,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居全省第二,2024年全省首次科技人才指数发布,我市居全省第三;

  2023年全市制造业投资1041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制造业投资破千亿元的城市;

  今年1至5月,全市制造业投资完成460.5亿元,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嘉兴成功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2024年度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成为全省唯一的地级试点市;

  ……

  向“新”提“质”,阔步前行。当下的嘉兴,通过统筹优化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向“新”而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不断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产业焕“新”

  转型升级谋突破

  当传统产业遇到新质生产力,会引发怎样的“化学反应”?

  订单周期从183天缩减为16天,生产效率提升90%!这是嘉兴“一双袜子”给出的答案。

  走进位于嘉兴海宁的华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漆黑的生产车间内没有工人,只有88台全自动袜机在有条不紊地24小时工作,配合着轴承的滚动声和忽明忽暗的指示灯光,像极了科幻片里的场景。

  “这是我们今年建成的全球第一个袜子无人‘黑灯工厂’。”华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徐薇颇为自豪,“依托‘黑灯工厂’,我们对生产全流程进行实时监测、控制与记录,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推动企业万元产值成本降低21.11%。”

  如今,向“新”而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嘉兴传统企业的共同选择——箱包企业打造数字化产业链、纺织企业建成数字化车间、化工新材料企业升级生产装置……

  从产能不足200吨的作坊式小厂,到拥有全球超四分之一市场份额的玻纤制造商,如今的巨石集团并不满足于玻纤制造领域“世界第一”的标签,正在朝着价值链更高端的电子布行业进军,大力发展满足5G通信、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材料,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逐“新”之路上行稳致远。

  2022年以来,嘉兴在全省率先开展以数字化、绿色化一体推进为核心的“两化”改造,加速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今年1至5月,全市启动“两化”改造项目2126个,拉动技改投资230.2亿元,节约用能23.14万吨标煤以上。

  “热腾腾”的数据背后,是嘉兴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力求实现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乘数式跃升、指数级增长。

  科技创新

  抢占关键“制高点”

  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在浙江锐鹰传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车间里,一条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6000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下线后,将替代进口产品,应用于机器人、医疗设备、半导体等自动化领域,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我们企业的今天。”2017年,公司总经理刘伟带领一支5人组成的研发团队来到嘉兴,攻坚传感器领域。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公司研发投入保持每年12%以上的增幅,陆续攻克了无电池机械多圈计数、位置控制核心算法等核心技术,摆脱了国外垄断。6年间,锐鹰年产值从120万元攀升至1.8亿元。

  与刘伟执着创新的精神相似,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子彦也遵循着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带领公司不断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在精密切削领域为“中国制造”争得国际话语权,逐渐成长为刃量具行业龙头企业。

  精密刀具是工业的牙齿。近年来,凭借着攀峰的勇气与产品实力,恒锋工具成长速度迅猛,完成首台大型舰船自主燃气轮机制造、首架C919大飞机机翼组装、国防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重大工程关键刀具的研制,取得国家级首台(套)等科技成果。

  嘉兴“高精尖新”产品不断涌现——继去年首枚“嘉兴造”火箭成功升空后,首颗“嘉兴产”卫星也顺利下线;海盐秦山核电站碳-14同位素成功实现商用堆批量生产,打破了国外垄断……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解决“卡脖子”难题,嘉兴高端创新载体风云涌动——落地集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研究院等,去年南湖实验室成功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

  作为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城市,嘉兴目前已建成投运“乌镇之光”超算中心和长三角平湖润泽国际信息港一期2个算力中心,“神机妙算”将为生产生活带来无限可能。

  在不久前公布的2023年浙江上市公司净利润排行榜上,卫星化学华友钴业中国巨石福莱特等嘉兴上市企业跻身前30。其中,卫星化学排名前10。

  利润用来干什么?去年,卫星化学研发投入超过16.26亿元,达到净利润的三分之一以上。“创新不仅是创造出新的东西,更是一个改变的过程,需要有人给它‘试’的机会,否则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永远都会被别人‘卡脖子’。”卫星化学董事长杨卫东说。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为嘉兴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之一。2022年、2023年,嘉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二。

  直径不过2毫米的刀具,却能够精准切割各类产品;粗细不过手指大小的球囊,却能承受汽车车轮的碾压;一块小小的时钟芯片,却能将精度做到飞秒级……放眼嘉兴全市,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引领,同时对接产业链,让科技成果跑出转化加速度,企业发展韧性不断增强,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73.93%,居全省第一;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在170以上,蝉联全省前三,处于总指数的第一梯队。

  可以说,如今的嘉兴,创新主体的“科技浓度”在不断提升,依托于科技创新的新质生产力蓬勃起势。

  “风口”起舞

  塑造未来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双碳”背景下,氢能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嘉兴,一个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正加速成型——全市已集聚氢能企业37家,涉及制氢、提纯、储运、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加氢站建设、整车等,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和示范应用程度居全省之首。

  氢能产业犹如一个缩影,折射出嘉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光伏新能源、智能网联(新一代网络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在嘉兴蓄势而起,蓬勃发展——

  围绕晶科能源、正泰太阳能、隆基、阿特斯、兰钧新能源、冠宇电池等龙头企业逆周期引育重大项目,嘉兴新能源产业(光伏、锂电)集群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整体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

  智能网联(新一代网络通信)产业集群在立讯智造、闻泰通讯、斯达半导体、立昂微等龙头企业的支撑下,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光通信等,整体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二。

  嘉兴各地纷纷抢占新赛道,构建新优势——

  南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促进微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秀洲积极探索光伏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路径,全力打造“光伏全链”千亿级产业集群;

  嘉善智能物联(新一代网络通信)产业犹如一匹黑马,在全新的赛道上向“新”而行;

  平湖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形成“外资集聚、内外融合”发展态势,正全力争创工业母机国家产业集群;

  海盐正推动诺华制药等重点外资项目落地,着力打造核医药未来产业先导区;

  海宁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准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赛道,大力组织实施“新兴海工程”,去年筹资100亿元成立的新兴海工程母基金,正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助力海宁新兴产业上新、传统产业焕新;

  桐乡抢抓智能汽车产业“风口”,围绕产业链布局招商,带动上下游企业提质增效。

  目前,嘉兴正在全力争创省级、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氢能储能、核医药、柔性电子、航天制造、类脑计算、生命科学、算力应用等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犹如一块块拼图,描绘着嘉兴明天的样貌。

  固本强基

  让关键变量成为驱动发展的最大增量

  前不久,在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浙江省委党校“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3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和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中,嘉兴市分列全省第三和全国第二十。

  “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新质生产力生成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

  为了让“人”这一“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嘉兴乘着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的东风,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建强“三支队伍”,赋能新质生产力。

  在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上,树牢“四个坚持、八个不”选贤任能导向,坚持“干部资源到一线去、优秀干部从一线来”,大力选拔使用在三个“一号工程”、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等重要工作中实绩突出的干部,今年以来从中心工作一线提拔干部36名、占比55%,其中镇(街道)党委书记提拔县处级领导干部7名,市、县两级联动调整35名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为66名党员干部容错免责、澄清正名,3名受处理处分领导干部得到重新使用,有力营造“下得来也上得去”的良好氛围,激励全市广大干部担当作为。

  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上,深入实施“星耀南湖”人才计划体系,创新“全时人才”认定机制,坚持“以贡献论英雄”的人才认定和评价方式,打破人才身份认定壁垒,更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今年上半年新增硕博人才1035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累计突破540人;制定《嘉兴市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工作意见(2024—2027年)》,成立嘉兴市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合规建设指导中心,提升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商标品牌建设能力。

  在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上,以“一图、一码、一目录”构建“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启动“耕耘者振兴计划”,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新增技能人才2.13万人,其中新增数字工匠3001人;雅莹集团张利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全国首家服装行业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卫星化学等15家单位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数量列全省第三。

  嘉兴还谋划提出“聚才建圈强链”行动,各县(市、区)确定一个主导产业方向,由顶尖科学家、知名企业家担任发起人,利用学术圈、企业圈、朋友圈资源,每季度发散性邀请重点企业、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参与产才融合发展研讨,组合铺排项目路演、赛事遴选、双选对接等8种类型产才对接活动,作为“集聚人才、招引项目、服务产业、锻炼干部”的主平台、主阵地。截至目前,嘉兴已市县联动举办“聚才建圈强链”产才对接活动46场,促成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163个,连续3年引进新就业大学生超10万人。

  持续壮大、百川汇聚的新质生产力,正让嘉禾大地焕发崭新活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足音铿锵,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势头昂扬,嘉兴向“新”前行,一路突破,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嘉兴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