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金庸笔下的北京中轴线

细说金庸笔下的北京中轴线
2024年06月22日 00:01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午报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重温大师经典,笔者惊奇地发现其多部作品与北京有着很深的渊源,其中更有多处描写涉及北京城中轴线景观。金庸笔下的中轴线有着怎样的景观,笔者带您一起去看看……

“煤山”清代改称“景山”

《碧血剑》第十九回写到:“忽有一人疾奔而来,向李自成报道:‘大王,有一个太监说,见到崇祯逃到煤山那边去了。’李自成转头对袁承志道:‘你快带人去拿来!’袁承志道:‘是!’手一摆,率领了胡桂南等人驰向煤山。那煤山只是个小丘,众人上得山来,不禁一惊。只见大树下吊着两人,随风摇晃。一人披发遮面,身穿白夹短蓝衣,玄色镶边,白绵绸背心,白裤,左脚赤裸,右脚着了绫袜与红色方头鞋。”

金庸笔下的煤山,就是今天的景山,西临北海,南为紫禁城,是元明清三代御苑。其海拔88.35米,有“中轴线之巅”“京华览胜第一处”之美誉。

元初修建大都时,今天的景山还只是一座小山丘,遂在其上广植草木,称“青山”。明永乐年间建北京城时,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以及拆除元代宫殿的建筑垃圾堆积在“青山”上,为压住前(元)朝的王气,遂取名“镇山”,亦称“万岁山”。因堆放过煤,又称“煤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称“景山”。其名一为高大之意,典出《诗经·鄘风》:“望楚与堂,景山与京”;二指此山为帝后登高远眺的“御景之地”;三取其“景仰”之意,典出处《诗·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军攻入北京,朱由检缢死于煤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下。而金庸先生在《碧血剑》第十九回中所描写的正是这段历史。

韦小宝多次进入紫禁城

金庸在小说中多次提及紫禁城内的宫殿,其《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进宫次数最多。第四十三回有载:“康熙从慈宁宫出来。韦小宝跟着回养心殿,在殿外候传。过了良久,见前锋营统领阿济赤从殿中出来,韦小宝心道:‘皇上定是调动前锋营,加紧严防刺客。’接着太监传韦小宝进见。”第四十五回写到:“第五幅画的是韦小宝在慈宁宫寝殿中将假太后踏在地下,去从床上扶起真太后。”

紫禁城,即故宫,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心区域。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居住的正宫。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为皇贵妃所居。清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此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也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鹿鼎记》中韦小宝曾在此制服过假太后。

养心殿位于内廷后三宫西侧,建于明嘉靖年间,一直作为皇帝的便殿。自从清雍正朝开始作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多次到此。

“天安门”初称“承天门”

《碧血剑》第十九回写道:“李自成下得城头,换了一匹马,在众人拥卫下走向承天门。他转头对袁承志笑道:‘你是承父之志,我是承天!’弯弓搭箭,嗖的一声,羽箭飞出,正中‘天’字之下。他膂力强劲,这一箭直插入城墙,众人又是一阵欢呼。”

承天门,即今的天安门,为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明天顺元年(1457年)遭雷击起火被焚毁,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由此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明末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其主体建筑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底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义。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李自成毰笠缥衣,乘乌驳马,从承天门进入明朝皇宫,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小说《碧血剑》第十九回演义的便是这段历史。

明清时天安门是朝廷举行“颁诏”大典的地方。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

“正阳门”有“国门”之称

《飞狐外传》第十三章写到:“其时正当乾隆中叶,四海升平。京都积储殷富,天下精华,尽汇于斯。胡斐和程灵素自正阳门入城,在南城一家客店之中要了两间客房,午间用过面点,相偕到街道各处闲逛,但见熙熙攘攘,瞧不尽的满眼繁华。”《碧血剑》第十九回中写到:“有人大呼而过:‘正阳门,齐化门,东直门都打开啦!’走了一阵,败兵渐少。众百姓在门上贴了‘永昌元年大顺王万万岁’的黄纸,门口摆了香案,有的还在门口放了酒浆劳军。”

正阳门俗称前门,元朝营建大都城时,南城垣正中为丽正门。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自南京迁至北京,将元大都南城垣南移,丽正门也迁至现正阳门的位置,但仍然沿用了旧称。原先的城门都没有城楼,直到明正统元年(1436年)才开始为京城的城门修建城楼,丽正门也由此改称为“正阳门”。到了正统四年(1439年),又添建了箭楼和瓮城,所以说到“前门”时,应当包括正阳门和箭楼。

正阳门是内城正南门,为“京师九门”之首,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先农坛祭祀及南巡时,其龙辇要出入此门,所以有“国门”之称。其门洞只有在举行国家活动和皇帝出行时才开启。“前门”是因正阳门位于皇城之前,城楼亦俗称“前门楼”。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正阳门被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是现在北京城内唯一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城门。

“天桥”即“天子所走之桥”

《鹿鼎记》第二十一回中写到:“安顿已毕,韦小宝独自出来……再踱去天桥,心想八臂猿猴徐天川就算也给逼着入了神龙教,不在天桥,会中其余兄弟高彦超、樊老本(樊纲)等或许可以撞上。哪知在天桥来回踱了几转,竟见不到一个。”

天桥既是一座古桥的名称,也是城南地区一个区域的泛称。作为古桥,位于京城中轴线上的珠市口以南、永定门以北,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年间重建,为单孔高拱石桥,是明清帝王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祭神农和后稷时必经之地。因皇帝又称“天子”,故天子所走之桥称之为“天桥”。桥长约8米,宽约5米,石桥有三梁四栏,汉白玉雕成,桥孔券洞上中心部位各雕有螭头以镇水。桥面用石板铺就,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中间的石桥只有皇帝可以走,其他人走木桥。中间的石桥平时用木栏封挡着,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时,将天桥改建成低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又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便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也就不复存在,故有“天桥不见桥”之说。2012年在原址偏南处复建天桥,为中轴线上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元明两代及清前叶,天桥附近为一片水乡、沼泽,从清同治年间开始逐渐成为众多行当艺人撂地卖艺谋生的场所。《鹿鼎记》中韦小宝到天桥寻找高彦超、樊老本当为康熙年间,此处还未繁华起来之时。

“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

《鹿鼎记》第二十二回中写到:“韦小宝动身启程,天色已晚,但圣旨要他即日离京,说什么也非得出城不可。出永定门行了二十里,便即扎营住宿。”

永定门又称正阳外门,另有永安门、永昌门之名,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取名“永定”,寓意“永远安定”。主要建筑包括城台、箭楼、瓮城等,它既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门,也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南起点。

永定门是明清帝王巡幸南苑时必经之地,乾隆帝曾赋《永定门外》诗,赞誉城外的景致:“一夜云容聚散争,晓来春宇丽新晴。轻烟宿润相融冶,颇喜青郊物向荣。土壤风息不扬尘,微雨从看捷有神。恰值鸣梢向南苑,试蒐兼为一行春。”

永定门也是南北往来官员、商贾、游者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鹿鼎记》中韦小宝接到康熙帝的圣旨后,便火速从永定门南下。

从1950年始,永定门瓮城城墙被陆续拆除。1957年,又将城楼和箭楼拆除。2004年,仿照乾隆年间式样复建永定门城楼,由此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成为中轴线南端的标志性建筑。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金庸 韦小宝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