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如何生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医学与哲学专委会成立侧记

未来如何生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医学与哲学专委会成立侧记
2024年06月29日 11:12 澎湃新闻

“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如何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处境?应该以何种方式去描述与反思“我”在世界之中的体验与感受?如何过一种好的生活?对于这些问题,医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能够产生何种碰撞?是否可能基于交流与合作给出更优解?这些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医学与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学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论题。

6月22日,在哈尔滨举办的第十六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现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医学与哲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专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哲学界、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广泛支持。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王刚理事长充分肯定哲学对心理健康事业的价值: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工、医理、医文协同发展,期待专委会在促进更多维、更深层的学科之间的连接中发挥作用。赵旭东副理事长亲临专委会选举现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倪梁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志伟、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孙周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尚杰担任学术顾问。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为专委会的成立发来贺信。

孙周兴教授孙周兴教授

在上午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开场嘉宾,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孙周兴教授做了“积极生活的理由:论好意”的主旨讲演。孙周兴教授认为,在今天的技术生活世界,在传统哲学的“存在确信”与宗教的“救恩确信”式微和失效之后,我们需要寻求一种相对的世界稳定性,一种“相对确信”或“弱确信”。其中的关键便是“好意”的确立。根据尼采对“好”与“善”的区分,孙周兴教授对“好意”进行了界定。“好意”不是“善意”,它不是一个道德概念,而是一个实存论概念,一种“世界信念”。海德格尔的“关照”(care)就可以被理解为“好意”。随后,他基于现象学-实存哲学从三个方面对“好意”作出了三方面的规定:第一是处境性/世界性:“好意”意味着此在被处境-世界规定的情状,这同时也是在世存在的基本姿态或倾向;第二是开放性/自由性,它指向可能性,在未来筹划中接纳过往,直面当下;第三是明朗性/创造性,在此层次,“好意”意味着一种欢快的情调,这种欢快是个体自由创造的行动的特质,也是通过后者来实现的。

赵旭东副理事长赵旭东副理事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赵旭东副理事长回应了孙周兴教授的讲演,他相信世界将继续好下去,正如在精神病问题上,哲学带来了好意。赵旭东提出,心身医学/精神病学一直面临的矛盾是究竟应该解释生物上的因果关系,还是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之争的体现。现今基于神经科学的精神医学过度依赖生物性,忽略了人文因素,孙周兴教授对“好意”的实存论对哲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欧阳谦教授欧阳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的欧阳谦教授以“人文科学的挑战与希望”为题,探讨了人文科学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希望。欧阳教授指出,在数据和算法主导了我们生活的当下,“量的逻辑”取代了古典世界所遵循的“质的逻辑”,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越来越被忽视,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被不断质疑。重新审视人文科学的价值和使命,探讨其在当今技术时代中的可能性,并展望人文科学的未来发展路径,变得越发迫切和重要。而在未来精神的重建中,我们需要充实艺术审美、生命体验等内在世界的原发地构建。

马迎辉长聘副教授马迎辉长聘副教授

来自浙江大学哲学系的马迎辉长聘副教授从流形理论入手讨论了科学与人文两个世界的范式统一问题。今天的世界日渐疏离为两个世界:理念化、几何学化的科学世界和我们实际生活于其中的意义世界,此梳理特别地表现为三个各自拥有独立学科话语的方向:一是致力于以机器为载体模拟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二是神经科学,旨在探索脑认知的自然规律的脑科学;三是意识现象学:一种刻画意识的结构本质和发生构造的意识哲学。为了弥合两种世界的割裂,他提出以流形作为统一的理论模型,重建范式性统一。

潘大为副教授潘大为副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潘大为副教授分享了中大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面临哲学社会科学传统研究范式的不足,该团队秉持“以人文服务临床一线,面向真实世界做哲学”理念,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新样态。中大哲学系与中大外国语学院、中山一院、中山六院、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大心理学系暨心理咨询中心、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大中文系等合作,创建了健康决策与沟通团队等不同面向的团队,在健康决策与沟通方面创建医患沟通“1+1”小组,探索医学-哲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医患沟通“1+1”小组模式。

白惠仁研究员白惠仁研究员

科学视角与人文视角的张力持续地存在于疾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也是反思医患关系的重要面向,来自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白惠仁研究员聚焦精神疾病中的认知非正义问题,引出了疾病治疗及医患关系中人文主义视角的关键性作用。他指出,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存在证词非正义与解释非正义两类问题,前者指在精神病诊断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报告常常被质疑或不被充分考虑;后者指精神疾病的分类可能未充分考虑病患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今天,其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产生的认知非正义问题同样存在,技术革新导致患者遭遇新的认知非正义问题也呼唤我们对疾病治疗中的人文视角引入予以更多重视。

李英副教授李英副教授

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李英副教授则分享了关于当代中国知识女性中年心理危机的质性研究,该研究以分析心理学与诠释现象学作为理论依据,通过个案研究描绘出中年知识女性一方面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在亲密关系等方面则遭遇挫折,并展现出与男性相异的危机面向及应对措施。面对中年困境,即失去了黄金生育期,失去了最佳创业期,也可能进入机能衰退期,没有现成的“神话”灯塔导航的生活,李英通过运用容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中年知识女性应当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创造出更多鲜活的“象征”,探索更多可能的生活方式。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医学与哲学专委会汇聚了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50多位学者、医生和临床心理工作者,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当选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马迎辉长聘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欧阳谦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王倩副秘书长、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王成兵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

医学与哲学专委会合影医学与哲学专委会合影

医学与哲学专委会将立足基础科学的交叉研究和实践运用研究,面向人类发展的重大议题和国家的迫切需要,通过跨学科的深入交流,推动医学与哲学领域的共同创新与发展,为健康中国理念下的新医学、新文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专委会依托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以医学哲学、哲学心理学等前沿研究为切入点,致力于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在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主张学以致用,从理论到实践,推进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哲学 医学 中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