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社区,润物细无声

非遗进社区,润物细无声
2024年06月23日 11:31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居民相距有多远?如何让非遗真正回归到日常生活,激发新的活力?来看看入选2024—2026年度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和示范点名单的打浦桥和老西门两个街道是怎么做的。

“偶遇”“偶愈”惠及众人

“万物皆偶”工作室就像一个百宝箱,看着不大,宝贝不少:传统精致的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皮影,自然是全场的焦点。相比之下,那些由袜子、毛线团、纸杯等日常用品制作的“偶”乍看之下不起眼,其中蕴含的创意却令人叹服,演绎起来更是表现力拉满,能把故事讲得亲切、活泼又可爱。

“海派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征在于表演不拘于形式,富有艺术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木偶戏”传承人、“万物皆偶”工作室主理人项春雷介绍道,“通过更新材料,创新制作手法,尤其是融合现代元素和生活元素,海派木偶才能焕发新活力,这非常好地诠释了上海文化中海纳百川的气质,也是工作室名称的由来。”

2021年12月,在打浦桥街道的支持下,项春雷于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创立了工作室。“一直以来,打浦桥坚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渠道,积极寻找家门口的‘非遗传承人’,推动非遗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街道营商办负责人介绍,项春雷是土生土长的打浦人,师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为群,与木偶结缘已有三十多年。“我们找到项老师,表达了在街道落地一个木偶工作室的想法,项老师很给力,提出了好的创意方案,双方一拍即合,工作室很快就办起来了。”

工作室成立后,项春雷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包括微型木偶展和木偶制作工作坊在内的多场活动。居民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演出,了解海派木偶的发展和不同木偶种类的区别,还能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个个可爱的木偶,并上手演一出小短剧。很快,打卡“万物皆偶”成了社区文化中心的热门项目,海派木偶戏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形成打浦桥的一张非遗文化名片。

同时,工作室与街道社区(老年)学校携手,开启了一场有关“偶愈”的心灵奇旅。2023年3月,“桥”首未来·非遗偶“愈”进社区揭牌签约仪式在街道社区(老年)学校举行,海派木偶戏首次以课程形式走入上海的社区学校,以“偶”为桥梁,引导老年朋友用全新眼光看待身边的日常事物,在静心制作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体会自己当下的生活,达到艺术疗愈的功能,成就一次身心的“偶愈”。街道还鼓励社区志愿者参加海派木偶课程学习,借助“偶”的形式探索全新有效的沟通方法,化解社区服务工作中的矛盾,让志愿服务更柔软、更有温度。

正如项春雷所说,木偶不仅是一门非遗技艺,更是一门活在当下,能够应用在生活中各个场景的学问。他以非遗传承志愿者的身份走出社区投身社会公益,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上海残疾人联合会、黄浦区爱心暑托班、楼宇白领等多家组织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策划推出主题性非遗木偶课程与活动。

在一次次“偶遇”和“偶愈”的实践中,海派木偶戏被赋予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生命力。比如在为星巴克“无声咖啡师”排演偶剧时,项春雷为木偶定制了经典的绿色围裙,还对木偶的手掌进行改造,便于咖啡师把手语打准确,从而更好展现“无声咖啡师”这一群体的精神面貌;在市商贸旅游学校授课时,他和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创新探索声光电多媒体技术与木偶表演的结合点,帮助孩子们拓展未来创新创业的职业路径。

“接下来,打浦桥将与工作室进一步携手,发挥非遗文化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街道营商办负责人说,“同时全面打造木偶创新艺术实验基地,培育‘匠人’守护‘匠心’,推动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构建社区文化新格局。”

演、讲、示、教夯实基础

来到老西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五楼,还没走进多功能厅,就听到笑语不断、掌声阵阵。原来,街道邀请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走进社区,为居民朋友带来了一场关于独脚戏的趣味艺术导赏,面对面的讲解、传播,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的丰富文化体验。

接地气的导赏是街道深挖非遗资源,推动非遗文化在社区中传承弘扬的一个缩影。“作为上海老城厢的发祥地和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街道秉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及‘促进非遗传统知识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目标,致力于将非遗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街道营商办负责人介绍说,除了与辖区单位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达成深度合作外,街道还与齐声越剧团等非遗传承单位良性互动,定期举办活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老西门还以“演、讲、示、教”等形式,配送花丝银饰、非遗曲艺汇、宣纸烙画展、扎染体验、皮影戏体验式表演、木板油印活动、弄堂风筝制作等多样化的非遗展示和活态传习体验进社区,让居民在亲身参与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街道与学校合作,将非遗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联合开展《连环画里的红色故事》非遗教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017年被授予“黄浦区非遗传习基地”称号的上海皓古文化艺术馆,今年又成功入选“非遗在社区”示范点,是老西门街道发挥“企社联动”机制,培育孵化的非遗传承典范。艺术馆集传承、传习、展示、体验于一体,馆内非遗资源丰富,有机融合了非遗、民俗、生活、艺术等元素,并依托多媒体互动、图文实物、展示展演等方式,向周边居民、白领、学生全方位展现非遗魅力。

作为人物面塑、里弄风筝、拼布艺术、刨花贴画、五谷杂粮工艺画等五个传承项目的保护单位,艺术馆通过为匠人灌输塑造理念、注入时代基因,实现非遗作品的创意设计及二次衍生品开发,成功打造出一批“国潮”风格的非遗文创产品;而在另一侧的手工体验区还能跟着非遗匠人体验,亲手挑选和制作自己喜欢的文创,完成之后还能把非遗带回家。

“艺术馆通过非遗传习、传承、传艺,让居民走近非遗,成为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营商办负责人表示,艺术馆致力于建设有影响力的匠人从业平台,如今已成功吸纳了来自全国的四十多个“非遗”和“三民文化”项目,培养百位传习老师,形成年龄梯度合理的人才队伍,搭建非遗可持续传承的摇篮。

在老西门街道的多年努力下,辖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社会广泛关注、民众积极参与的良好传习氛围。未来,街道将继续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非遗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