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三苏园千年余音

郏县三苏园千年余音
2024年06月22日 05:14 齐鲁晚报

  郏县“三苏园”,当地人又叫三苏坟。三苏,乃指入列“唐宋八大家”之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及其两个儿子苏轼苏东坡、苏辙苏东轩。三苏园里的三座坟茔,分别安葬着苏洵的衣冠冢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遗骨。众所周知,苏氏父子均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州市),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落叶归根,去世后要尸骨还乡,葬在自家的氏族墓园。为什么苏氏三父子将墓园建在了距离眉山老家一千多公里开外的郏县?

  □许志杰

苏坟夜雨的传说

河南郏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份,早在周康王时就称“夹”,时称夹邑,秦始皇设置郡县,称夹县,隶属颍川郡,南北朝废颍川郡,北魏始设颍州辖之。隋代设汝州,辖夹县,后裁撤,元大德八年复设夹县并改写为郏县。现在的郏县属河南省平顶山市,有全国县城(曲阜除外)存在最为完好的郏县文庙(孔庙),有被称为万里茶路重要节点的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山陕会馆,以及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与三苏园一起成为郏县四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此足以证明,此地历史文化厚重,地理自然环境优越,“三苏”长眠于此,于情于理都在其中。

  带着惊奇与崇仰,我们踏进三苏园。听说三苏园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叫苏坟夜雨。清朝时候,时任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夜宿其中。时至深夜,突然雷声大作,风雨袭来。张笃行被从未见过的景象所震撼,起身推门来到走廊,细观天象,却见星月齐明,园内静谧安详,何来雷电风雨?张县令大为惊疑,回到房里,起笔写下“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不湿襟”的亲身体验。如此灵异事件传开,使本来就是墓地的三苏坟,有了一些令人犯疑和恐惧的神秘感,很多人敬而远之,只能遥祭。当然也有好事者到三苏坟亲身体验,竟然屡试不爽,甚感怪哉。

  为了消解存于人们心中之疑恐,有骚客兴之所至,将其命名“苏坟夜雨”。曾经令人毛骨悚然的风言风语,被演绎成一个传说,使本来就扑朔迷离的三苏坟与苏家父子的传奇色彩更加契合,倒也符合一代又一代人对苏家父子的追捧心理。后来有人研究分析,三苏坟历经多年建造,园内柏树参天茂盛,加之三苏坟所处高地,到了夜晚稍有风起,柏树枝便会随风摇曳,互相缠绕,从而发出吱扭吱扭颇似雷声雨声的音响。

  三苏园地势居高,四周一览无遗,可远观嵩山余脉。域界甚广,建筑众多,包括三苏祠、广庆寺、三苏坟、三苏湖、东坡碑林等众多历史遗迹。更有新近落成的三苏纪念馆,全面展现苏家父子坎坷艰难的人生经历。三苏纪念馆大门前苏洵与两个儿子在一起的巨型雕塑,栩栩如生,真实、形象、深刻地表现了父子三人在一起写诗读诗、谈古论今的温馨场景。

  三苏坟墓道宽绰静寂,贯穿在苍松翠柏之中,两边的石兽静卧草丛。三苏坟大门两侧的楹联,准确地将父子三人的一生经历与文学成就包含在内:“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指示标牌这样描述三苏坟的形成: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江苏常州,次年闰六月,由江苏常州移至河南郏县,苏轼葬此十年后的公元1112年,其弟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并葬于此处。公元1350年,郏县县尹杨允将苏洵衣冠葬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距今674年。

  苏洵墓前石供桌一直以来被称为“摸福石”,当地人有一顺口溜:“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皆是福。”据说科举时代一些学子进京赶考时,总要到三苏坟摸一下老泉坟前的香炉石,图个吉利。

郏县三苏坟真伪之争

  需要讲清楚的是,郏县三苏坟非天下唯一。

  在三苏父子的老家眉山,有苏洵家族墓地,又称苏公陵,或苏坟山。苏洵家族墓地有四座墓,分别是苏洵与程夫人合葬墓,苏轼结发夫人王弗墓,以及苏轼、苏辙衣冠冢。这样的布局与郏县三苏坟所称格局完全吻合。另据刊载,在苏氏家族祖居地眉山东坡区修文镇十字卡村,有鲜为人知的苏氏家族墓地,村里人叫“苏坟园”,而且由来已久。经过四川省文物部门的考古挖掘,确认苏坟园中的大苏坟园为苏轼孙子苏符墓穴,小苏坟为苏轼曾孙、苏符之子苏山的墓葬。

  其二,安徽霍山县有一座苏轼墓,有人写文认为,河南郏县出现苏轼墓,只是因为苏轼生前有遗愿要“葬于嵩山”,但在霍山县档案局存有一套八本的苏氏宗谱,第六本《文忠公年谱》中却写有“(苏轼)次年六月葬于庐山府霍山钓台乡上瑞里,葬处张家湾双山,苏家岩甲山庚向”,以此为据,苏轼墓可能就在霍山。宗谱还有苏轼画像,不仅如此,宗谱同时有宋仁宗、英宗、哲宗几位皇帝的画像。文章同时指出,因为霍山县自唐朝末年撤销县置,划归六安县管辖,直到明初才恢复县置,其间五百多年的历史成为空白期,很多发生在霍山的名人故事,或言语不详,或干脆没有记载。

  郏县三苏园除了有三苏坟,还有苏仲南夫妇墓。据“苏仲南夫妇墓”介绍,三苏坟的真伪问题在1972年之前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1972年之后不再争论,就是因为发现了“苏仲南夫妇墓”。这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古墓葬。1969年当地生产队灌溉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出的苏仲南夫妇墓穴,挖掘出的墓志铭上写有“和十五年晦日,和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系苏辙之次子),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无疑点,全国公认葬郏县,墓志铭原件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院。

  除此之外,还有零星的有关苏轼家族墓地葬于何处的说法,皆难自圆其说。前文所述郏县三苏园有关介绍,苏仲南是苏辙次子,他们夫妇埋葬于此,只能说明苏仲南夫妇追随了父亲苏辙,因此苏辙去世后葬于郏县是最无争议的,记载比较明确。但是,苏辙葬于郏县,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葬于郏县,能不能完全证明苏轼亦葬于这里,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追溯当年地理场景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因患痢疾不治去世,翌年他的遗体葬在了远在1300里之外的汝州郏县。三苏纪念馆记为“苏轼葬郏”: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轼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即今河南省郏县茨坝镇苏坟村。

  事过境迁,当时情景记录不足,未能留下板上钉钉的相关史料,因而各类坊间传说纷纭复杂,莫衷一是。

  一说,去世前苏轼留下遗嘱,将自己埋葬在汝州郏县,那里有一座与家乡峨眉山同名的峨眉山。根据苏辙所撰《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记,苏轼到达常州之后不久即生病不起,想到自己来日不多,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一封信:“公始病,以书嘱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辙手拿哥哥的书信,哭着说:“小子忍铭吾兄”,答应给哥哥写墓志铭。二说,在运往老家眉山途中,苏轼遗体辗转数日,此时天奇热,经不住这么长途跋涉。正在汝州郏城迎柩的山东无棣人李之仪劝说苏家后人,葬在了郏县。三说,宋代有不成文规矩,出身中原之外各地的朝廷命官,死后可以在汴京(宋朝国都,今河南开封)方圆五百里之内的任何地方选地安葬,郏县符合此规定。

  另有一个说法,苏辙在汝州做官,生前苏轼曾经游历汝州,留下美好印象,曾表达自己去世后葬在此地的意愿。大家都知道苏氏兄弟感情笃厚,尤其苏辙对苏轼更是亦步亦趋,一直追随哥哥脚步。苏轼在常州病逝以后,弟弟与侄子苏过商量,将苏轼遗体运往郏县,入土为安。还有人说,从父亲苏老泉到儿子苏轼、苏辙,打心眼里喜欢汝州郏县一带,生前都曾经在此小住,多次言语死后要葬在这里。苏洵有诗曰:“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因为喜欢而葬于此,是不是也太任性了。仔细考究,这几种说法都有其可行性,亦皆存可商榷之处。作为当事人,苏辙留下的文字最具说服力。苏辙所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东坡先生墓志铭》)收录在《东坡乐府笺》一书中,并未见镌刻碑石等实物留存下来。从苏轼遗骨由常州迁往郏县的路线看,经过了润州(今镇江)扬州、南京(今商丘),过东京(开封),然后折头朝南偏西方向的颖昌(许昌)行进,再到汝州之郏城。虽然苏轼有致苏辙“葬我嵩山下”的书信,但苏辙《卜居赋》也言:“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由此推演,运送苏轼遗骨最初设计路线的终极目的地,应该是眉山,而非汝州。葬于郏城,是由李之仪提议而临时动议的结果,并非不可。

  当然,苏辙《卜居赋》:“今子瞻不幸已葬于郏山矣,予年七十有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卜葬嵩山,既有治命”,是苏轼葬于嵩山下的不二证据,同时充分表达了苏辙的矛盾心理。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十月三日,74岁的苏辙在颖昌(许昌)去世,其子遵父命,葬苏辙于苏轼墓旁。兄弟二人“夜雨对床”,千年不休。矛盾与疑问随着时间推移并未烟消云散,事实却似尘埃落定。

山东人李之仪为苏轼送葬

  传苏轼棺柩到达汝州郏县时,苏辙与李之仪城外跪迎。苏辙当时正在汝州养闲,其兄苏轼在常州去世的消息送到汝州,悲痛欲绝的弟弟立即作文《祭亡兄端明文》。而李之仪又是何方人士?

  欲说李之仪,当然要从那首千古名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说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作者就是李之仪。

  李之仪,祖籍沧州无棣(今山东滨州),字端叔,出生于显赫世家,其母田氏故去,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为其书写《长寿县君田氏墓志铭》。李之仪“少力学,举进士,元祐中为枢密院编修”,并与东坡先生结交,为苏轼文人集团的一员。苏轼出守定州,45岁的李之仪被邀入幕府,半年不到苏轼被贬惠州,不久李之仪亦受牵连被贬。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获赦,李之仪听闻非常兴奋,写信祝贺。苏轼得知李之仪因受自己牵连仕途坎坷,甚感心愧不安,师生惺惺相惜,相互慰及。据不完全统计,两人之间诗词唱和来往很多,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多种;《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与李之仪有关的各类作品二十多篇,苏轼赞美李之仪的诗与唐代诗人孟浩然不分高下。

  闻听苏轼病逝于常州的消息,李之仪嚎啕大哭。苏轼遗骨运达汝州郏城,李之仪与苏辙城口跪迎灵柩,并与苏辙及苏家后人一起将苏轼埋葬在嵩山下。送别苏轼,李之仪一直陷于痛苦之中,又遭诬陷谪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更加怀念老师,遂写下“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的诗句。

  虽然李之仪郏县跪迎苏东坡灵柩一章不见文献记载,又因为李之仪追随老师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几次被捕入狱,造成履历不清,行踪不明的遗憾。但是两人的师生情谊,共同的人生遭际,足可表明他们的心迹是走在一起。

  (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从业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苏轼 眉山市 苏洵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