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不断演绎的《伊索寓言》

被不断演绎的《伊索寓言》
2024年06月13日 02:53 媒体滚动

转自:光明日报

    委拉斯凯兹绘画作品《伊索》 资料图片    委拉斯凯兹绘画作品《伊索》 资料图片
    1485年意大利文版《伊索寓言》 资料图片    1485年意大利文版《伊索寓言》 资料图片
    被认为是伊索的雕像 资料图片    被认为是伊索的雕像 资料图片

  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文字由简到繁,表达从叙事到抒情,是作者与现实共鸣的产物,是经验、理性与智慧的结晶。《伊索寓言》发端于古希腊,对欧洲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相同的题材被演绎成许多不同的作品。

1、下层平民和奴隶思想感情的直接体现

  伊索生活在约2600年前的古希腊,有关他的确切文献资料非常少。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伊索曾是萨摩斯的一名奴隶。阿里斯托芬在《马蜂》中写道:“德尔斐人控告伊索——偷了神的酒杯。”伊索奉吕底亚国王之命,为德尔斐人发钱,其间他与德尔斐人发生争吵,德尔斐人便诬告他,并将他处死。德尔斐位于希腊半岛,吕底亚位于小亚细亚,两地分处爱琴海的西部和东部。

  伊索生活的萨摩斯岛位于爱琴海东部,隔米卡勒海峡与小亚细亚相望,最近距离1.6公里。作为海上航线交会点,萨摩斯与亚洲、欧洲、非洲均有贸易往来,造船业发达,海军强大。《伊索寓言》中“造船厂”“海角”“乘船出海”等词语频频出现,这和萨摩斯的地理位置、社会生活有必然联系。

  伊索生活的“古风时代”,古希腊正值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共有城邦200多个。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希腊分为许多独立的小国家,每个国家都包括一个城市及其附近的农业区。”所以,古希腊城邦具有国家性质。彼时,手工业已与农业分离,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依靠自身技术形成独立行业。根据《伊索寓言》的描述,造船厂有工匠,漂布人把布匹漂白,锉刀是铁匠的常用工具,雕像者制作雕像并开店销售,陶工制作陶器需把坯子晒干,鞣皮匠加工、处理动物皮毛时会散发出臭气……各个城市一片忙碌,庸医、小偷、浪子也混迹其中。在农村,农夫拉犁,用鹤嘴锄挖地,他们种植大麦、小麦、葡萄等作物。大麦做成的大麦饼是官员公餐时的常规饭食,而小麦面包片则仅在节日食用。另外,天文学家、运动员、弹唱人、哭丧女也都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古希腊的社会生活通过《伊索寓言》在我们面前生动呈现。

  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鸽子扔给就要落水而亡的蚂蚁一根树枝,蚂蚁得救了。当鸽子就要被捕鸟人捕捉时,蚂蚁在捕鸟人脚上咬了一口,捕鸟人由于疼痛扔了捕鸟工具,鸽子因而得救。“以恩报恩”“善有善报”得到了有形的诠释。一句“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给人的印象不够直观,伊索借用小蟹和母蟹的对话阐明道理:螃蟹妈妈要求孩子直着走,自己却只会横着走。把“说”与“做”之间的关系具体化、生活化,家长式的作风及后果得以呈现。

  伊索的地位反映在《伊索寓言》中,成为下层平民和奴隶思想感情的直接体现。通过驴和马在战争中的不同经历,伊索告诫读者:不应羡慕权贵,要安于贫贱。而通过鹅和鹤的不同命运,伊索希望人们明白:在城市毁灭时,富人被财产拖累,留在城里,会沦为奴隶;穷人因为一无所有,可以轻松离开。这些寓言在当时具有一定安抚人心的意义。

2、没有老虎的“动物大聚会”

  《伊索寓言》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是后人在伊索创作的基础上把古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寓言集合而成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由罗念生等人翻译的《伊索寓言》,共收录寓言330篇,《龟兔赛跑》《农夫和蛇》《乌鸦与狐狸》等著名的寓言故事均出自其中。书中狐狸出现在42篇寓言里,是全书故事最多的动物。他是鹰面前的弱智,也是被关起来的狮子面前的强者;他嫉妒受欢迎的猴子,也嘲讽胆小的猎狗;他算计狼和山羊,也善于从驴的灾难和自身的失败中学习;他还会把摘不到的葡萄说成酸葡萄,以此自我安慰。在《伊索寓言》中,狐狸称得上机敏聪慧、狡黠多变。

  《伊索寓言》多以动物为中心,用拟人的手法进行创作,包括燕子鸽子蝙蝠,鲸鱼海豚河狸,骡子骆驼大象,鸡猫猪狗马牛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和家里养的,有近百种动物。平时人们讨厌的动物也被《伊索寓言》赋予了新的形象:蚊子向狮子挑战,“你并不比我强”;苍蝇为自己的贪图享乐而反思;屎壳郎见义勇为,敢于向鹰实施报复。

  《伊索寓言》可谓动物大聚会,然而其中却不见老虎的影踪。依据科学研究,距今200多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河南渑池兰沟的古中华虎,可能是虎的祖先。随着种群不断繁衍,虎向四面八方迁移,寻找新的栖息地和水源。其中一支到达了亚洲西部,被称为波斯虎或里海虎(1980年最后一只里海虎死亡)。从名称上可以看出虎已经到了亚、欧两洲的交界地带,但它最终并未到达欧洲,因此伊索没有见过老虎。

3、了解古希腊的一扇窗

  《伊索寓言》以创作者的生活时代为背景,是人们了解古希腊的一扇窗。《黑人》一篇中,“有人买了一个黑人”,几个字就把读者带到《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美国,奴隶拍卖市场戴着手铐、脚镣的黑人被奴隶贩子扳开嘴摸牙齿,扳开手掌查看,人像动物一样被合法买卖。不知道古希腊这个黑人是否也经历了妻离子散的厄运,但他肯定遭受了背井离乡的痛苦。

  《狐狸与鳄鱼》中,鳄鱼向狐狸吹嘘高贵的家世,说他的祖辈当过体育场场长,这是个了不起的职位。在古希腊,根据财产,公民被分为四等,无产者为第四等,贵族和富人被分为第一至第三等,他们是少数,但享有尊荣,可以分配官职。体育场场长是一个国家的公益职位,没有薪酬,需要担任者付出金钱、投入精力,凭借自身财力开办体育场并自行管理,代表国家举办诸如五项竞技赛等赛会。富有且热爱公益的人才能享有荣耀。难怪鳄鱼要编造祖先的荣光,可惜他只能以谎言满足一下虚荣心。

  通过《狐狸和面具》,读者了解到古希腊的悲剧演员演出时要戴面具。相传在西方,面具是演员忒斯庇斯首先使用的。面具以轻质木料或麻布等制作,可以绘成恐惧、愤怒、仇恨等表情,同时,还表明角色的年龄、性别等,以利于观众了解人物、理解剧情。但是,面具尤其是金属或木制面具,不利于表演者面部表情及内心活动的传达,限制了表演,从而影响艺术效果,面部化妆的优势便显示出来。

  从面具到面部化妆历经了漫长的过程。16世纪末英国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魔鬼一角戴着面具表演。18世纪德意志戏剧中的丑角戴假发,蓄胡须,画着粗重的眉毛……面具的应用从古希腊开始,持续了上千年,才被面部化妆部分取代,这一点从中国戏剧的发展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张衡在《西京赋》中描绘了汉时京城长安的文化活动:“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戴着假面具的白虎、青龙或弹奏或吹奏,鼓声笛声此起彼伏,读者身临其境,和众神相聚、与熊豹共舞。唐朝时,面部化妆已在宫廷出现,诗人王建的《宫词》使我们看到涂面化妆的运用:“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化妆用的白色脂、粉仿佛散发着幽香,唐代面部化妆的唯美已历历在目。但由于古代交通、技术等原因,三四百年后,面部化妆对于元朝农民还是陌生的。杜仁杰的散曲《庄家不识构阑》为我们勾勒出元代的面部化妆。一位庄稼人讲述自己初次进城看戏的起因、经过。有关演员的脸部化妆,作品写道:“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庄稼人因为第一次看戏,错把演员头上的簪子当作一管笔,面部化妆被误解为白石灰上添些黑道儿。黑白用色配以花布长袍,反映出古人的审美情趣,即使在今天也相当时尚。

4、对欧洲寓言的影响

  《伊索寓言》作为古希腊文学的组成部分,在思想性、文学性上都具有首创的性质,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鸦和狐狸》一篇中,狐狸想得到大鸦抢到的肉,便“夸大鸦高大、漂亮,说他最适于做鸟类的王,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毫无疑问了。大鸦想表明他能发出声音,便放开肉,大叫起来。狐狸跑上去,抢到那块肉……”寓言简洁、质朴,阐述了深刻的道理。《大鸦和狐狸》在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版本,这些版本是对《伊索寓言》的发展与创新。

  拉封丹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人,以寓言闻名。古典主义文学在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拉封丹的《乌鸦和狐狸》中,乌鸦嘴里衔着一块奶酪,狐狸见了,甜言蜜语:“早上好,乌鸦先生。说实话,你长得太英俊了。如果你那亮丽的外表能够配上美妙的歌声,那你就是百鸟之王。”拉封丹在效法《伊索寓言》的同时,把原作品中的肉换成奶酪,还用歌声营造出艺术氛围,突出法国特色。

  莱辛是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的剧作家、戏剧评论家。莱辛的散文体寓言第二卷《乌鸦和狐狸》中,伊索和拉封丹笔下泛泛的一棵树被莱辛具体为檞树。檞树常出现在俄罗斯诗歌中——19岁的普希金写道:“在迷人的檞树林的浓荫下,我是缪斯的孤独的恋人,我亲眼看到檞树林的令人难忘的年青的欢欣。”檞树在中国则出现在史书中,如《左传》《汉书》,指的是一种松树。

  莱辛笔下巧舌如簧的狐狸照样骗到了肉,然而,因为发怒的园丁企图毒死邻居的猫,所以肉已被涂上毒药,自以为聪明的狐狸这次得到了肉却送了命,乌鸦则体验了一回因祸得福的喜悦与兴奋。莱辛的寓言把《伊索寓言》的二人故事发展为复杂的五人故事,情节也一波三折。

  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国作家、寓言家克雷洛夫,继承了欧洲的启蒙思想,又具有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克雷洛夫的寓言诗《乌鸦与狐狸》,较之莱辛的散文体寓言,已发展为双行押尾韵的自由体诗歌,具有语言的音韵美。背景采用地域特色明显的耐寒冷杉——枞树,狐狸的谄媚轻声曼语,因为《伊索寓言》中的准鸟王已变为能歌会唱、娇羞可人的美丽姑娘:

  乌鸦姑娘,你长得可真漂亮!

  瞧你那眼睛,瞧你那脖项!

  童话里的描写才能把你配,

  小鼻儿,羽毛儿,哪样不美!

  嗓音也一定使人心醉。

  唱吧!不要害臊,不要推诿!

  唱吧,唱吧!我的朋友!

  难为你长得这样俊秀,

  如果唱歌也是能手,

  你可不就是鸟中皇后?

  语言形式在发展,但阐述的道理并未改变,克雷洛夫再一次满怀感喟地警示读者:“逢迎诚可耻,谗言更可畏。这话我们说过多少回!怎奈人们心灵的窗扉,敌不过别人工谗善媚。”经过两千多年,《伊索寓言》被俄语重新诠释,其影响范围愈加扩大。

5、经典与现实结合

  受《伊索寓言》影响的不仅是欧洲的寓言创作,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

  列那狐的故事流传于十二、十三世纪的法国民间,玛特·艾·季罗夫人据此编写的《列那狐的故事》语言活泼,讲述了列那狐戏剧性的生活经历。主人公列那狐与贤淑体贴的老婆艾莫丽带着三个懂事的孩子住在漠北堆。小儿子狐赛尔名字的中文译法既包含狐狸本身,又代表父母希望子女超越自己的美好愿望,特别能体现汉语的意境。另外,大公鸡叫天晓,绵羊叫裴羚,野兔叫作窟挖儿……整个故事的翻译既传递了法国文化的情趣,又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所以,罗新璋先生和他“译得最有趣、最愉快”的译文都应该被中国读者铭记。

  《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狐欺骗、偷盗、坑害朋友,但他爱家、治家,是一只可爱又可恨的狐狸。在《爱听吹捧的乌鸦》一章中,当看到乌鸦吉失灵抓到一块干酪,列那狐就开始了他长辈般亲切的吹捧:“令先尊霍哈勋爵,唱歌堪称一绝,像他那样嘹亮的嗓子,我再没听到过。你也一样吧,我要是没记错,你从小就擅长唱歌。你的嗓子还那么好听吗?能不能唱两句给我听听?不才我,算得是音乐迷。能聆听你的妙音,其乐何如!”干酪掉下来,但列那狐还奢望把乌鸦肉当作美味,因此谎称自己爪子疼,讨厌干酪的臭味,希望乌鸦把干酪拿走。幸亏列那狐耐心不够,幸亏乌鸦反应灵敏,否则不但干酪被骗走,乌鸦的命也难保。相对于《伊索寓言》,作为大灰狼的外甥、山獾的老叔、山雀长子的教父,同时为人夫、为人父的列那狐,也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而变得更加贪婪、更加诡计多端,故事的可读性、趣味性亦随之增加。

  《卢卡诺伯爵》是14世纪西班牙散文家堂胡安·曼努埃尔的作品。作为皇室成员,曼努埃尔12岁率军戍边,后协助国王收复国土。他晚年专注写作,1335年,曼努埃尔53岁时完成《卢卡诺伯爵》一书。《卢卡诺伯爵》又名《卢卡诺伯爵和帕特罗尼奥的事例之书》,全书共51个事例,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探讨问题,寻求真相。《一只狐狸和一只嘴里衔着一块奶酪的乌鸦的故事》中,卢卡诺伯爵因为要与朋友合作生意,这位朋友就对伯爵大加赞扬。谋士帕特罗尼奥为伯爵讲述了乌鸦与狐狸的故事,伯爵因此没有上当受骗。在帕特罗尼奥的故事中,狐狸先假托他人对乌鸦的贬低之词,再予以批驳:“虽然您的羽毛是黑褐色的,但它黑得如此闪光耀眼,黑得深而发蓝,蓝得就像世上最美丽的珍禽孔雀的羽毛一样……上帝赐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能见到您……如果能听到您一展美妙的歌喉,我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狐狸了。”西班牙狐狸以退为进,使自己的奉承听来与众不同。也正因为如此,狐狸的阿谀才更露骨,使读者看清了当面恭维者的真面目,从而达到讽刺劝诫的目的,难怪《卢卡诺伯爵》会成为西班牙小说创作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的作品。

  上述两部欧洲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以《伊索寓言》为蓝本,依据时代、国情,对《伊索寓言》予以发挥、拓展,是经典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伊索寓言》短小凝练,富有哲理。最短的《狮子与狐狸》仅30多字,狐狸嘲笑母狮每胎只生一子,母狮回答说:“然而是狮子。”高大的橡树对抗大风被连根拔起,柔软的芦苇随风摆动而得以幸存,顺时施宜、灵活机动被形象地阐释。《伊索寓言》历经千年,跨越国界,被不同语言演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作者:王立新,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伊索 伊索寓言 大鸦和狐狸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