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安娥 红色精神激荡奋进力量

重读安娥 红色精神激荡奋进力量
2024年05月23日 06:28 媒体滚动

转自:石家庄日报

  本报记者 石雅彬

  开栏的话:在石家庄这片红色热土,曾经生活着、活跃着不少红色作家、艺术家,诞生出许多红色文学、文艺作品,经过时光的濯洗,这些作品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踪迹,回到故事的发生地,在品读经典中感受革命浪潮的激荡,感受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安娥,20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剧作家,一位杰出的中共特工和战地记者。这位石家庄土生土长的红色女杰,曾入选“历史丰碑、红色记忆——石家庄百年百人”。近日,记者来到安娥的故乡——石家庄市长安区谈阁社区(原获鹿县范谈村),从这里开始,重温她的经典作品,回溯她传奇的一生。

  人物简介:

  安娥,本名张式沅,中国近现代著名剧作家、词作者、诗人、记者、翻译家,中共地下情报人员。

  1905年安娥生于今石家庄市长安区谈阁社区(原获鹿县范谈村)。其父亲张良弼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教育家。

  1925年,安娥与家庭决裂,踏上了革命征程,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安娥被党组织派往大连从事宣传和女工运动,年底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回国后,年仅24岁的安娥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接受中共地下党派遣,当上了国民党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中央特派员”杨登瀛(同时也为中共工作)的秘书,利用这个有利位置,将重要情报直接呈交给中共特科陈赓。同一时期,她加入左联等进步文化团体,从事歌词写作,接触田汉、聂耳等文化界的进步人士。

  抗战期间,安娥与田汉结为夫妻,共同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1976年8月18日安娥病逝,享年71岁。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安娥入选“历史丰碑、红色记忆——石家庄百年百人”。

  记者探访:

  在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的英烈墓区,田汉、安娥的塑像静静伫立,塑像中的安娥身穿旗袍,昂首远望,目光中透着坚毅。这里时常有人来凭吊纪念,敬献鲜花。

  安娥的家乡范谈村如今早已改造成石家庄市中心区域的一座现代化社区——谈阁社区。2020年,社区内修建了一条安娥胡同,胡同两壁用淡黄色涂料粉刷一新,上面介绍着安娥的生平及作品,还绘制了安娥肖像。社区居委会主任王颖说安娥小时候就住在胡同的北侧。这条胡同是谈阁社区的一处红色教育示范基地,每年,都会有一批一批中小学生来此参观,在红色专家的指导下,孩子们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信念,展望家乡美好未来。

  安娥生活的年代,这里村舍棋布、农田铺展;如今,这里街巷繁华、楼宇林立、园林秀美、民生安乐。如果安娥在世,定会提笔颂唱如今的幸福生活。

  品读经典:

  《卖报歌》:一经诞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卖报歌》是安娥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工作时,与聂耳合作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聂耳作曲,安娥作词。这首歌曲调明快、流畅,歌词朗朗上口,一经诞生就迅速传唱至大江南北,并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它真实反映了旧社会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教育新时代的孩子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933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聂耳遇到一个边吆喝边卖报的小姑娘。小姑娘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声音清脆、响亮。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知道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聂耳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心里是说不出的难受。他把这事转述给安娥,打算跟她合作一首歌曲,歌曲的主角就是这卖报的孩子。

  安娥把聂耳难以言说的心情写成《卖报歌》的歌词,把这些句子念给那个小姑娘听。小姑娘听后像个大人似的提出修改意见,说可不可以把报纸的价格也写在里面,这样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于是,就有了那句“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打回老家去》:抗日救亡歌曲经典之作

  1933年,安娥进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工作。4年时间,她创作了《女性的呐喊》《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路是我们开》《我们不怕流血》《抗敌歌》《战士哀歌》等进步歌曲和救亡歌曲的歌词。

  《打回老家去》写于1936年,歌词简洁明朗、铿锵有力,唱出了当时不屈的中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唱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誓死收复失地的钢铁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抗日决心。

  在很短的时间里,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响起“打回老家去”的吼声,这首歌迅速成为与《义勇军进行曲》《抗日军歌》《中华民族不会亡》等齐名的抗日救亡歌曲代表作。

  《渔光曲》:表现旧社会的悲惨生活

  1934年安娥为电影《渔光曲》创作同名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既渗透着古典诗词的传统风貌,又糅合了现代生活语言的质朴清新,鲜明地描绘了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表现了她对反动政府的失望。

  这首歌来源于安娥的生活感受。1926年,她到大连从事地下工作,住在靠海的黑石礁。她时常到海边,见到渔民的悲惨遭遇,心中充满了同情。几年后,这些情景激发了安娥的灵感,一起迸发在《渔光曲》中。

  因为《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影展时获荣誉奖,安娥的声誉也随之而驰名海内外。聂耳在《一年来之中国音乐》中说:“《渔光曲》一出,其轰动的影响甚至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够卖座的一个潮流。”在这一时期,人们总会将安娥的名字和《渔光曲》连在一起。

  《五月榴花照眼明》:讴歌人民军队战斗激情

  上海沦陷后,安娥辗转来到武汉,投入到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筹备工作中。1938年3月,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同年10月,武汉失守,战时儿童保育院的2万多名孩子撤退到了四川。安娥一方面积极参加抢救难童的工作,一方面在当时报刊上撰文向社会各界报道保育院的工作情况及孩子们的生活。

  1939年初冬,应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韦永成的邀请,安娥以《广西日报》战地记者的名义赴战区采访。次年1月,安娥在第五战区郭北防区枣阳前线采访时遇到了美国战地记者史沫特莱,正好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张执一同志来送俘虏,两位战地记者便借此机会深入到鄂豫边区采访。

  这段弥足珍贵的战地采访经历,后来被安娥写成日记体访问记《五月榴花照眼明》。在访问记中,安娥以细腻详尽的笔触和满腔的革命热情赞美新四军鄂中部队和游击区如五月榴花一样耀眼,这部作品也被曾担任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的任质斌同志称为“不可多得的报道新四军的力作”。

  《燕赵儿女》和《石家庄》:对家乡无限眷恋

  为抗日救亡斗争呼号是安娥作品的一大主题,如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路是我们开》《抗敌歌》以及诗剧《高粱红了》、诗集《燕赵儿女》。铿锵有力、雄浑激昂的文字不仅歌颂了广大军民前仆后继、英勇抗敌的英雄主义,也吐露了自己激愤的情绪和豪壮的情怀。

  1935年当安娥在报上读到:平津的被迫撤兵,冀东伪组织的成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汉奸走狗们丧心病狂、认贼作父的可耻行为,以及成群成伙青年们被屠杀拷捕……她不禁痛哭起来。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她当即和着眼泪写出一首诗《燕赵儿女》,她说:“那时我真想立刻跑回北方,和燕赵慷慨悲歌的儿女们,一起揭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的战旗。”

  安娥一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表达着对家乡故土的热恋。诗集《燕赵儿女》就是她因家乡人民遭受日寇欺凌而发出的慷慨悲歌:“我爱我破碎的家乡,我不爱你锦绣的天堂;燕赵的儿女们,生长在摩天的山上。”

  1948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田汉、安娥夫妻从上海辗转来到石家庄西柏坡,在平山县李家庄生活了一段时间,还曾回到范谈村走访过去的乡邻。

  安娥还创作过一部长篇小说《石家庄》。小说动笔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现存约有十几万字。小说中,安娥用饱蘸浓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20世纪初期石家庄社会的风俗画,同时也是范谈村张氏家族一部文学化的实录。安娥对这部寄托着自己思乡之情的书稿十分珍视,无论如何颠沛流离、出生入死,总是把它带在身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高粱红了 聂耳 胡同 石家庄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