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9座GDP万亿元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集聚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各地“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新”潮澎湃。
强强联合
每12分钟下线一台“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来自衢州、谐波减速机来自苏州……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联合上下游12家企业,能够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制造出“全长三角造”机器人。
新时达总裁梁锐告诉记者,2022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向苏浙皖工信厅发函,商请支持打造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以防范可能面临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当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整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国产品牌进入汽车主机厂产线“零的突破”。
类似的协同创新比比皆是。在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内部,近10个圆柱形“小冰箱”里精心排布着10多个比指甲盖略大、带着光纤“小辫子”的金属模块。“这些模块名为超导单光子探测器,是‘九章三号’中捕捉并识别单个光子的‘眼睛’。”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尤立星说,在上海诞生,到浙江封装,再到安徽应用,每个单光子探测器都会经历长三角协同创新之旅。
记者还注意到,集中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半数分布于长三角地区。比如,“上海光源”和“合肥光源”强强联合,共建第四代大科学装置“合肥先进光源”,探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数据显示,长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计28个。
打破壁垒
“8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历经1.0版源起松江、2.0版联通嘉杭、3.0版九城共建,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九地GDP占全国比重上升到1/15;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77%;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国1/7,累计增幅超过2倍;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2.59%;科创板上市企业数超全国1/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超1/8。
G60高速公路沿线10余个城市,都积极争取加入科创走廊“大家庭”。今年1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科技合作产业园和协同创新中心同步揭牌,助力实现“研发孵化在上海、转移转化在上饶”。目前,已有安徽合肥、浙江金华、浙江湖州等城市在松江区建立了18个科创“飞地”,构建研发总部在上海、生产制造在当地的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走向一体化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内,来自科创走廊九城市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办公。“共商共建成为现实,大大便利了进一步的协同合作。”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松江区副区长刘福升说。G60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贾占锋表示,相关部门先后推出28条金融支持政策,实体化运作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G60基地,做大综合金融服务联盟,成员单位拓展到550家,累计授信融资总额超2.9万亿元。
各扬所长
在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之际,各地打破区域间壁垒,各扬所长,既做好“自己的事”,更做好“共同的事”。
今年1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邮轮是长链条的万亿元级产业。在邮轮供应链中,包括钢板在内的部分船舶材料为国内采购。”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琦说,长三角地区发达的造船工业带动了船舶配套、设计、维修等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在邮轮国内采购的部分中,来自长三角的供应商占大多数。
不只邮轮产业,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我们把总部设在松江、制造基地设在金华,刚好都在G60科创走廊上,这不是巧合。”盘毂动力总裁助理潘存伟说。
随着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长三角产业结构加速迈向中高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已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科创板上市企业超270家、占全国48%。展望未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生态图景徐徐展开,生机盎然。 (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