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古镇上中下之一二三

白沙古镇上中下之一二三
2024年05月23日 00:11 重庆晨报

□许大立

人间五月,花香果甜,草木鸟兽都不甘寂寞,人类的文学活动自然频仍。应合江、江津和大渡口三地作家协会之邀,去了三个历史上颇有文化底蕴的白沙古镇(场),俗称上白沙、中白沙和下白沙。时间仓促,行程紧凑,收获也多。这三地其实我都熟悉,乃一衣带水之紧邻,为何还要前往探访,皆因对古城古镇有独钟之情也!

比如合江。我弱冠之年曾随宣传队去演出大型歌舞剧《井冈山的道路》,此后还曾坐机动船溯江而上拜谒了长征名城赤水。印象中赤水河虽瘦弱但礁石狰狞水流湍急,时不时船工们还得跳入河中拉纤苦苦上行。

我弟中专毕业分配去合江印刷厂工作,有一次我去上海给江津县购买紧缺物资,顺带给爱打篮球的他买了一双时髦球鞋。哪知坐着省轮刚上合江县城码头,就被几个蟊贼割了挎包抢走所有。好在当地民警还算给力,很快替我找回了几万元发票,解了我心中愁急,否则跳进长江也洗不清。再后来我有一对早恋同学双双落户到当时还很不著名的福宝古镇,一个冬日我爬上几百米的高坡去探视他们温暖的巢。他俩家徒四壁没啥招待我的,竟然去冰冷的冬水田里用笆篓给我捕了几条营养不良的鱼。五十年后始终难忘,皆因那几条福宝大山上的鲫鱼如骨鲠在喉!这就是我对合江的最初记忆,它们成了我心路上一道道抹不掉的印痕。

但是我的确不知道合江县也有个白沙镇,还是个历史底蕴丰厚的千年古镇。座谈会上我开口就自我批评孤陋寡闻。江津白沙俗称小香港,川江流域声名赫赫,你合江咫尺之遥也来凑热闹,是不是太不自量力了?等到去了古镇,方知这合江白沙才不是徒有虚名,人家自古以来江畔真有一片马尔代夫式的细白沙滩,堪比世上众多海滨浴场。小镇也由此得名。前些年建筑业兴旺无良业者疯狂采砂,活生生把白沙滩弄成了浑水凼。尽管白沙滩消亡了,但古镇仍有抹杀不了的凛凛英气尊者风范。

不信去看。合江白沙古镇规模不大,一条主街,一条背街,却设计得紧凑而缜密,所有的精神的物质的需要都被周详地安置在这块平缓的坡地上。王爷庙、城门洞、老戏院、老染坊等古建筑群,虽然历经风霜雪雨,多已斑驳陆离,甚至只剩下断壁残垣,但是它的规模还在,规制还在,没有被超时代的建筑狂热侵占破坏,没有被假古镇的风气污染带偏。这就好啊!所谓后发制人。他们虽然残破不堪,却风骨峭峻,他们在等待,等待机遇,等待贵人。我看见,这个机遇已经到来,古镇已经进入极速版的复建时期,大量被遮挡的工地意味着古镇青春勃发的未来?

我还看见那条逼仄的老街,那可真是一条老街呀,三四米宽的街面上全是沧桑岁月的印记,石板磨穿了多少代人的鞋底,又储藏了多少代人的记忆?两边的木头房子还真是木头做的,没有任何水泥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讲,合江白沙老街发展滞后了,但是这种滞后兴许是一种优势,可以从容不迫地从千篇一律的假古镇假老街的潮流里跳出来,找回自己几百年上千年前的模样,无论秦汉,无论隋唐,抑或宋元,抑或明清……然后,傲立于千百古镇之林,那才是自己的风姿啊!然而,最让我感念的是那位名曰龚行的中年人,他坚守着这个当下还有些冷寂有些无趣的小镇,守着一个文艺小店,带着一些学生,为我们以及偶尔闯进来的游客讲着过去,讲着未来,目光明亮而清澈。但是,谁都不知道他是一位胃癌病人。医生说他术后生存期一般也就三五年,但他早已超越了死神的判决。是他对古镇的热爱和专注驱走了癌细胞?还是医学的神明高于生命?龚行的谐音是“工行”,他笑言说他其实没有几个钱,他的动力是对古镇真挚的爱。

行色匆匆。我们在汤足饭饱之后赶往第二站——江津白沙。我对江津白沙,可谓了如指掌。这个白沙,既是我青年时代往来于重庆和李市公社之间的中继站,又是我生活里的加油站,我和它有五十年的卿卿我我恩恩怨怨。那个每去必看的黑石山聚奎中学,来过不下十次,不管它有多少神一般的传说,当年我却没有看上它。没有其他原因,只感觉太闭塞,那是农耕时代的日常。所以,当一众作家迈着景仰的脚步走过一处处名胜遗址时,我悄悄地坐在山崖边的雨亭里,静静地回忆我的一生,回忆每一次朝觐此地的环境与心境。

黑石山已经变得喧闹了,原本只能停在山底的汽车居然轰隆隆开上了山顶。吴芳吉、冯玉祥等大腕云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莘莘学子也不是当年的农耕子弟,时代大进步了,不是长袍布衣,不是苞谷红薯,已是锦衣玉食宝马香车,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去到镇上的中国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让我疲惫的身心为之一振。我知道这座陈列馆的来龙去脉。湖南省常德市媒体大咖周碧华先生是我的网友亦笔友,他曾在常德师范任教多年,鉴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师生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师博物馆的倡议,并洋洋洒洒数千言写成了具体的构建方案和实施路径。此言一出当地相关部门并无反应,却被远在江津的有心人看见了,这个有心人的代表就是时任江津区委副书记的秦敏。历经几年策划筹备,中国第一个中师教育历史陈列馆终于在江津“白师大”的故地上诞生了。

原以为中师陈列馆必定设立在声名远播的江津师范旧址驴溪半岛上。走入院门一看,不对,我来过,这里是原国民党陆军医院所在。江津作协主席庞国翔介绍说,江津师范旧址早已卖给某公司,成了别人家的地盘,陈列馆设在白沙师范旧址已不可能。深感遗憾,但又无可奈何。好在这陆军医院小楼做工也很讲究,楼上楼下,明亮宽敞,作为陈列馆博物馆倒也物尽其用。馆藏以图片为主,罗列中国数不尽之中师英才,有目不暇接之感。

可以说,这是此行江津白沙予我最美好的馈赠。

顶着倾盆大雨,作家们赶往此行第三个目的地——大渡口区白沙沱。

昔日的白沙沱镇早已被跳磴镇归并,如今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社区,显得寂寥冷落,雨天更是人迹罕至。我们的到来多多少少给小街带来了些人气。白沙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末,在此修建了中国第一座长江铁路运输桥,它也是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的长江第二桥。四川所有去往南方和东部的列车,必经此桥去贵州再转往四面八方。正因为它是铁路大动脉的咽喉要道,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那时候,有解放军部队彻夜站岗守卫。

我们来得太晚。迷雾细雨中,白沙沱大桥已成断桥,南边的桥墩和桥梁已无踪迹,有工程船在江心忙碌着一刻不停。大渡口作协副主席田健勇解释说:“拆桥是因为上世纪建桥技术差,桥墩之间跨度太小,影响船舶航行,偶有撞桥事故发生。”雨越下越大,我们不死心,绕到背街铁路上,打算上桥看看。走到跟前,发现有禁行标志,铁丝网拦着。晚报副刊部主任陈广庆说:“四年前我和家人友人来过,在桥上来回走动,拍了好多照片,真是一条钢铁巨龙呀,为啥拆呢,留下作纪念不好吗!”

我忽发奇想,干脆在微信群里呼吁一下:留下几个桥墩,搞个中国长江铁路第一桥纪念馆,就像丹东鸭绿江断桥,不也好吗?既保留了长江第一铁路桥的历史,又开发了文旅新景,兴许又是一个网红经典呢!

我整理图片文字发出去几分钟,反响热烈!

正自我感觉良好,有几分飘飘然,忽然手机“滴滴”几声,一行字跳了出来:“许老师,遗址公园方案都做了的。”是我的江津中学学生、大渡口文旅委原主任江存彬发来的。我的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哈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把此讯转告身边的作家,莫不称赞地方领导太有见地,一时叫好声四起。

这应该是此次川江“三沙行”收到的最好消息。虽然彼时我们已经淋成了落汤鸡,心里还是美美的。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江津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