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群体就业属性、现状及特征

我国青年群体就业属性、现状及特征
2024年07月03日 16:53 人民论坛

转自:人民论坛

【摘要】青年就业是关系发展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本文从青年群体就业属性、就业现状和特征等方面对我国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画像和基本判断,提出处理好消费与就业关系、STEM教育嵌入经管和文科学生专业教育、动态优化就业预期、通过创新解决青年就业等推动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就业属性 就业趋势 青年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识码】A

青年就业是关系发展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从个体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实现职业理想的唯一选择;从社会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享受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日,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包括整合优化吸纳就业补贴和扩岗补助政策在内的11条稳就业政策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是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如何应对当前我国青年就业面临的挑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对此本文围绕青年就业属性、就业现状和特征以及促进其高质量充分就业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青年就业群体就业属性

一是品质属性。品质属性是指青年在职业中所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对其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包含了六个方面,分别是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知识、创造性技能、创造性人格以及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知识、创造性技能、创造性人格以及创造性精神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一个青年的品质属性。

二是教育和技能属性。教育和技能属性是指一个人所受教育背景、学历水平和技能构成对其就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知识和技术呈摩尔定律的发展趋势,青年受教育和技能水平成为衡量他们职业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愿意尝试新事物,自我学习驱动力更强,数字化能力成为青年群体的基本能力,互联网信息技术重塑青年群体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三是职业属性。职业属性是指青年所从事的职业对其就业情况和发展前景的影响,对个体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青年就业聚集地,“职业选择多元化以及大城市‘陌生人社会’趋势,为新生代选择和从事新职业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四是关系(身份)属性。关系(身份)属性是指青年在职场和社交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身份和就业关系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社交网络、身份认同、职业地位和人际关系。关系(身份)属性是影响青年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青年就业关系和身份以雇员为主,16-24岁雇员比例达到80%以上,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五是学科属性。学科属性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对职业和就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学科可以分为STEM学科和非STEM学科两个大类,其中STEM指的是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学科集合体,非STEM则包括社会科学、艺术、人文等其他学科。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本科阶段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毕业生人数占比已从近70%降至50%以下,而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则大幅提高。STEM与非STEM此消彼长,与我国工作岗位技术化趋势呈现背离,也是我国青年就业难度增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国青年群体就业现状和特征

青年劳动力群体是市场脆弱群体,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失业率偏高现象。30岁之后,基本进入就业稳定状态。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基本解决我国整体就业问题。

一是供给方面,一方面青年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我国18-25岁青年劳动力从1953年的13.4%,上升至1990年的17.8%,2020年跌至8.5%,是1990年的一半不到,导致我国制造业等常规性工作的劳动力供给水平下降,也是“民工荒”“技工荒”等劳动力短缺的根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202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1179万人,高质量劳动力和留学回国人员的供给叠加与大厂等高科技企业增长放缓和制造业“微笑曲线”的长期存在,导致受过高等教育、倾向于非常规工作机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二是需求方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但就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2001-2020年,单位GDP增长带动的新增就业逐年上升,从89万上升至228万。青年一般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其主要市场就业去向在高技术领域和新能源技术领域。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生态的不断优化,给青年带来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实现“双碳”目标,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新定义和塑造,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对相关行业劳动者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遇。“双碳”政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样给青年带来更多新的工作机会。2021年,我国提供了537万可再生能源就业岗位,占世界上42%的可再生能源就业岗位,其中半数为光伏就业。

三是就业质量。青年就业质量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薪酬水平、保险水平等,一方面我国新生儿出生人口数下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高等教育人口占比呈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我国新增就业人数目标为12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1158万人,青年就业质量整体大幅提升。高学历的青年群体对经济形势更敏感,在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国内外经济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更能体会就业竞争的激烈,对继续深造、自由职业的偏好下降。“学历越高,工资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专升本、考研人数的逐年上涨,毕业生们期望通过提高自己的学历以增加薪酬和竞争力。不过加班、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团队协作欠缺和企业文化单一已成当下一些就业单位的职场生态,对个人和组织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四是就业结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近年来西部地区对应届大学生的吸引力在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占比较2018届增长了13%,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趋于多样化。同时,青年就业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我国大学生目前就业形式主要包括正规就业、灵活就业、个体创业、自由职业等多种形式。

五是就业意愿。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地区分布中新一线占比为30%,与一线城市持平,其中硕博毕业生对新一线的偏好更明显,达到40.5%;对于企业类型的偏好,求稳心态有增无减,国企仍为首选,占比46.7%;期望就业的企业规模中中型企业仍为高校毕业生首选,高校毕业生对大企业的偏好有所回升;期望就业的行业分布中对互联网偏好依旧,在政策扶持下高校毕业生对汽车/生产/加工/制造的偏好也有明显提升。

我国青年就业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路径

第一,处理好消费与就业关系。一方面重视青年就业与消费拉升互促。通过稳定青年就业和收入稳定这一群体的消费,将有助于经济增长和复苏;另一方面失业救济的就业促进作用值得关注。北美一些国家通过实施失业救济等财政政策,只是产生了微弱的负向工作激励,新增失业救济仅仅降低0.8个百分点就业率,降低失业人群就业可能性1/7,证明了补贴额度规模不大或有时段限制的失业救济(补贴的贴现值不大)不会产生“福利依赖”。同时,失业救济对“稳消费”和消费增长效果明显,从需求端对稳生产产生了较强的拉动作用,这有利于一国或者地区经济的恢复,对我国在恰当时机实施类似政策提供了政策工具选择的参考和借鉴。

第二,STEM教育要嵌入经管和文科学生专业教育。一方面,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加强STEM专业人才供给的顶层设计,调整理工科与文科学科的拨款系数,增强年轻人报考和学习STEM专业内在动力,提高女性在STEM学科学生中的比例,维持STEM专业毕业生占比稳定甚至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我国数字人才供需缺口较大,德勤中国公司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指出,我国当前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有必要考虑在文科学科培养中加强文科院校与理工科院校、文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的联合人才培养,在文科院校、文科学院中增设2-3门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的课程,将文科学生培养为“半个理工科学生”,实现人文学科高校毕业生的数字化转型。

第三,塑造青年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动态优化就业预期。青年要动态优化就业预期,调整就业观念,拓展择业半径,减少在城市中“消极就业”的现象,将个人抱负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实现理性就业。特别需要明确的是,在今后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大大增进的背景下,就业的起始条件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大为下降,传统的“先择业后就业”观念需要改变。

第四,对青年慢就业、缓就业要有正确认知。一要充分认识到“缓就业”“慢就业”是社会进步的成果,是高校毕业生基于综合因素的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优质就业岗位不足,是就业慢与内卷并存的结果,“缓就业”“慢就业”应视为一种高校毕业生理性思考后的行为;二要积极消除高校毕业生的非理性信念,如认为本科去工作就是没能力的一种表现,人多的单位就是好单位,因为缺乏对市场的认知,出现求职中的自卑和挫败心理的问题;三要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启航行动”、就业政策和创业政策,阻断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向“消极就业”“懒就业”和“不就业”等方向发展,通过改善劳动条件、规范企业行为提升就业质量增强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第五,通过创新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要成为长短期的选择。一方面,政府推动企业发展要从“纾困”向“创新”转型,通过数字中国战略增添专工精匠,通过乡村全面振兴增添创新农人,通过健康中国战略增添康服专员,创造匹配高校毕业生的优质工作机会。另一方面,要在青年工作场域开始凸显个体“身份资源”。互联网经济兴起和信息技术发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区隔,为青年就业提供无边界的网络场域。无边界网络场域强化“无界感”,人们不必“在场”,“缺场”也可提供商品和服务。无边界工作场域为青年提供无限可能和机遇,为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巨大发展空间,改变传统工作方式的时空限制。无边界工作场域、去中心化的平台经济和内容生产过程以及去雇主化的灵活就业形态为兼职兼业创造有利条件。个体化和自主性的工作方式体现出青年较强的职业选择自主性,运营以“我”为中心的身份资源。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交通网络优化对劳动力资源时空配置影响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BJY082)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一丹 美编/陈媛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高校毕业生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