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的社稷坛

  刘永加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中的金中都地图 供图/视觉中国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中的金中都地图 供图/视觉中国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侧,这里曾是辽、金城郊的兴国寺;建设元大都时纳入城内,改名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紫禁城东西两侧建设了太庙和社稷坛,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后一直作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的祭坛。现为中山公园。

  其实,北京地区较早的社稷坛,当属金代所建的社稷坛,但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留存下来,所以鲜为人知。

  最初,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落后起兵反辽,建立金国,建元“收国”,完颜阿骨打被尊为金太祖。到了金天德三年(1151年),金国第四任帝王海陵王下诏迁都燕京,就是此前的辽南京。为了迁都,他“广燕城,建宫室”;天德四年(1152年)十月,“使奉迁太庙神主”,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海陵王为迁都而诏告天下,改燕京为中都。

  金中都作为金国帝京,设立郊坛必不可少。据史料记载,当时所设的郊坛有:南郊坛即天坛,在中都南门丰宜门外,也就是丰台名字的来处。围垣三重,四面各有三门,中有圆坛,坛、垣皆以赤土覆盖,是金帝祭天的地方;北郊方丘即地坛,在中都北门通玄门外,围垣三重,四面也是各三门。朝日坛即日坛,曰大明,在中都东北门施仁门东南,其制如地坛;夕月坛即月坛,曰夜明,在中都西北门彰义门的西南。金帝冬至日祭于南郊坛,夏至日祭于北郊方丘,春分日祭于朝日坛,秋分日祭于夕月坛。

  贞元元年(1153年)十二月,海陵王“定社稷制度”,并在中都皇城建设了社稷坛,这是非常重要的祭坛,其建设规模和规制都十分讲究。

  我国古代有“社稷祭祀”制度,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被称作“社”,祭祀谷物神的地方被称为“稷”。社稷是“太社”与“太稷”的合称。据《白虎通·社稷篇》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在明代徐一夔等修撰的《明集礼》中,记载了前代社稷坛的规制:“天子之社稷广五丈,土五色。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覆以黄土,象王者覆被四方。后世并用五色土……唐社稷坛广五丈,稷坛如社之制,四面宫垣华饰,各依方色。面各一屋,三门,每门二十四戟,四隅皆连饰浮思,在南无屋。”唐后各个朝代,基本沿袭了唐代社稷坛的规制。

  在迁都燕京之前,金代的第三任皇帝金熙宗曾于皇统三年(1143年)在上京“初立太庙、社稷”,使“宗社朝会之礼亦次第举行”。

  据《金史·礼志》记载,礼官奏议:“自古辨祀,以南北郊、太社、太稷、太庙为序。若太庙神主造毕,即合题尊谥,择日奉安,恐在郊社之前于礼未伦。候筑郊兆毕,择日奏告昊天上帝、皇地祇,次奉安社稷神主及奏告,其次恭造太庙神主,题号奉安入室,以此为序。”金熙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建设了上京社稷坛。这个社稷坛,后来被海陵王所毁,意为断了金朝大臣再有返回上京的念头。

  而金中都的社稷坛,在海陵王时期建成后,又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进行了改建增修,使之功能更为完善。

  在社稷坛的建设祭祀使用上,金代延续了唐代社稷制度。据《金史》记载:“社为制,其外四周为垣,南向开一神门,门三间。内又四周为垣,东西南北各开一神门,门三间,各列二十四戟。四隅连饰罘罳,无屋,于中稍南为坛位,令三方广阔,一级四陛。以五色土各饰其方,中央覆以黄土,其广五丈,高五尺。其主用白石,下广二尺,剡其上,形如钟,埋其半,坛南,栽栗以表之。近西为稷坛,如社坛之制而无石主。四壝门各五间,两塾三门,门列十二戟。壝有角楼,楼之面皆随方色饰之。”

  社稷坛上铺以五色土,土色随其方位,符合古代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说:东方属木,为青色;西方属金,为白色;南方属火,为赤色;北方属水,为黑色;中央属土,为黄色。按“五行”的五色方位来铺筑社稷坛坛面,以此借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金国社稷祭礼分为常规之祀和非常规之祀。金明昌五年(1194年)金章宗君臣议礼时,礼官曾奏“我国家自祖庙禘袷五享外,惟社稷、岳镇海渎定为常祀”,说明常祀是定制。从明昌五年二月“始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社稷”,即开始了常规之祀中的仲春祈谷、仲秋报谢。春祭旨在春播之前祈求社稷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祭旨在收获硕果之后报答社稷神的福佑,即“春求秋报”。皇帝受尊号、更御名、受命宝、誓师出征、旱灾、雨足等大事出现时,都要奏告或祭祀社稷、山川之神,这就是非常祀。

  每到祭日,“未明五刻,郊社令升设太社太稷神座,各于坛上近南,北向。设后土氏神座于太社神座之左,后稷氏神座于太稷神座之左,俱东向。席皆以莞,加裀褥如币之色。神位版各于座首”,执事官各行其是。

  除了上述祭祀活动外,每逢大旱不雨也要祭社稷祈雨。关于金代社稷坛祈雨的记载很多,据《金史》记载:“泰和四年(1204年)四月癸丑,祈雨于社稷。”《金史》还记载了大定四年(1164年)五月的一次祈雨程序:“先命礼部尚书王竞祈雨北岳;又卜日于都门北郊,望祀岳镇海渎;后七日不雨,祈太社、太稷;又七日祈宗庙;仍从岳镇海渎如初祈;后十日不雨,乃徙市,禁屠杀,断伞扇,造土龙以祈。雨足则报祀,送龙水中。”

  金朝末年,北方的蒙古人崛起。金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开蒙古兵锋,迁都汴京。至此,“庙社诸祀并委中都,自抹捻尽忠弃城南奔,时谒之礼尽废”。就是说,从此金中都社稷坛的祭祀活动就废除了。

  金贞祐四年(1216年),金宣宗迁都汴京两年多了,没再举行过祭祀活动,礼官就进奏说:“庙社国之大事,今主上驻跸陪京,列圣神主已迁于此,宜重修太庙社稷,以奉岁时之祭。”金宣宗这才命礼部尚书张行信负责修奉社稷。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汴京皇宫布局“遵御路而北横街也。东曰太庙,西曰郊社”。在《大金国志·汴京制度》中记载:“出太庙向西行,向南一门,即社稷坛,周围皆墙。外四门,遇祭则开,迎四方之气。”显然,汴京社稷坛的规制也是按照古制皇宫“左祖右社”格局设置的。

  到了末世皇帝金哀宗即位,国将倾覆,他没有心情去社稷坛祭祀,而且决心“与社稷共存亡”,他这里的“社稷”等同于“国家”的概念。金哀宗曾对近侍说:“自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执,或献俘宗庙,或跽辱阶庭,或饿死空闺,或移置边地,朕皆不为也。汝等观之,朕意决矣。”这位末代帝王能有“死社稷之心”也算是难能可贵的。金王朝最终被元所灭,临时都城汴京也失陷了,金代的社稷坛以及相关的祭祀活动也随之终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