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转债市场呈现几个特征:股市偏弱,国九条等对转债标的股更为不利,转债指数调整幅度明显;弱资质低价转债出现踩踏式下跌,引发局部恐慌;不同风格的转债指数表现分化加剧。
上周天23转债大跌5.67%,带动光伏低价品种集体下行。部分投资者担忧信用风险、评级调整,恐慌情绪由个券扩散至全市场。而后周五广汇、山鹰等标志性个券股债双杀,弱资质券引发踩踏式下跌。周末山鹰公告回购、下修等利好,但市场恐慌情绪并未减弱。6月24日开盘低价转债再度加速调整,负反馈已传导到蒙泰、强联、北陆、道氏2等品种。上周三至周一共四个交易日,Wind转债低价指数已下跌超过5%、40余支低价券调整幅度超10%。
不难看出,本轮下跌的源头是股市偏弱叠加弱资质转债“信仰”冲击,并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不少转债跌幅甚至超过正股,主要集中在弱资质低价券或高YTM品种上;二是,评级层面AA品种跌幅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层面光伏链条是重灾区;三是大盘和偏股转债跌幅最小,三峡EB2等优质品种甚至还有上涨。其中,弱资质低价券都有债底虚化+平价驱动无望+期权价值归零三个问题,成为被抛弃的不安全筹码。
市场上解释这一轮转债波动的逻辑很多,譬如强监管叠加了退市新规、个别公司评级下调甚至有违约风险、理财对公募产品短期大额申赎以及股市本身中小盘的风格杀等。但这些解释更多是触发剂而非本质原因,毕竟违约、退市、评级下调、股市风格等问题在历史上都不少见,如此大的波动却不多见。一系列信用事件累积下来,导致市场对低价券的定价逻辑改变,退市案例和实质违约成为现实后,弱资质低价品种面临债底虚化(违约问题)+无平价支撑(行业或正股弱)+期权价值归零(退市风险)的处境,仅能依靠条款博弈定价。更有一部分品种,发行人受股价或净资产掣肘而无法下调转股价,最终被投资者放弃。在当下股市都追求“安全”筹码的大环境下,这类转债丧失所谓进可攻、退可守特性,反而成为不安全筹码,被急于抛售并引发流动性冲击。
很多转债中常用的经验早已失灵,本次调整是对底层逻辑的又一次考验
第一、转债必然转股?早已不是。诚然,A股转债在设计之初就被看作一种权益融资工具,而且发行人、投资者、大股东、监管等各参与方都存在共同诉求,具有典型“赢家市场”的特性,发行人在主观上会努力促转股这一点至今没有改变。但问题是与2023年以前相比,现在的转债发行人资质明显下降、行业内卷、盈利承压更严重、监管也越来越严,客观上“转股无望”的发行人大幅增加。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客观能力的不足导致主观意愿难以发挥。
第二、转债不会违约、不用或基本不用考虑信用风险?也早已被证伪。从2023年开始,搜特、蓝盾等正股退市、正邦破产重整,转债违约就已经成为事实,信用风险成为转债投资不可忽视的维度。今年开始,鸿达、中装、广汇等发行人信用风险陆续暴露,市场早已开始对其定价。就当下市场而言,隐含退市风险的转债定位价格通常不超过80元,隐含信用风险的转债通常不超过90元,估值分层已十分清晰。
第三、转不了股或可能违约就下调转股价?不一定。传统上,发行人可以通过下调转股价“推倒重来”,借此解决回售、到期等还钱压力,自然能适当降低违约风险。但问题是,退市新规增加了低价(小于1元)或低市值(小于5亿)等条件,导致一部分股价接近1元的发行人实际上无法下调转股价(一旦下调转股价可能再次冲击正股导致退市)。相当于削弱了现在处于困境中的转债发行人自救的手段。
回归本源,机会成本低不是买入的理由,转债盈利的根本源于正股上涨驱动,结合转债低估值和高性价比可以提高胜率。传统的转债核心驱动力是正股、转债估值、条款博弈和纯债,但无论何种环境下正股上涨都是转债盈利的最根本因素。近几年很多投资者看好转债的理由仅仅是机会成本太低,忽视股市大环境和转债估值水平增持转债,导致并未感受到转债“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体验。归根结底,转债最好的盈利模式就是:寻找优质正股(核心驱动力)+配合转债低估值和高性价比(提升胜率)+适度运用杠杆(放大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几点思考:
1、择券需要兼顾更多维度,比如信用风险。后续投资者在挖掘正股预期差的同时更要做好甄别,信用资质是否坚实、是否满足“国九条”等制度影响。配置方面,投资者需要更重视大盘+平衡偏股类转债,对低价券等则需要注意分散化是否充分;
2、部分转债的底不再坚实,高YTM或低价以逸待劳策略失效。低价策略的核心逻辑是转债“下有底”+发行人努力促转股,转债投资者据此做“时间的朋友”,甚至在中途收获条款博弈、黑马正股等超额回报。但债底虚化等底层逻辑变化后,高YTM品种容易遭受退市和违约等打击,无法安全博弈、以逸待劳;
3、转债赚钱的根基还是股市和正股,加注优质正股是转债投资最有效的长期主义。回顾历史上绝大多数牛券,即便最初有条款博弈(譬如祥鑫等)或股市风格加持(三峡、大秦),最终推升转债取得丰厚回报的根源的都是正股上涨;
4、转债估值已清晰分层,预计未来个券定位分化还会加大,优质筹码将会越来越稀缺。近期我们能看到,弱资质券呈现踩踏下跌的同时,三峡2等优质筹码还略有上涨。展望后市,优质筹码陆续赎回、新券供给还未放开、弱资质品种仍在出清,结果就是兼顾安全和优质的个券会越来越稀缺;
5、发行在行业周期顶部的转债需要小心,典型如2021年的生猪、2022年的光伏等。周期性行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更倾向于在景气高位进行扩张,也就使得发行转债的时点往往也是业绩甚至股价的高点。事实证明,除非发行人有极强的α可以充分对抗行业周期的回落,但大多数周期类转债都只能通过条款解决转股问题或承受市场冲击。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