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4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今年4月,我国汽车出口量为50.4万辆,同比增长34%。在此基础上,前4个月我国汽车出口达到了182.7万辆,同比增长33.4%。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燃油车性价比提升、新能源车出口激增,以及俄罗斯和欧洲市场的贡献。该协会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出口空间广阔,标志着我国汽车出口迎来机遇期,迈向发展新阶段。
“机遇期”和“新阶段”的判定,还有更扎实的数据支撑。中汽协此前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新车出口同比增长57.9%,达491万辆,继连续超越韩国、德国后,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2021年至2023年的短短3年间,我国汽车出口量从不足100万辆迅速增长至近500万辆。出口量的快速增长也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2023年迈过3000万辆产销大关。中汽协表示,2023年汽车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
当得起“第一汽车出口国”名号,当然不只凭量的增长,更看质的提升。判断质量高低最直观的依据之一,是价格。从海关总署的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整车出口均价为8.5万元/辆,到2022年增长至12.2万元/辆。而在2023年,汽车出口均价超过14万元/辆,特别是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汽车,均价达到21万元/辆。
随着我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发力,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也一路走高,从2021年的14.2万元/辆提升到2023年的17.2万元/辆。一些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售价比国内要高出不少。比如,比亚迪海豹在欧洲的售价为35万元至40万元,较国内版本不足20万元的起售价贵了近一倍。汽车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售价普遍偏高,除关税等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性能、产品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得到了海外市场认可。
出口目的地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汽车品质的提升。我国汽车早期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是中东、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现在的出口目标市场拓展到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德国一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的份额首次超过4%达到4.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欧洲汽车市场销售的中国品牌达到30多个。
汽车产品出口从边缘市场走向主流市场的同时,我国汽车企业还加快在海外建厂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步伐。比亚迪已在匈牙利建立欧洲首座新能源汽车工厂,投资数十亿欧元,将生产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广汽集团则加速在缅甸、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海外工厂建设。在前不久举办的北京车展上,从多家中国品牌车企推动“生态出海”“产业链出海”等举措看,中国车企已经开始着手优化出海战略,拓展出海渠道。
目前,全球汽车市场正面临重大转型期,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和车企而言,未来更充满机遇。不过,需要正视的是,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汽车“出海”之路将会更加艰辛。从外部看,汽车“出海”会面临地缘政治、关税、碳壁垒、技术法规差异、认证门槛、跨文化融合等诸多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也在收缩对我国汽车开放的空间;从内部看,也面临一些车企在“出海”过程中存在不合规行为、没有形成全产业链体系“出海”局面、时有价格战发生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汽车“出海”规模继续扩大,这些“内忧外患”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大。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车企也要认清这个道理,在“出海”方面既要看得远,做好战略性、前瞻性布局,又要走稳脚下的路,注重解决现实的、迫切的问题。要克服品牌认知与信任障碍,确保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关注汽车行业前沿技术去向,投资新材料研究以提升节能环保性能;遵守各国法规和标准,通过当地认证和测试,并考虑文化和消费者习惯进行市场定位;建立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与本土竞争对手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并关注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风险。可以相信,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汽车企业的“出海”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中国质量报》【车市说事】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