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模型的李开复,不投具身智能

做大模型的李开复,不投具身智能
2024年06月23日 10:17 投资界

1998年,加盟微软后的李开复回到国内,做了一件影响中国科技产业至今的事儿——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

之所以成立这一机构,用微软中国研究院另一位创始成员、也是第三任院长沈向洋的话说,是为了“聚集全世界*人才,解决计算机领域一些最棘手的难题。”

创立之初,作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李开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中国全面网罗技术大牛,为此他还在国内设立了上万美元的微软学者奖学金。

刘庆峰是李开复当时颇为看中的一位博士生,几经招揽之下,刘庆峰最终并没有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而是选择了创业,在1999年成立了科大讯飞刘庆峰由此也成了*一位拒绝过微软学者奖学金的人

不过,这并不影响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黄埔军校,后来国内的AI四小龙,以及各大互联网巨头的科学家梯队中的不少人,都曾在这里任职、实习。

对于李开复而言,在这里的找人、招人经验,以及形成的人际关系网,成了他后来创办创新工厂、转型做投资人的一个伏笔。

做投资人的这些年,李开复退居幕后,但也没能远离纷争,李开复最近一个颇有争议的投资言论是,创新工厂没有投具身智能

而这时的李开复已经亲自下场,重新带队创业,做了大模型。

01       

大模型落地的六个阶段

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李开复算是人工智能科班出身,博士研究的是后来大热的语音识别系统,这为他后来在硅谷三大科技巨头公司“轮岗”打下了基础。

在大学毕业后,李开复先后在苹果、微软、谷歌这三家硅谷*知名度的公司任职多年,不仅都做到了副总裁的职位,而且在职期间都做了一些开创性工作。

例如,在微软创办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谷歌作为大中华区总裁更是在谷歌搜索退出中国之前,将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做到了30%以上,成了当时百度的噩梦。

在这期间,李开复在技术方面的研究领域一直都聚焦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在2009年从谷歌“退役”、创办创新工厂做投资人后,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厂更是投资了包括旷视科技、第四范式、创新奇智在内的多家人工智能公司。

由此,李开复也有了“中国AI教父”的名头。

实际上,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一位不可或缺的布道者,李开复早在2016年就曾断言:十年后,世界上90%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在他的这一断言中,翻译、记者、助理、保安、司机、销售、客服、会计等都面临着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

于是,在六年后,当代表着通用人工智能的ChatGPT面世、大模型蔚然成风时,李开复高调下场再创业,拉起了自己的大模型队伍——零一万物。

在那个科技巨头与一众大佬跑步入场的时间点,人才争夺战分外激烈,李开复也毫不遮掩地在朋友圈官宣:

“我正在亲自筹组Project AI 2.0,一个致力于打造AI 2.0全新平台和AI First生产力应用的全球化公司……,加入我们一起打造这个世界级的公司!”

在零一万物成立的一年里,发布过开源大模型,刷新过开源模型榜单,也曾陷入过“抄袭”风波,就在上个月,李开复又发布了零一万物的千亿参数规模闭源大模型Yi-Large。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重回产业的李开复也有了自己关于大模型的商业化思考。

在上周的智源大会上,李开复指出:大模型在中国,短期To C会更有机会

这样的判断来自于他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验总结,参照前两个技术周期,他认为AI时代发展规律按应用场景仍会分为六个阶段:

*阶段,生产力工具;

第二阶段,娱乐、音乐、游戏;

第三阶段,搜索;

第四阶段,电商;

第五阶段,社交、短视频;

第六,O2O等。

对于这一判断,李开复进一步解释称,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赚钱能力。

刚开始团队要能赚钱、要能解决问题,生产类工具正符合这两个需求。

越往后的场景难度越高,需要的用户量越大,而且越往后的商业模式往往越需要先积累DAU(日活用户量),有了DAU后再找商业模式,就对成本控制能力要求很高,试错成本也会更高。

如果要普及应用,大模型将会沿着这六个阶段发展,是从业经历跨越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李开复坚信一定会发生的。

不过,如今的李开复,还不相信具身智能,不相信具身智能能在短期内产生商业价值。

02      

大模型更适合虚拟场景

什么是具身智能?

一个简单、易懂的解释是,物理世界与大模型的结合,就是具身智能。

例如,如今关注度颇高的无人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

对于物理世界与大模型的结合,李开复更关注的是前者,无人驾驶汽车。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李开复的创新工厂已经投资了包括文远知行、Momenta、驭势科技、飞步科技在内的6家无人驾驶公司。

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 2.0技术浪潮下,李开复认为,无人驾驶面临的一个巨大机会是终于可以落地了

尤其是L2、L3级别的无人驾驶小巴、汽车已经在国内逐渐落地。

例如,今年3月,北京市交通委就官宣试点开通了三大文化建筑周边无人驾驶小巴车接驳服务,无人驾驶技术合作方正是文远知行。

李开复指出,特斯拉最近推出的FSD虽然不完全是大模型,但它带来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将大模型与无人驾驶的结合。

尽管如此,李开复更看好的依然是大模型在“虚拟世界”的应用

他指出,大模型更适合的是软件行业。

如果企业的业务基于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数字,通过直接对接大模型就能很快将大模型落地、产生价值,而一旦将大模型接入物理世界,就会遇到机械、工程、安全性等各类问题。

对于具身智能,李开复从商业视角给出了两个判断:

*,短期内,具身智能要做好难度很大

虽然具身智能可以与多模态大模型结合,一旦与物理世界交互产生数据,就可以在数据飞轮驱动下形成闭环,但是具身智能必然会经历类似无人驾驶发展的过程和弯路,经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

第二,大部分场景不需要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成本和技术难度很高,而除了爬楼梯外,绝大多数的场景中是用不到两条腿的,轮式方案反而更容易“行走”过去。

VC、投资人是李开复过去这十几年,乃至现在的一个主要身份,他在大会上坦言:

如果你要问我,你相信什么,就不要问了。

你问我:创新工厂投了几家无人驾驶公司?

我的答案是:6家。

你问我:投了几家具身智能公司?

我的答案是:0家。

你问我:投了几家人形机器人公司?

我的答案是:0家。

03          

相信机器人,但不投具身智能

2023年,国内经历百模大战的同时,战火也蔓延到了人形机器人领域。

有相关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如今已经突破百家,之所以有这样井喷式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具身智能概念的兴起。

人形机器人由来已久,但除了少数几个像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明星团队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外,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形机器人都被囿于商业落地。

实际上,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一直都难以走出实验室,真正进入商业场景,彼时的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就显得格外奢侈。

大模型,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泛化能力,为人形机器人进入真实世界带来了可能。于是,所有的机器人团队在2023年都兴奋了起来,甚至还有不少明星创业团队也在不断涌入这一赛道。

银河通用是由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鹤在2023年5月创立的一家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就在上周智源大会期间,银河通用对外发布了机器人Galbot G1,这一机器人被官方定位为「首代泛化具身大模型机器人」。

不过,对于李开复而言,现在谈具身智能还为时尚早。

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厂此前虽然已经投资了诸如极飞、镁伽、星猿哲在内的多家机器人公司,但他给称这些被投公司是“可以切实解决一个场景应用、能够带来价值的机器人,但是他们都不是具身智能。”

李开复说,他是相信机器人的,只是就具身智能而言,他认为更可能是10年以后的事情

“我们做投资的,肯定不会现在去投资一个10年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具身智能,一个当红炸子鸡,但却不被做大模型的李开复看好。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锌产业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李开复 人工智能 微软 智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