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语官腔共为韵 赣鄱戏苑探多姿

乡语官腔共为韵 赣鄱戏苑探多姿
2024年06月16日 02:52 媒体滚动

转自:光明日报

  戏曲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也称地方戏曲。音乐声腔和语言音韵是戏曲中最能体现其地域特色的表演载体,与戏曲剧种源起地和主要流布地的方言密切相关。我国幅员广阔,地域文化复杂多样,戏曲剧种现存348个。江西地处吴头楚尾,省域内戏曲发展源远流长,流布剧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而且,众多剧种与江西各地方言分别关联。

戏曲剧种的背景方言

  在我国戏曲史上,江西戏曲占有重要位置。这里不仅是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故里,也是弋阳腔、宜黄腔等古老戏曲声腔和采茶戏的故乡,赣鄱大地上生动展示了中国戏曲从发生到成熟直至鼎盛的历史进程。目前,经国家认定并作统计的江西省域内现存流布剧种有26个,有17个“传统戏剧”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37个“传统戏剧”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西是语言资源大省。《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划分的“汉语十大方言”在江西省域内有7种。不考虑以“方言岛”形式存在的闽语、湘语以及畲话,大区域分布的有赣语、客家话和吴语、徽语、官话5种方言。作为省域主要通行方言的赣语和客家话,因内部差异还作多个片和小片的划分。

  戏曲剧种在特定方言区域源起并流布。关于戏曲与方言的关联,人们通常只注意到戏曲舞台语言中的方言发音。其实,从戏曲的源起看,方言对剧种声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方言的字词声调和句子语调对戏曲的旋律、音调起着制约作用。汉语方言纷繁复杂,戏曲剧种繁多、声腔丰富。江西正是在丰富的方言资源基础上,滋生出了众多戏曲剧种。

  戏曲剧种源起地和主要流布地的方言可称该剧种的“背景方言”。由于江西方言的种类繁多且分布复杂,各剧种的背景方言也呈现多样化的情况。赣语和客家话通行于江西大部分省域,省域内多数剧种的背景方言都属于这两种。例如,南昌采茶戏的背景方言是赣语南昌片的南昌话,袁河锣鼓戏的背景方言是赣语宜春片通行于宜春市区袁州区的宜春话,永新三角班的背景方言是赣语吉安片的永新话,安远采茶戏的背景方言是赣南客家话东片的安远话。还有部分剧种的背景方言属于吴语、徽语和官话。如赣剧信河戏的背景方言是通行于赣东北信江中上游区域的吴语玉山话、上饶话,婺源徽剧的背景方言是毗邻安徽省旧属徽州府的婺源县的徽语婺源话,瑞昌采茶戏的背景方言是赣北瑞昌市的属于江淮官话的瑞昌话。

  与剧种源起和流布情况有关,剧种背景方言的区域范围有大有小。例如,弋阳腔的背景方言是鄱阳湖区以东的赣语鄱阳片中鄱阳、万年、弋阳、乐平等县市的方言;安远采茶戏的背景方言说是安远话,其实只指安远县境南部九龙山地区的方言;瑞昌市包括城区在内的北部划归江淮官话区,南部南义等部分乡镇划归赣语区,作为瑞昌采茶戏背景方言的是瑞昌市北部地区的官话瑞昌话。

  江西省域内多种大方言交接,剧种背景方言还有跨大方言区的情况。例如,赣剧信河戏的背景方言除吴语之外,还有赣语铅山话和弋阳话;赣西北修水县的宁河戏由于在剧种源起过程中受到相邻湖北省的汉剧影响,其背景方言在赣语宜春片的修水话以外,还应算上汉剧的背景方言武汉话(属于西南官话)。

戏曲剧种的音韵特征

  戏曲剧种音韵是剧种舞台语言的语音。剧中人物依韵腔而发出的唱念说白的字词读音称为“韵白”,其最能体现剧种的音韵特征。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汉语共同语旧称“官话”“官腔”。官话也指作为共同语基础方言的、我国北方和西南广大地区的汉语方言。戏曲的舞台语言有官话性质和方言性质两类。位于非官话方言区域的江西,从舞台语言的性质来观察,其剧种音韵有两类:一是使用中州韵这样具有官话性质的舞台语言的属于官话系音韵,如弋阳腔、赣剧信河戏、赣剧饶河戏、宜黄戏、宁河戏、西河戏、都湖高腔、东河戏、旴河戏、婺源徽剧等;二是以方言为舞台语言基础的属于方言系音韵,剧种有遍及江西全省各地的采茶戏(俗称“三角班”)和袁河锣鼓戏、赣中花鼓戏、万载花灯戏等。

  江西的戏曲剧种通常还分为“地方大戏”和“民间小戏”两类。地方大戏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题材为主,多反映神佛魔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生活,其舞台语言的韵白多依“中州韵”,属于官话系音韵;而民间小戏的剧目题材多反映平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场面较小,人物角色也较少,其舞台语言的韵白更贴近背景方言,属于方言系音韵。

  两类剧种音韵只是从其基本性质上进行分类,具体各剧种音韵其实都同时包含方言和官话因素。戏曲形成并流布于一定的方言区域,一方面,为适应观众接受的需要,其舞台语言或以方言为基础,或以共同语为基础,但受方言影响很深。例如,弋阳腔是以官话为舞台语言的地方大戏,但剧种音韵中多有背景方言的语音色彩。明人顾起元称弋阳腔“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阅之……”(《客座赘语》)。另一方面,或因跨方言区域流播的需要,或因所表现内容的规定、塑造人物的要求以及对儒雅风格的审美追求,地方戏曲的舞台语言也总是呈现“官话化”倾向,而与官话(共同语)发生密切联系。表演时演员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语言往通常被视为标准语的官话上靠。如“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统剧目《上广东》,剧中人物阿祥的道白便表示出这样的心理:“出门的人要装出点子架子来呀,打几句子官腔。”

  乡语与官腔共融,构成了戏曲剧种的音韵系统。剧种音韵系统中的方言成分,以及官话成分中的方言性音读,成为戏曲剧种最为引人注目的地域风格的表现。江西方言的丰富复杂,使得江西戏曲各剧种的音韵特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貌。例如,弋阳腔音韵中古全浊声母字“桃道”都读送气的[th]声母,都湖高腔音韵中古去声字“旦叹淡”分别读成三类声调,都是官话系剧种音韵中的赣语成分。一些局部方言区域的语音成分,更成为剧种音韵的典型特征。例如,赣南各地采茶戏音韵中“温王”多读唇音[v]声母,西河戏官话系音韵和高安采茶戏方言系音韵中“夫非”读双唇音[ɸ]声母,西河戏官话系音韵和贵溪三角班方言系音韵中“雨余”读合口呼[ui]韵母,等等。

传承剧种舞台语言特色

  为了使唱念说白更好地宣诸口舌、合乎管弦,戏曲艺人向来重视并讲究舞台语言音韵。在各剧种发展过程中,剧种音韵基本上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属于经典的口传文化模式。就江西戏曲的现状看,由于剧种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许多剧种在音韵上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演员舞台音读字词发音混杂、歧异,与剧种音韵的韵白系统不相适切。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语言日趋统一,戏曲剧种音韵也日渐向普通话语音靠拢,这导致不少剧种舞台语言特色渐失。

  当下,戏剧艺术面临保护发掘、弘扬传承的难题。对于江西戏曲各剧种而言,厘定字音标准并据此对舞台字词音读作订正统一,对剧种音韵系统作完善调整以更好地呈现地域特色,是从语言学角度对戏曲开展调查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为了切实保持、深入发掘剧种音韵的地域特色,我们在对江西戏曲各剧种的音韵现状作全省域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了20个剧种对其作音韵状貌的深入考察和详细描写,拟定剧种音韵的字音标准,归纳韵部并依此编制韵谱,希望让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充分展示赣鄱戏苑舞台语言的多彩丰姿。

  (作者:胡松柏,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蒋国江,系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江西省 采茶戏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