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向“高”发力

向“新”而行 向“高”发力
2024年06月13日 06:01 媒体滚动

转自:农民日报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的生产基地,岸桥整齐排列,即将被运往世界各地的港口。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裴逊琦 摄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的生产基地,岸桥整齐排列,即将被运往世界各地的港口。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裴逊琦 摄

  上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创新中心。在新时期,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上海该如何依托产业底蕴开拓发展新空间,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塑造新优势,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走进上海工厂企业、科研院所,看到上海正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

  看过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钢铁,在不少人看来是典型的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的落后产业。而在上海宝钢股份宝山基地的“黑灯工厂”内,整个工厂仅需几个人在中控室内操作监控。“黑灯工厂”,顾名思义就是平时在不开灯的情况下仍可以高效运转的智慧工厂。在这里,无人行车自动抓卷、放卷、码卷、倒卷,每个钢卷都能精准到达预定位置。

  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上海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坐拥宝钢、上汽等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面对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些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重要使命,上海以产业创新驱动为核心关键,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筑发展新动能。”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葛东波说。

  120.8万辆,这是上汽集团去年全年在海外销售汽车数量。走进上汽集团临港基地的智能工厂,记者见到汽车制造的核心主部件和零件在智能化的产线上高速运转,通过智能设备与数字化平台协同,一个小时可生产43辆汽车,生产效率非常高。

  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命脉,而全固态电池则是各大车企渴望攻克的难关。上汽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管熠中介绍,目前上汽已经推出两代固态电池产品,其中第二代固态电池的电解液减少至5%左右,2026年有望实现量产的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引领行业走向真正的全固态时代。

  建设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离不开装备支撑,上海正在加快推动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的生产基地,岸边整齐排布着颜色各异的岸桥。“这些岸桥都是各个国家向我们定制的设备,那边绿色是新加坡的,蓝色是斯里兰卡的。全球70%以上的自动化码头都有振华重工参与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介绍。

  而在传统产品之外,振华重工打造了“造岛神器”的“天鲲号”、全球单臂架起重量最大的1.2万吨起重船“振华30”轮、3EPlus岸桥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参与建设了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港珠澳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一批重大工程。

  在创新因素带动下,上海市工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上海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94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工业投资屡创新高,工业投资增长5.5%(制造业投资增长6.7%),新兴动能不断增强。

  向未来,加快培育先导产业

  直径超过10米,重量93吨,可360°旋转为患者提供全周身治疗。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记者看到了国产首套质子治疗系统,相比临床常用的光子放疗,质子治疗杀灭肿瘤更为精准,更能够保护正常组织。据了解,该设备是瑞金医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开发,历时十年,是国内高端医疗设备产业的重要突破。

  成果涌现的背后,是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优化完善创新生态的努力。202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4%左右。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被上海市列为三大先导产业,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这已是“模速空间”创业者们的共识。“模速空间”是上海徐汇区打造的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空间,这里聚集了大模型底层技术、应用研发、场景设计、算力支持、产品营销等同一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依托“模速空间”,企业可以快速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实现资源共享。“在这栋楼里,到隔壁办公室走一走、问一问,或者参加活动时,就能了解到行业最新动态。”入驻“模速空间”的创业者张家庆说。

  “模速空间”是上海各类科创承载区和园区加快发展的缩影。上海正加快张江科学城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步伐,建设“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制定实施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

  另一方面,资金一直是科技企业在初创期面临的痛点,科技企业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发展各阶段的风险特征也不尽相同,传统的信贷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其需求。

  “上海市紧贴企业特点和需求,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在科技信贷方面,实现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体系。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资产轻、融资难的特点,开发政府风险共担类信贷产品,引导市场增信类信贷产品等给予企业综合授信。”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陶昌盛介绍。截至2023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为2.99万户,较年初增长49.99%;贷款余额10486.31亿元,较年初增长52.14%。上海8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近90%获得过各类科技信贷产品支持。

  促转化,新技术赋能现代农业

  两年出货超过4000台、关键技术的全部自主可控,作为工业机器人的行业翘楚,上海新时达公司正在不断挖掘新的机器人使用场景。“农业领域将会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目前我们正在试验将机器人用于牲畜屠宰,可以大大提升作业效率。”公司市场部经理张镇奎介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人和张镇奎有同样观点,农业已成为高新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各类创新主体不断探索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路径。

  2020年,我国和尼泊尔联合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此次珠峰测量高度首次使用国产测绘仪器,采用的装备就来自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测导航”)。在该公司的战略布局里,不仅要测量世界第一高峰,还要下到田间地头为农业锚定方向。

  华测导航副总裁侯勇涛介绍,目前该公司在自动驾驶、机械控制领域解决了厘米级GNSS/INS组合导航技术、通用型液压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是我国高精度时空信息产业的企业领军者。“我们将导航技术投入运用到大型农场当中,致力于为农户提供精准农业服务,目前我国20多个省份都有华测应用和服务的身影,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侯勇涛告诉记者。

  轻触屏幕,一个地块上的各类用地信息就被清晰标注出来,耕地、园地、林地面积一目了然,通过与往年图像的对比还可看出用地变化的趋势。这款“地界”系统是上海商汤科技公司众多产品之一,这家企业以AI赋能农业、交通、医疗、教育、智驾等多领域,是国内AI领域的领跑者之一。

  “农业领域是AI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例如在耕地保护、自然资源信息收集方面都能发挥巨大作用。”商汤科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界”系统依托超3.5亿参数的遥感大模型,包含30多种智能遥感分析算法,基于先进的算法精度与泛化能力,能够应对地物分类、作物识别、目标识别、变化检测等多种任务,适配不同的卫星传感器,适应不同的季节、地域及地貌,足以满足各行业用户高频的遥感数据生产及信息获取需求。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先导产业方兴未艾,全社会“向新力”持续增强。2023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占全市GDP的24.8%,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集聚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在园区、在高校,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