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全球化传播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全球化传播
2024年06月21日 03:07 媒体滚动

转自:学习时报

  中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至关重要的工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能够有力增进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为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促进国际互信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通过讲好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不仅有利于在国内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而且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和谐景象,为国际社会提供正面案例,即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和促进民族发展的同时,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不管多强大也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威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通过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自力更生来实现,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可以更好地树立我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典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谐共生理念的认识,消除误解与偏见,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满载着多彩的民族文化意蕴,凝结了中华民族在不懈奋斗中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璀璨光芒。通过叙述各民族的奋斗历程,搭设跨文化的沟通桥梁,旨在使中国故事传播至全球每一个角落,同时也让国际社会更深入地认知中国,在推进全球文明演进中展现中国的气度与责任担当。我们秉承自信与积极态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国界。同时以开放和包容心态,吸纳世界优秀文化精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

    (二)

  讲好历史长河中的民族融合和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自秦以来,无论是汉民屯边、边民内迁还是秦汉的列国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入华、隋唐五代的华夷一体、辽宋夏金的共奉中国、元的胡汉一家、明的中外汇通、清的中华一家都深刻地展示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既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制度安排,也是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制度基础。与此同时,边关互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商贸往来,以及莎车王父子护西域、奢香夫人巩固边防、瓦氏夫人抗倭、东北抗联等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敌入侵等历史事件,也都展现了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共同奋斗。讲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苦难的奋斗史,有助于深刻诠释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明,向世界准确展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过程。

  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民族地区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其贫困面貌,中央召开会议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举措推进改革,围绕目标任务深入推进相关行动,发挥平台作用使民族地区迎来机遇。全国脱贫最难在民族地区,收益最大是少数民族。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告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民族地区全部脱贫摘帽,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民族团结进步的经济基础更加巩固。如地处乌蒙山脉和横断山脉夹角的大凉山彝族,10年间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8倍。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彝族群众”,彝族群众也种起了“思念树”来感恩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政策。云南怒江4000多名独龙族群众“一步跨千年”的戍边团结发展。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苗乡人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这些实践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和共同繁荣的决心,为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和范例,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理解与认同。

  讲好各民族文化繁荣与相互影响的精彩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增进共同性、尊重差异性中传承发展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民族都对中华文化有贡献,从古代典籍到现代文学、从宏伟建筑工程到历史文化遗迹,无不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与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关心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的保护传承。国家先后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民族语文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以及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品牌活动的文化感召力深入人心。中华文化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格局下都得到大繁荣大发展。如火把节既是彝族但同样也是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的重要节日,近年来彝族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把彝族火把节发展成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各民族共同欢庆,蜚声海内外的东方“狂欢节”了。每年火把节期间,云南楚雄吸引全国各民族甚至世界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民族文化,火把节俨然已经成为展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与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向世界讲好这些实践故事,有助于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与活力,体现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

  构建系统化的叙事框架。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沿历史发展主轴铺陈,巧妙融合各民族独特文化、历史渊源及携手奋进的关键瞬间,编织成一张既体现多元性又彰显统一性的文化网络。内容编排上,注重层次分明、逻辑连贯,确保全球受众能轻松追踪故事脉络,领悟其中深意。同时,针对国际传播特性,提炼具象化标签,如“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理念、“共同发展”的繁荣愿景、“和谐共生”的社会状态等。这些简明而富有深意的表述,便于跨文化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在全球叙事中树立起正面、立体的中华民族形象。

  强化预评估与反馈循环机制。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还需注重精细策划与实施。在内容筹备阶段,进行深度的多维度风险评估,吸纳文化顾问深入剖析潜在的文化误解,咨询国际关系专家确保信息的外交敏感性恰当处理,同时融合市场研究,识别不同区域、国别、文化背景及年龄段的目标受众偏好。发布前,通过小范围预测试收集初步反馈,及时调整以增强共鸣度。内容发布后,积极监测国际媒体、社交平台动态,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搜集受众反馈,包括正面评价与批评建议,构建快速响应体系,根据市场反馈灵活调整传播策略、优化叙事角度与媒介选择,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能够跨越文化和国界,以更加贴近受众心声、尊重多样性的面貌呈现,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

  培育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需通过教育与实践,培养出具备深厚民族文化洞察力和宽广全球视野的传播人才。他们要善于利用媒体工具和平台,用国际化语言和创新技巧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包括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构建的故事体系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并引发共鸣。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及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来锤炼能力。还要强化国际合作,与海外相关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项目,举办研讨会等活动以拓宽人才视野、提升传播能力,从而为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供保障,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全球化传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总书记 统一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