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格鲁吉亚大使周谦在格媒体发文批驳“中国产能过剩论”

驻格鲁吉亚大使周谦在格媒体发文批驳“中国产能过剩论”
2024年06月24日 18:22 外交部网站

2024年6月24日,驻格鲁吉亚大使周谦在格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多彩周报》发表题为《支持还是阻碍绿色发展——看“产能过剩论”的虚伪实质》的署名文章,对“中国产能过剩论”进行了批驳。此前周大使文章已于6月21日刊载于格主流时讯网站“国际新闻网”。全文如下:

当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构成了挑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展现担当和作为,在实现自身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国际合作,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改善人类福祉作出自己的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行胜于言

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应该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其中,发达国家具有率先开展气候行动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应当切实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下的相关义务。但遗憾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口号喊得响亮,实际脚步却一再放慢。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曾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这一承诺在《巴黎协定》中再次得到确认,然而至今承诺都没有兑现,极大破坏了南北互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也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居然于2019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退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令国际社会深感失望。更令人费解的是,某些发达国家一边要求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一边又大行贸易保护主义之道,打压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比如,美国2022年推出《通胀削减法案》,针对本国电动汽车发放补贴,却对中国相关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设置重重障碍,明显违反世贸规则,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近期,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等发起反补贴调查,发出保护主义的负面信号。这些矛盾的做法不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害市场营商环境,也将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虽然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治理污染等诸多重任,但中国仍然克服万难,认真履行自身义务,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截至2023年,中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共占50.4%,历史性超过火电(47.6%)。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定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机比重2025年底达到50%以上”目标提前实现。此外,2023年,中国市场新能源车销量超900万辆,占新能源车全球销量的63.5%。同期,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三分之一,意味着中国人每买三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而且这样的趋势还在加快,分析预测2033年渗透率将提升至60%。

同时,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对地球未来的强烈责任感。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贡献。中国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全球减排总计28.3亿吨,约占同期折算碳减排的41%。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中国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成本。

对“产能过剩论”要去伪存真

中国多次强调,产能问题应当秉持市场经济原则看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国际市场中加以分析。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如果产量超过国内需求就被指责为“产能过剩”并被要求削减产能,那国家间贸易将根本无法开展。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率仅15%,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前10名里仅1家中国企业,销量还不及丰田和大众的三分之一。宝马总裁齐普策表示,中国车企在德国市场份额不足1%,中国倾销电动汽车的说法毫无根据。美国生产的芯片80%用于出口,德国、日本产的汽车分别有近80%、50%用于出口,按照美国等国所谓“产能过剩”的逻辑,这是不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所谓“产能过剩”理论是完全无视市场经济原则的赤裸裸的谎言和虚假信息。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是在竞争中打拼出来的。一是布局早。从20多年前开始,中国企业就在新能源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产业布局,才形成了现在领先的技术优势。二是配套全。中国企业在实践中逐步集聚,形成了完善的生产供应网络。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找到所有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大幅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三是市场大。中国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一个场景丰富、竞争充分的市场环境,激励着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四是人才多。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化,为新能源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

全球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其实,全球新能源产能严重过剩是假,远远不够是真。根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需要达到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要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4倍左右。即使按照当前的产能增长速度,还远不能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同时,中国的出口产品一直颇受国际市场青睐,其中以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更是兼具科技、绿色和高性价比的特质。中国车厂比亚迪新推出的油电混动DM-i技术,满油满电理论行驶距离可达2000公里以上,这样的产品和技术契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被视为绿色经济发展的利好。

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对诸多挑战,需要人类社会凝聚共识,携手应对。在匈牙利,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和新能源汽车厂商已签署数十亿欧元投资项目,使匈牙利有望成为欧盟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的基地,预计可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在泰国,长安、上汽、比亚迪等企业正在积极建厂,规划总投资超过14亿美元。无论是出口产品,还是拉动投资、带动就业,中国新能源企业始终追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未来,中国愿与包括格鲁吉亚在内的世界各国深化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国产 巴黎协定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