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历史的旷野从不靠运气

行走于历史的旷野从不靠运气
2024年07月01日 02:49 华西都市报

历史学家“王子今”

6月19日,王子今教授在广元开讲名人大讲堂“蜀道文化季”第二讲。雷远东 摄

王子今,1950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著有《秦汉交通史稿》《中国女子从军史》《中国盗墓史》《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社会意识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汉代儿童生活》等著作。

王子今编著的《秦直道》。图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微信公众号

王子今著《秦汉儿童的世界》。图据中华书局官方微博

  在中国考古百年纪《荒野上的大师》一书中,作者张泉用“走出书斋,走向旷野”来形容构建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那一代中国学者。如今虽然已过去近百年,但“走出书斋,走向旷野”的学者却越来越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就是其中之一。

  要说研究秦汉史领域的专家,王子今是其中重要的一人。交通、边疆、民族、生态环境、儿童、女军、海洋、名物、社会意识……这位历史学家从各个方面,描绘出秦汉时代的细节。由他单独执笔并出版的书籍,已有4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800余篇,发表其他各类学术文章400余篇,其中还不包含他合著、主编的书籍。

  年轻时,王子今常行走于山林之间,坚持实地考察。如今到了古稀之年,他仍笔耕不辍,时有新书或修订本发布。

  6月19日,名人大讲堂“蜀道文化季”第二讲在广元开讲,王子今以《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意义》为题,从四个方面为现场及线上观众带来一场视野宏大的蜀道课堂。讲座结束后,面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采访团的采访,他在谈及考古学领域的偶然性时说:“运气对于一个人的学术人生来说,是很次要的。”

母亲鼓励

让他与学术研究深度结缘

  在结束名人大讲堂的讲座和采访后,6月20日,王子今又马不停蹄从广元出发,赶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但就是这么一位大家,曾几乎与学术研究领域擦肩而过。

  两度帮助王子今“逆天改命”的,都是母亲王慎之。

  1977年恢复高考时,王子今正在西安铁路局政治部宣传部工作。按照当时的招生规定,他不是很合适。因此,最初他并没有打算参与此次高考。

  但报考条件中有一条,“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于是,在母亲的鼓励下,王子今请了20来天的假,开始复习。

  因为不想再做同样的工作,又希望所学内容能够和自然科学接近,王子今依次填报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北京大学图书馆专业、武汉大学图书馆专业、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最终,他踏进了西北大学校园。

  读本科期间,段连勤老师对王子今的影响最大,包括他后来读研时的选择。“段连勤老师讲的是战国秦汉考古,他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思考,争取创新,对我们影响比较大。”加之当时林剑鸣老师的史学专著《秦史稿》刚刚面世,影响颇大,本科论文选择写“秦汉考古”的王子今,便顺势选择了中国古代史的秦汉史方向,跟随林剑鸣老师继续深造。

  “我们班有八九位同学选择考研,一共考上了5个,这个比例很高。”其实,本科毕业后王子今最初并没有打算考研,而是计划直接到考古部门参加工作。这一次,又是母亲鼓励他继续学习。

眼见为实

“走”出来的学术人生

  因为有考古学背景,加上秦汉史的研究大多要结合实证,于是在交通方面研究,王子今形成了尽量“眼见为实”的研究习惯。“如果只看书本,你可能都不知道这条路通向哪儿。只有考察了、看到遗存了,才能知道。这就是眼见为实。”他说。

  武关道、子午道、秦直道、傥骆道……或独自一人,或三两好友,沿途测量、绘图、拍照、记录,进行田野调查。王子今的许多著作,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1984年4月,王子今第一次考察武关道。武关道,战国秦汉时期连接秦楚的交通要道,在政治和经济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当时,他从考古队借了一辆自行车,驮了一个背囊。上山就推着车走,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

  “通常我到了当地,都要跟历史老师聊一聊,如果当地农民有相关发现,他们一般都会关注到。”这一次考察武关道,王子今是为了找到“武关”的所在地。

  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指,战国秦汉时期的武关,位置大致在陕西省丹江边今竹林关。但王子今在这一带没有找到任何汉代遗迹,却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武关镇,注意到当地出土的“武”字瓦文板瓦,并调查发现了汉代窑址。

  当地文物部门的朋友告诉王子今,这里曾经出土过“武侯”瓦当,后李学勤先生指出,“武侯”应为“武候”,意为守卫武关的关候。经过数年的寻找,王子今才在田爵勋的赠书《守候武关》中,看到这一件“武候瓦当”的图版。由此,也就证实了汉代武关的确切位置。

  说起考察路上的趣事,即便已过去30余年,王子今仍清晰记得每个细节。骑自行车考察时,他被村里的小孩误认为是卖东西的小贩。在外考察时,基本都是吃面条、喝点面汤解决餐食。和同学一起在深山调查秦直道遗存时,跟林业工人“要过饭”还被拒。

  哪怕是在广元举行讲座期间,王子今依旧对“走走蜀道”念念不忘,提出想去阴平道看看,却无奈行程太紧张,不免留下一些遗憾。

以史为鉴

对历史类影视应抱有温情

除了出书和发表论文,王子今还曾在一两年的时间里,集中翻译过日文论著,加起来大约有90多万字。

  采访中,对于“如何分配时间,才能有如此多的著作问世”一问,王子今说,一是个人比较努力,另一个原因是时间开支相对少。他说,对纯粹的旅游,他的兴趣不大,因为学术会议和考察,已足以满足他对外部环境的了解欲。看书、写东西,每天坚持游泳1200米,偶尔与好友喝喝酒,纾解情绪,调整状态,他说,自己也并不是天天都在书桌前。

  即便如此,王子今还是从有限的时间里挪出部分时间,用于科普考古工作。许多观众或许不曾知道,他除了参与过《海昏侯》纪录片、《中国考古大会》等节目的录制外,还曾担任多部历史剧的指导、审片工作,包括《汉武大帝》《大秦帝国》以及《芈月传》等。

  “严格说来,历史学者有责任进行一些普及性工作。如果自己全力来做的话,也觉得不合适,可以参与一些。”王子今说,如《汉武大帝》《大秦帝国》《芈月传》这些作品,制作团队希望能拍成一部历史正片,能几乎完全符合历史,但隔行如隔山。“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很难做到。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尽可能避免一些明显的差误,尽可能使作品更完善一些。”他说。

  王子今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但却对于改编自历史的文艺作品并不苛责批评,而是抱着宽容的态度。他说,我们不妨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如今的历史类影视作品:“我们现在看电视剧总觉得它不符合历史真实,但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改编历史的多了去了。对于历史剧,大家应当有一定的容忍度,带有一定的温情和理解。”

所谓考古

运气对学术人生很次要

  2024年高考刚结束不久,因为近些年“文博热”的兴起,不少考生开始关注相关专业。作为一名考古学出身的历史学者,王子今在采访中也谈到考古。

  “考古工作是一种非常艰苦、非常平凡、年年月月、反反复复的工作。”王子今用了4个词,来形容他所认为的考古工作。所谓“外行看热闹”,很多人会以为考古是富有刺激性的工作,其实不然。虽然下一秒可能获得重大发现,但总体来说,考古工作本身还是琐细的。“可能你做的是常识性工作,也可能你是在印证重复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他说。

  重大考古发现固然有“看手气”的说法,但在王子今看来,这实在是不需要在意的一部分。因为考古学界有的是勤勤恳恳从事思考和研究的人。“他们甚至不太从事发掘,单凭读书、思想,就能成为有着崇高学术成就的考古学者。如果你没有学术能力,没有判别的眼光,没有工作经验,即使碰到了一个好的机会,也得不出理想的成果。”因此王子今认为,运气对于学术人生来说,是很次要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周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王子今 秦汉 考古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