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技网
柳鑫 王永雪 科技日报记者 李诏宇
6月28日,记者从江苏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江苏理工)举行的建设江苏省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行动计划发布会上了解到,3年来,江苏理工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多项;培养毕业生超1.5万名,其中超50%属于“新工科”专业领域,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超70%,用人单位满意率超90%。
“我校聚集新产业新技术新赛道,通过持续实施学科‘强基创优’工程、深入实施‘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切实强化一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打造一批微课程微专业微校区等举措,全面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该校党委书记崔景贵说。
优化专业布局和建设一流学科
在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戴国洪看来,高校要重点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围绕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创新需求,针对人才培养的痛点堵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优化专业布局和建设一流学科为抓手,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戴国洪介绍,目前,江苏理工已形成了机械工程、资源循环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亮点,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走出了具有江苏理工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目前,该校工程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10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29个,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一流(精品)课程9门,江苏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教融合型课程等136门;获得大学生各类竞赛国家级、省级奖2500多项。
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志华介绍,近年来,江苏理工在实施“学科强基创优”工程方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速淘汰传统专业和改造传统课程,加强微专业微课程微校区的学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共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创新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基地等多个省级教学平台。该校设立了智能复合制造等科学与工程,新型清洁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建立单片机、电子科技、智能汽车等大学生俱乐部,聘请企业专家为教授,校企合作开发新教材,让学生“吃饱”新知识,熟悉新技术。
比如,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新增智能车辆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电技术教育(师范)等专业;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将智能穿戴和人体感知技术融入传统课程;经管学院会计专业,将数字化、财务机器人、pstn语音等列入课程。这些新增专业或改造课程,契合高新产业和企业发展。
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育新模式
今年以来,江苏理工在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在教育、机械、资源与环境等3个硕士学位点的基础上,又申报建设了11个硕士学位点,直接对标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凸显应用性、实践性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面推动学校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江苏理工新成立的智能汽车创新俱乐部,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面向全校各院学生进行招新和培养。“我们坚持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学生、为学校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为学生搭建了动手实践的科技平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该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俞洋说,其中,已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8项,华东赛区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
微课程微专业微校区是江苏理工在人才培养上正在着力打造的新模式。其中,微课程是该校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点或教学任务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样化学习需要的新型课程资源,目前已经开设《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等微课程60余门;微专业是以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为目标,突破传统学科专业限制,在学校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研究领域、产业发展趋势或者专业核心素养,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从业竞争力和对未来社会适应力。目前,学校建有智能穿戴与服装人因工程等7个微专业。
微校区则是该校正在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方式。今年起,该校将通过与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将人才培养的部分过程延伸至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在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内形成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的规模较小的“校区”,旨在拓展行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科研及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人才联合培养、促进科研能力提升、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目前,该校已经与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签署共建“微校区”合作框架协议。
该校党委书记崔景贵表示:“下一步,我校将紧贴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聚才汇智引培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重点聚焦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创新,奋力推进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布局更为优化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学校与苏锡常都市圈融合发展新路径,探索建立多渠道、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将学校打造成区域一流应用型人才供给的主阵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专业素养优、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