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物讲述不一样的铁血历史

听文物讲述不一样的铁血历史
2024年06月21日 14:00 北京晚报

  ▌陶宇辰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甲午战争既是19世纪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起点,也是一场撼动了东亚千年政治格局、改变了中日两国历史走向的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国耻之一。

  决定整个甲午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大战役主要是3次海战,即战争开端的丰岛海战、争夺黄海制海权的黄海海战和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威海卫保卫战。尤其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主力舰之间的决战,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在世界近代海战史上是罕见的。从整个战局看,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基本上标志着整个甲午战争的结束,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海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海战。北洋海军的武器装备虽然与日本海军相比有一定差距,但绝没有悬殊到不可抗衡的地步。当年整体实力曾位居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究竟为何在战争爆发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全军覆没了呢?中国究竟败在哪里?著名海军史专家、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首席专家马骏杰教授的最新作品《铁血甲午——用文物还原甲午海战真相》,全面讲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洋海军沉舰遗址文物的出水过程、保存状况、隐含信息,以及所在舰艇的建造和服役过程,特别论述了出水文物所代表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对海战的影响程度,从而帮助读者认清甲午海战的历史真相,同时为我们揭示了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一败再败而全军覆没的真正原因。

  丰岛海战:被迫应战

  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丰岛海战是日本精心策划的一次对北洋海军不宣而战的海盗式袭击。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向北洋海军军舰打响了甲午海战第一炮,北洋海军“济远”“广乙”两舰被迫自卫还击。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济远”“广乙”将士临危不惧,拼死抵抗,给日舰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济远”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在“济远”上悬挂白旗和日本海军旗,加速逃离战场,以及“广乙”受重伤后也驶离战场,导致中国运兵船“高升”被击沉、运输舰“操江”被日军俘获,中国还损失两营精锐陆军。此后,日本海军掌握了朝鲜西海域的制海权,在朝鲜的清朝陆军陷入缺乏海上支援的孤立境地,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战局。

  丰岛海战中,敌主动,我被动,敌有预谋,我被迫自卫。日本早已决定发动战争,预先得知清朝运兵情报,并及时派出舰队搜索,以图予以全歼。北洋海军既无思想准备,也无作战准备,结果当发现日舰时,北洋海军军舰指挥人员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李鸿章明知道敌强我弱,但仅令“济远”等3舰护航,对于丁汝昌提出派大舰队接应的建议予以拒绝。如此一厢情愿地避战求和,只能导致丧失战机,被动挨打。方伯谦的临阵脱逃,则直接造成了丰岛海战失败的结局。

  丰岛海战前,李鸿章等明知道战争迫在眉睫,却寄希望于洋人“调停”“以夷制夷”。而实际上,西方列强各怀鬼胎,绝不会真心帮助清政府。这说明国家发展必须立足于自立自强,绝不能依赖他人,否则必将丧失自主权,导致后患无穷。

黄海海战战场

  黄海海战:丧失制海权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互相宣战,甲午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军为了一举消灭北洋海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挑起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在这次海战中,北洋海军将士与日舰拼死鏖战、视死如归,重创多艘日舰,给日本海军以沉重打击,但日舰一艘未沉。北洋海军却损失了5艘军舰,牺牲了600多名官兵,其中包括邓世昌、林永升等优秀的爱国海军将领,损失惨重。“济远”“广甲”两舰临阵逃跑,导致北洋海军战斗力遭到了重大削弱。在黄海海战的最后阶段,若不是“定远”“镇远”两舰死战不退,“靖远”“来远”修竣归队,以及“平远”等舰和鱼雷艇迅速在战区集结,北洋海军则很可能全军覆没。

  综观整个海战,军舰的防护强弱、舰炮的威力大小、舰船的航速快慢、舰龄的长短和指挥的优劣都直接影响了舰队战斗力。而决定战争胜负的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驾驭能力。在指挥方面,丁汝昌等并未做到知己知彼,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情报、侦察活动,导致对日本海军的活动情况一无所知。北洋海军在海战前开始布阵时,对于航速较慢的舰只缺乏考虑,导致指挥上的失误。对于海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作战预案,北洋海军也缺乏深谋远虑。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没有建立完善的指挥机构,丁汝昌甚至连代理人也未指定,结果造成指挥瘫痪和各自为战。

  在黄海海战的危急时刻,北洋海军几次请调南洋海军军舰北上助战,皆被拒绝,以至于李鸿章发出“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的哀叹。黄海海战后,日本海军舰船的修复速度比北洋海军快得多。日本不仅有大量的舰船维修工人,也配备了各种维修机器和配件,仅用数天时间便完成了全部舰船的维修工作,使得日本海军立刻又恢复了元气。而北洋海军的受损军舰则由于维修人员等极为短缺,虽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抢修,但各舰仍未完全修复,各种零件也没有配齐,只能勉强出海。这就使得北洋海军的实力与日本海军相比差距更大了,日本从此完全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北洋海军只能被动挨打。

  威海卫保卫战:全军覆没

  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驶往旅顺修理受损舰船,后返回威海卫海军基地,并在旅顺和威海卫之间巡逻。旅顺失陷后,北洋海军采取了严防渤海、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方针,拱手将黄海制海权让与日本。这种“保船”方针,虽然也提出应在岸炮火力范围内配合作战,但一再强调的是不许“出洋浪战”,不许再有“损失”,这就必然导致畏缩的消极防御,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北洋海军的失败命运。

  日军探明北洋海军军舰均停泊于威海卫港内,但由于威海卫军港正面防御较为巩固和周密,因此日军仍决定按照攻占旅大的办法,从远处登陆,袭取威海后路,夺占陆路炮台,将威海卫军港和北洋舰队置于腹背受敌的境地,然后全歼北洋海军。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龙须岛的落凤港登陆。由于清军防御力量单薄,战斗力虚弱,指挥失灵,北洋海军又没有及时支援,导致清军抗登陆作战失败。由于威海卫城和威海卫陆岸炮台全部失陷,清军丧失了战役主动权,港口也被日本海军严密封锁,北洋海军难以冲出,只能坐以待毙。北洋海军处于腹背受敌、被动挨打的不利态势中,陷入绝境,面临被全歼的局面。其实,“力战冲出”不失为当时北洋海军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可惜的是,李鸿章和丁汝昌均未执行。李鸿章坚持避战保船的方针,丁汝昌又因援军不到而悲观失望,决心最后“船没人尽”效忠清廷,这就必然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悲剧。

  此外,北洋海军中一些居心叵测的洋员和贪生怕死的将领,竟然煽动水兵围困丁汝昌于“镇远”舰,企图胁迫其投降。丁汝昌当即予以严正申斥、拒绝。当丁汝昌命令“同时沉船”,这些将领为了取悦日军,竟拒绝执行。丁汝昌等北洋爱国官兵不怕牺牲,坚持战斗,抗击了日本海陆军的全面进攻达8次之多,决心战斗到底,但清政府腐败透顶,政令不行,陆海军各成指挥体系,互不统率,见死不救,无法协同作战,贻误了战机。

  丁汝昌见事无转机,内外交困,遂服毒自尽。丁汝昌等爱国将领相继殉国后,一些主张投降的洋员和北洋海军将领便向日军投降,包括“镇远”“济远”“平远”在内的10艘北洋海军舰只,连同刘公岛上的全部设施、炮台等均落入日军之手。至此,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出水的“致远”舰加特林机关枪

  北洋海军为何惨败

  人类战争史说明,人的因素在战争中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先进的武器如果被腐败无能的人所掌控,必定无法发挥出先进武器应有的威力,可以说是毫无用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回首130年前,中国之所以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政府执行了消极保守的避战保船的战略决策和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没有战胜敌人的坚定意志,处处被动挨打。清政府的战略指导思想的错误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决定的,是与腐败官员的私利密切相关的。

  甲午战争也是对清朝持续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验,结果却宣告了这一运动的彻底破灭。北洋海军所暴露出的决策错误、军舰老化、火炮老旧、弹药缺乏、燃料质差等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清政府对海洋和海军缺乏正确认识导致的。总之,甲午战争中,武装到牙齿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打败腐朽保守的封建国家中国是历史的必然。甲午战争的失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加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然而,虽然北洋海军早已灰飞烟灭,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和血性永远不会消失。刘公岛上北洋海军的遗迹至今仍在,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那段极其悲壮、令中国人倍感屈辱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去瞻仰。北洋海军的爱国官兵曾与敌人决一死战,血洒祖国海疆,为保卫祖国和维护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牺牲,英名千古,中国人民将永远凭吊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