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提质 以质焕新 沈阳激发医疗健康产业新动能

以新提质 以质焕新 沈阳激发医疗健康产业新动能
2024年06月20日 14:15 央视

转自:经济参考报

以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为代表的医疗健康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迅速,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沈阳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1.6亿元,同比增长5.4%

记者近日在沈阳市走访多家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企业发现,作为产业变革中发展最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正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向“新”起跑,驱动生产流程、诊疗场景、医药研发变革,实现全链条“进化式创新”。

工艺工程师在北方药谷德生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抗体原液车间工作(资料照片)工艺工程师在北方药谷德生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抗体原液车间工作(资料照片)

智能工厂以“新”提“质”

走进沈阳德生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抗体原液生产车间,6个1.5万升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已建成并启动试运行。北方药谷德生(沈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苏冬梅介绍,德生生物全程参与了这些万升级生物反应器的国产化设计、制造及生物反应器工艺自控平台搭建全过程。

“利用这些超大规模的生物反应器,一次性可以生产出7.2万升的药物原液。”苏冬梅说,这是国产化替代进程的重要里程碑。这套设备及工艺流程的应用不仅体现了企业对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承诺,也预示着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在提升产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新突破。

记者走访观察发现,当前,智能制造正与医药工业深度融合,越来越多智能制造工厂不断被打造出来,推进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的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德生生物医药产业园活用信息整合和控制系统,以整厂服务器虚拟化的设计思路,建成了远程化、无人化、高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目前,德生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获评辽宁省级智能工厂、省级数字化车间。

车间内,工程师正在数字化操作台上认真观察细胞培养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变化情况。苏冬梅介绍,基于数字化的生产模式,技术人员可随时跟踪生产情况,不断改进和优化产品工艺,实现精益生产。

信息透明化是智能制造工厂的另一个特色。在德生生物医药产业园,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库,每个环节的数据都会被准确记录在云端,为未来的生产监控、产品追溯、设备和工艺优化提供有力保障。“这不仅增强了客户对企业服务能力的信任度,也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苏冬梅说。

走进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的东北制药原料药厂区203分厂,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203分厂厂长丁莲告诉记者,企业近年升级了生产线,工人在电脑显示屏上可直接查看各种参数,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可实时控制分析。“智能化改造后,公司整体产量提高了10%以上。”

以“新”提“质”、以“质”催“新”,数字化智能工厂的涌现助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

诊疗场景以“质”焕“新”

我国人口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健康长寿的期待,需要医学装备赋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中国医学装备产业规模“井喷”背后,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突围”。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疾病类型,“更快、更精准”是医生抢救脑卒中患者的黄金标准。当先进的图像处理手段遇上智能算法,可实现自动计算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比值和体积,辅助临床医生快速进行救治决策,将患者救治时间从四五个小时扩大到24个小时,为患者带来更多救治希望。

这一由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脑缺血图像辅助评估软件——NeuBrainCARE(NBC),已正式获批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填补了我国在缺血性脑卒中智能诊疗软件领域的空白,为临床提供自动、量化、准确的诊断信息,并成功应用于国内200多家医院,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这凝“新”聚力的一步,东软医疗走了近10年。

“创新是一个长线投入的过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但不得不做,不能回避。当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出现正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产医疗装备面临巨大挑战,也迎来创新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东软医疗首席执行官武少杰说。

“东软医疗一直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深度布局,创新已深深刻在企业DNA里。”武少杰介绍,东软医疗已实现全线产品高端化,并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软件经验,实现了设备端到应用端的全栈智能。

医疗装备既是高端制造设备,也是护佑生命的载体。在新阶段和新形势下,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势必要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新路径,为促进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四川省宜宾市,蕨溪镇卫兴医院接入了东软医疗开发的NeuMiva智能影像云平台。“平台不仅提供24小时远程诊断服务,还能远程诊断、智能辅助诊断,大大缓解了我的工作压力。”放射科主任韦俊说。

医药研发向“新”而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创新药”一词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年蓬勃发展。根据智库Citeline发布的《2023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我国药物研发管线数量为5033条,占全球研发管线数量的23.6%,创新药企的研发强度已接近国际水平。

“研发是药企的未来,我理解,培育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不断提升国内医药行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总监杨强坦言,企业一直努力抢抓行业技术升级的“窗口期”,在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质量攻关等方面已取得突破。

今年5月25日,兴齐眼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在沈阳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记者留意到,整个项目占地超过30亩,包括地上7层、地下2层。未来,这里将打造一座集眼科基础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和创新药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园区,推动眼科药物创新研发。

从仿制药到仿创结合,再到创新药主导的升级与转型,兴齐眼药始终将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紧密结合,加强科研攻关力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五年研发投入占比平均超过10%,2022年研发投入达1.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15.22%。

据杨强介绍,深耕眼科领域数十载,兴齐眼药已建立了“系列全、品种多”的眼科药物产品体系,产品覆盖十余个眼科药物细分类别,并实现多个首创,填补了国内眼药市场的空白。

但也需看到,长线投入风险仍困扰着创新药的发展。

“现在国内医药行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还是较弱,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药企在创新药领域面临研发投入大、回报失衡的困境。一方面,企业要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我们也期盼完善政策措施,助力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杨强说。

记者调研发现,为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沈阳市正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为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基础。沈阳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沈阳将继续加大创新扶持力度,推进头部医药企业及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并为企业创新孵化提供平台支撑,靶向发力医疗健康产业向“新”起跑,激活振兴发展新动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沈阳市 产业园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