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圆梦、徐峥宣告“回归”、观众变大龄⋯⋯上海“十日谈”,读懂中国电影的成长与烦恼

黄晓明圆梦、徐峥宣告“回归”、观众变大龄⋯⋯上海“十日谈”,读懂中国电影的成长与烦恼
2024年06月23日 13:09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编辑 董兴生    

6月23日,为期十天的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6月22日晚,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剧院举行。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部作品角逐金爵奖五大单元的奖项。本届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法国导演陈英雄表示,来到上海,就是为了给大家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因为只有最优秀的电影,才能成就一个电影节”。

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评委会主席陈英雄(中)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评委会主席陈英雄(中)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中国演员黄晓明凭借《阳光俱乐部》获得最佳男演员,《阳光俱乐部》是在四川立项的影视项目。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黄晓明表示,在26年的从影生涯,经历了无数跌跌撞撞。“今天终于越过了高山,站在这里,感觉像是遇到了那个18岁的自己,那个有着初心,乐观的、无畏前行的自己,让我更加坚定、勇敢地走下去。”

黄晓明凭借《阳光俱乐部》获得最佳男演员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黄晓明凭借《阳光俱乐部》获得最佳男演员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如今国内国际各类电影节不断,电影人、企业和影迷们为什么仍将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视作不可错过的聚会?除了大家对电影艺术执着不变的热爱,还因为这个平台是产业和市场的风向标。十多天中,上影节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要人物汇聚在一起,大家在这里分享新的资讯、新的喜悦,更重要的是直面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需要“王炸”

刚刚过去的2024年端午档(6月8日至10日),电影市场的表现可谓惨淡至极。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端午档内地电影总票房仅为3.83亿元,这一数字在近十年的同档期票房中位列第三低。甚至可以说,如果不统计2020年~2022年的特殊情况,今年的端午档无疑是近十年来票房表现最差的一个。这个数据让许多业内人士和影迷感到震惊和困惑:电影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大家不去看电影了?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内容上,今年的端午档影片多、大片少,头部公司进场,但缺少“王炸”电影。“2023年放映的很多影片是积压或库存的集中释放,比如《封神第一部》是9年前拍的。”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上影节期间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到2024年应该上映2022年、2023年投产的影片,显然前两年投产的大片量不足,影响到今年甚至明年的市场产出。

电影市场迫切需要不断推出能拉动市场效应的重磅影片,这是产业界共同的心声。

本届上影节期间,“2024华语巨制巡礼”为即将到来的暑期档注入一针强心剂。7部类型多样、题材多元的“华语巨制”逐一亮相——乌尔善导演的奇幻动作巨制《异人之下》将于7月26日上映。继《我不是药神》之后,徐峥携现实题材影片《逆行人生》回归暑期档,该片聚焦外卖小哥,定档于8月9日。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除此之外,还有首部华语辐射灾难片《焚城》。该片监制江志强表示,“灾难片不应该只是天灾带来的特效堆砌,真正的灾难片应该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推演”;硬派武侠动作影片《镖人》将再次擦亮华语电影的招牌,监制及主演吴京时隔13年再度回归武侠片⋯⋯

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恢复至2019年的85%,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从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繁荣之下,仍有隐忧,中国电影市场总观影人次和人均观影频次均不容乐观。

事实上,无论是面对多种文化消费体验对用户时长的蚕食,还是中国电影市场自身存在的短板,没有捷径可以走,必须回归电影内容本身。此次上影节期间的“2024华语巨制巡礼”,锁定“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三个关键特质,交出了一份助推中国电影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案。

“拉新”观众

一系列重磅新片,有望缓解当下电影市场的焦虑感。

本届上影节期间,每日经济新闻与上海电影联合举办的“海上论坛”中,导演黄建新带来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不到四年,中国观众的平均年龄从不到21岁上升到27.5岁,这说明年轻观众变少了。”新片入市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拉新”观众,是行业面临的问题。

在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看来,提供多元化的内容是行业未来“拉新”的重要方向。他介绍,IMAX影院曾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做了NBA比赛直播,座位售罄,“80%来参加活动的人有三年没有去过影院”。今年跨年档上映的一部演唱会电影也吸引众多年轻粉丝。“很多人可能因为喜欢演唱会、体育、电竞而来到影院,被沉浸、舒适的影院体验吸引,成为未来的电影观众。”

万达电影董事长、知名制片人陈祉希在出席上影节“她影时代论坛”时表示,以前她一直不懂“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我说为什么要屁股决定脑袋,我不是应该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吗?”直到她坐在了万达电影董事长这个位置上,才开始慢慢理解这句话。“关注事物的角度变化了,以前我关心这个档期自己的电影票房怎么样,我的竞争对手是谁。现在我更关心大盘到什么程度,整个产业到什么程度。”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从现在整个大盘的观影年龄来看,18岁以下的观众在下降,18到24岁的观众在下降;24到29岁的观众数量持平,29到35岁的观众数量在上升,35到42岁的观众数量在上升。”陈祉希给出“观众大龄化”的进一步分析数据,“所以为什么平日档期的票房不行,因为我们这些曾经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主力观影人群现在到了人生最繁忙的阶段,平时没时间去电影院了。为什么平日票房拉动不起来?因为年轻观众没有进入到我们曾经的观影状态里。”

陈祉希认为,想要吸引年轻人,不仅需要拿出更好看的内容,还要构造一个独属于电影的文化场景。“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影院场景打造成一个专属的打卡圣地,让年轻人觉得电影文化是件有趣的事。而不是今天这个电影爆了,就去猎奇一下。”

“激辩”AI

去年,AI(人工智能)就是上影节的高频词汇,今年,AI甚至成为上影节期间交锋最激烈的话题。

围绕这个话题,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辩得火热”。在“海上论坛”中,王长田提出,AI只是生产工具,尽管AI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创作中的局部改善和提升效率,但要真正达到大银幕级别的画面需求,可能还需要两三年。

海上论坛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海上论坛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而于冬坚信,AI技术已经不是未来,它不只是生产工具,还是数字资产。

“即将在7月上映的《传说》用27岁的数字成龙来演。长田总,我邀请你来看首映,不要不相信,真的可以做到数字的年轻成龙跟现实里的年轻张艺兴‘并肩作战’,你分不出来虚实。”于冬说,“AI当然是工具,是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帮手,但它更是数字资产,这位年轻的数字人成龙可以拍很多年轻成龙的电影。”

联想集团携手陆川拍摄的纪录片《西野》,由联想AI PC支持全程制作,陆川分享了创作心得联想集团携手陆川拍摄的纪录片《西野》,由联想AI PC支持全程制作,陆川分享了创作心得

人工智能的内行人,青年科学家、AIGC数字化内容生成领域专家戴勃在上影节论坛中分享了大家对人工智能的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把它当成一个生命体,它可能会给我们的创作提供它自己的视角;另外一种更像工具,实现降本增效,不再需要人去做非常细节的、脱离创作本身的事情。”

“做技术的,有时候缺乏艺术创作的经验,有点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感觉。科技和电影更好的方式是结合,就好像40年前的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其实也是一边做,一边尝试着用,一边升级,一直到最后找到大家都觉得很好的状态。”戴勃表示,“我们希望AI能够做交互,做数字世界的模拟。”

青年电影人王卯卯在大学时期因创作兔斯基表情包迅速成名,现在是好莱坞动画大厂的一员。

王卯卯 图片来源:上影节组委会供图王卯卯 图片来源:上影节组委会供图

王卯卯在本届上影节迷你电影单元的探索课堂上,结合AI在创作中的应用,分享了自己在动画创作中从剧本到概念设计以及视频生成等过程中的经验,她通过实例让青年电影人看到AI技术正在如何深刻改变影视艺术创作。但她对AI技术的认识依然冷静客观,她觉得,千万不要和技术较劲,不要被AI带着跑,因为“创意是永恒的,技术会让我们的创意更完满”。

AI赋能“金爵”也是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的一个亮点,晚会导演团队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各个奖项的艺术特色与金爵奖杯的形象进行了视觉融合,寓意着科技的力量将激发电影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