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川汇合处的“华丽冒险”

七十二川汇合处的“华丽冒险”
2024年06月13日 08:45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寿县正阳关肘阁、抬阁、穿心阁俗称“三阁”,被誉为“沿淮民间艺术三绝”。2008年“抬阁”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今年又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学军,正阳关享有“双国”之誉。

  正阳关的民间文化艺术,说到底是一种码头文化。

 码头上的“明星”

  《皖西航运史》记载,1949年以前,正阳港有八座码头(其中一座为客运码头)。港区从清河口到沫河口,陆地面积120000平方米,水域面积105000平方米,码头岸线600米,泊位众多,最大停靠吨位500吨。时为自然护坡,无动力装卸设备,全靠人工,正阳港繁盛时有搬运工千余人。1980年代后淠河无水,航运中断,港口弃用。

  黄学军是码头工人出身,搬运站职工的孩子是优先登台的。因此,6岁开始登上父亲肩膀,小小年纪随肘阁抬阁表演队混迹于码头、街市、庙会。他机灵、聪明又乖巧,表演精彩到位,尤其是进入剧情,人越多越不怯场,所到之处,追随者众,一时成为古镇娱乐界的小明星。

  他经常一个人来到南堤上,看河道里停泊的一条挨着一条的货船,看父亲和工友们沿长长的跳板上上下下,肩扛沉重的货物,如履平地,健步如飞。这是船的世界,穿梭其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一脚的落点和步幅都要做到恰到好处,犹如穿行于今天街道闹市上的车流之中。

  1988年黄学军子承父业,没有想到,他竟成为了末代搬运工。抬阁肘阁被誉为“肩膀上的舞台”。搬运工的肩膀是祖传下来的,是在码头上磨炼出来的,这副肩膀和脚下掌控的平衡也是有“记忆”的。不知不觉中,黄学军的身上已经含蕴了日后传承肘阁抬阁的基因。

  庙会里的“故事”

  据说在金代,每遇天旱,人们求神祈雨,为表虔诚,将一对少男少女扮成侍神童子,连同神像一起抬着游行,称为“抬阁”。到了明嘉靖年间,将侍神童子改为各种神话人物,表演形式改肩“抬”为肩“顶”。清咸丰年间后,逐渐形成现在这种独特而完整的“肘阁”艺术。正阳关肘阁抬阁是明清时期由中原地区的山西、河南经皖北地区的阜阳,沿颍河流域传入正阳关的。

  祈雨一说,与正阳关众水交汇且又易涝多灾的实际不符,黄学军向镇上的文史专家请教,最终倾向于一种分析,即肘阁抬阁起于本地烧香许愿和酬神娱神的民间宗教活动。

  正阳关是淮河岸边经济重镇、商品集散中心,有七十二座半庙宇,庙多庙会就多,玩灯的花样百出。如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的大寺(塌房寺)春节庙会,二月十九玄帝庙、三官庙抱泥娃娃庙会等,如果妇女不孕,求子如愿,必定欢天喜地。来年庙会,隆重还愿。比如有的将家里的重器大桌子抬出来,把披红戴绿的孩子抱到上面,由人抬着,一路鞭炮齐鸣,吹吹打打,前去还愿;也有将孩子顶在肩上,大桌子上放满供品,在笙箫笛管、唢呐胡琴的伴奏下,浩浩荡荡进庙还愿。

  这种酬神娱神的民间活动,久而久之,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演绎,结果出来了:抬着大桌子去庙里还愿演变成“抬阁”,顶着孩子去庙里还愿演变成“肘阁”。

  以后流变,在抬阁肘阁的基础上又衍生出穿心阁。直到今天,在“三阁”的表演中,仍能看到古时正阳关庙会文化的元素,操持灯会是码头的八大“箩行”,“箩行”者,“罗汉”也,不光是有谐音的巧合,更寓意力大无比,能胜任肩膀上的重担。既然叫“罗汉”,演出的装束用的就是僧衣。于是,头戴沙弥帽,脚穿僧鞋,身着和尚偏衫成为定式。

  现在,演员头上的沙弥帽改成了红头巾,但身上穿的还是土黄色的和尚偏衫。黄学军家藏其父的和尚偏衫外罩着的披衫,是为物证。

  “肩肘”上的冒险

  “抬阁”是依其体量的大小和人物的多少来定名的,大者6至8人,中者4人,小者2人。

  “小抬阁”由两个青壮小伙身背高约2至3米的铁件,用一根特制的竹竿抬着一个小演员表演。小演员扮成戏剧舞台上的“七品芝麻官”“媒婆”等丑角。竹竿看似从小演员正心窝穿过,十分巧妙和惊险,表演的节目还有“刘二姐赶会”“哑女告状”“盗仙草”等。小演员随乐队伴奏旋律,荡着空中的“步子”,动作滑稽,让人忍俊不禁。

  “大抬阁”一般由6-8个青壮年抬着表演,6人抬,1人在前指挥,1人在后护卫。表演中“提脚轻似风,落脚稳如钟”。表演者身着罗汉彩衣,在乐队的伴奏下缓缓而行,抬阁上小演员按不同人物造型,化妆着装,或坐或站,在顶起的阁楼上、凉亭上、花轿内或莲花台上,按人物形象,表演相应动作。

  “肘阁”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每架肘阁由一个青壮年把“铁领衣”捆绑在腰背上,再以“芯杆”顶托小演员表演。“铁领衣”沉重以稳定重心。上有“芯口”,俗称“母芯子”,“芯杆”两头均为“公芯子”,一头连接顶托的人,一头连接小演员,这种“芯子”装置安全可靠;用以顶托的“芯杆”长约2米;上面小演员表演的架子叫“坐芯子”“抱芯子”和“转芯子”。地面上顶“芯子”的人踩着鼓点,和着乐曲,走着秧歌和花鼓灯舞步,边扭边走,不时变换着队形。小演员边摇边摆,做各种动作,配合十分和谐。在惊险中又显活泼、诙谐之趣。

  每架肘阁依表演内容定“芯杆”上人数,依人数定蓬数。一人为“一蓬子”,二人为“二蓬子”……多的可达“四蓬子”。节目有“黛玉葬花”“天仙配”“三英战吕布”等。

  正阳关的“气魄”

  两目平视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不惊。

  前进一步九寸二,后退一步八寸八。

  黄学军给我们背诵肘阁抬阁表演口诀。他说恩师叶永贵当年顶的就是为数不多的三人蓬,这是肘阁抬阁的重头戏。黄学军现在有了七八个徒弟,均以三人蓬为目标。肘阁抬阁第一要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平衡为王道,安全是生命。

  正阳关肘阁抬阁与山西省夏县水头镇的“背肘”、河南省陕县大营村的“平垛”、广东台山市浮石和吴川梅录镇的“飘色”相比,其显著特色,是至今仍为靠肩膀的“体力活”,不借助推车等动力。

  黄学军说,有一年在省会合肥演出,著名节目主持人周群为节目的高、难、险、美叫绝不已,脱口而出:这是“空中芭蕾”啊。

  “高”是指肘阁的上、下表演者,由中间的“芯杆”支撑,“芯杆”高达3米多,抬阁高达4米多,人群聚集,高出人潮,观众仰首,视觉极好。

  “难”是指肘阁一人要顶几个人,比如“三蓬子”最重达200公斤,顶者的难度在于稳定重心,长时间表演,考验体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险”,比如小抬阁表演的“七品芝麻官”,抬杆看似从心窝穿过,肘阁上的小演员不时地在空中翻筋斗,做倒立,表演杂技动作;传统的“抬阁”还和“高跷”结合,踩着“高跷”玩“抬阁”,新奇惊险,更胜一筹。

  “美”是指抬阁肘阁从服装、道具、灯光到音乐、表演等,匠心独具,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尤其在道具上花功夫,找诀窍、创特色。如“抬阁”中观音头上佛光闪耀,在夜晚十分迷人。还有一种叫“火流星”,一根长竹竿一头拴一个类似蝈蝈笼子的装置,里面点上炭火,夜晚表演,小演员随着故事情节悠将起来,火星飞溅,煞是好看。

  正阳关肘阁抬阁的奇妙,不光在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表演于一体,它表演的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和戏剧人物故事等,反映了沿淮风情,是研究淮河文化的标本。

  弥空水气自魂魂,雨过长淮已到门。

  七十二川流合处,一条清颍不曾浑。

  这是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诗人黄仲则应寿州知州张佩芳之聘到正阳书院作山长时作的《雨后写望》诗,无疑道出了正阳关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胸襟。七十二水既是地理概念,更是历史文化标志。肘阁抬阁,众川之一,交汇于此,即使到了河流的尽头,也追寻不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