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从乡镇飞向世界”的40年

点赞!“从乡镇飞向世界”的40年
2024年05月22日 17:14 扬子晚报

最近“callback”的概念在新闻圈流行,大意是指,在一段时间后重新采访被报道过的某人、某事或某地。今天要跟大家“callback”的是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报眼位置刊登的一篇文章——《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效》文章点赞了苏南小乡镇——堰桥,自此“一包三改”*的做法开始受到全国各地关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一包三改”是1982年在原无锡县堰桥乡提出来的。“一包”指乡镇企业经济责任承包制,“三改”指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

1984年《人民日报》文章。

如果乡镇企业的概念你不熟悉,“苏南模式”一定会让你觉得更亲切。1983年,费孝通教授在《小城镇·再探索》 一书中写到“苏州、无锡、常州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我称之为苏南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市场调节是主要手段。它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实证模型之一。

40年走过,堰桥已从当年浑身泥土味的乡镇脱胎换骨,乘着时代东风进入现代化升级路。这背后,江苏电网也同当地经济发展一起,摸着石头过河,持续跨越升级,推动电力供应和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堰桥乡点燃“一包三改”之火,全乡经济迅速发展。1983年,堰桥乡镇工业总产值4417万元,比1978年增长2.06倍;实现利润913万元,比1978年增长143.55%。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迅猛增长。

“那个时候的电网已满足不了迅速增长的供电需求了,各地用电情况十分紧张,500千伏斗山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建的。”1987年就成为斗山变“站岗人”的汪建民深有感悟。

1988年,斗山变投运典礼。1988年,斗山变投运典礼。

1986年,500千伏斗山变开工建设,1988年11月3日正式投运,是500千伏徐-沪输变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电南送的重要枢纽。1989 年,斗山变年输送电量约26.28亿千瓦时,有力助推了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解决“电网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节奏”的问题,徐州任庄、扬州江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也相继建成,江苏电网主网架自此由220千伏升级为500千伏

上世纪90年代铁塔架设。上世纪90年代铁塔架设。

电足了,乡镇企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农民收入增加了——1992年,无锡农民人均集体分配1904元,比1970年增加25.3倍。这些收入70%左右来自乡镇企业。

到1998年,无锡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比1978年增27.5倍。农民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实现了从饥寒走向温饱,从温饱奔向小康的历史跨越

钱包鼓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和物质需求也大步提高,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快速普及,居民对生活用电量的需求显著提升

“由于‘重生产、轻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人民群众晚上的用电得不到保证,晚高峰停电的情况经常发生,群众意见很大。”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堰桥供电所员工高晓庆不免感怀。

1989年,高晓庆进入供电系统,据他回忆,1995年以来,当地供电公司在堰桥陆续实施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当年,在35千伏堰桥变某次送电工作现场,白天电力人头顶烈日到变电站熟悉设备,检查送电前6759条操作票检查项,晚上忍着蚊虫叮咬填写冲击送电操作票,共计1258条。

“虽然任务繁重,但当听到变压器‘嗡’得一声响起来的时候,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回忆起当年参加农网改造,高晓庆不禁感叹。

上世纪90年代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作业现场。上世纪90年代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作业现场。

通过农网改造升级,进入2000年,无锡地区网架不断提升和完善,农村电网低电压、重过载等问题得到了解决,晚高峰停电的情况也明显减少,日常生活用电变稳了。

“那时候晚上看电视,明显觉得供电稳了,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就算开着空调也不用担心会跳闸了。”高晓庆说。

2006年,中央一号文要求,“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 数年间,当地供电公司持续发力。

至2010年末,堰桥镇所在的无锡地区已形成以220千伏系统为主电源,110千伏系统为骨干网架,35千伏及10千伏直配入户,安全、经济、优惠、可靠的现代化电网,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为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走在乡镇发展前列,堰桥镇只是无锡农网建设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国网无锡供电公司高质量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配合地方政府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实施杆线入地,持续优化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供电可靠性。

杆线入地改造。杆线入地改造。

2023年,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完成无锡市农网改造项目1000项,涉及配变1000台、线路490条,杆线入地31.89公里。改造所及之处,电网供电能力、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村电气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苏南模式”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这样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进入21世纪,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要求,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稳生产的同时如何答好环保题?对此,一家家曾粗放发展的老牌企业转身成为绿色模式的探路者

“苏南模式”的典型、全国民营企业转型壮大的代表——盛虹集团,就是“探路者”之一。

盛虹印染总厂历史影像。盛虹印染总厂历史影像。

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盛虹砂洗厂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成立。作为村办小厂,当时盛虹只有染色和定型两个车间,设备简陋,产能落后

1994年,盛虹兼并了隔壁永和村即将倒闭的一家印染厂,打算扩大生产。生产要用电,当地供电部门紧急为永和村新上了一台1250千伏安的变压器。有了充足的电力供应,盛虹自此开启了并购、扩大生产规模之路。

1998年3月,盛虹“吃”掉了当时印染界的“老大哥”——东方印染厂,一举成为盛泽最大的纺织企业2006年,盛虹集团印染下属分厂已有12家,年印染加工能力在12亿米以上,产能居亚洲第一

然而,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能耗和水耗也迅速增加。据悉,纺织业每生产1吨纺织品就会排放17吨温室气体,其中70%来自印染环节;工业废水排放量仅次于造纸和化工业,稍有不慎便会染料溢出、污水横流。

产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走。2007年,盛虹开始狠抓“绿色转型”,通过对定型机实施联网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10%;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减少了废水排放量……

期间,国网苏州市吴江区供电公司常态化上门走访,了解企业负荷动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出将燃油叉车替换成电叉车、电动加压污水处理等方案,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走访盛虹印染三分厂,了解企业用能需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走访盛虹印染三分厂,了解企业用能需求。

除了在节能减排方面炼好“内功”,盛虹还将目光瞄准了废丝再生领域。2021年,经过5年技术研发,全球首条从塑料瓶片到纺丝全流程绿色纤维生产线在盛虹建成,自此,盛虹工厂里便上演着废旧塑料瓶“再生记”。

塑料瓶的组成就是我们常在服装标签上看到的“聚酯纤维”。每8个矿泉水瓶,就能生产出一件T恤衫。目前,这条产线一年能生产再生纤维25万吨,消化125亿个废旧塑料瓶,可减少碳排放约50多万吨。

2023年9月,10万吨/年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装置在盛虹正式投产,通过直接捕集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盛虹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5万吨,将其转化生产为10万吨的绿色甲醇,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2022年7月21日,盛虹集团向供电公司送上锦旗,对供电公司长期以来的保障表示感谢。2022年7月21日,盛虹集团向供电公司送上锦旗,对供电公司长期以来的保障表示感谢。

今年,盛虹决定把分散的工厂整体搬迁进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投产后,预计总用电负荷约44.4 兆瓦 为保障项目顺利投产,在供电公司指导下,盛虹提交了新建一座110 千伏专用变电站的用电申请

如今的盛虹集团已从一家村办小厂成长为世界500强,产业布局涉及石化炼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纺织等行业,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40年,无数从“苏南模式”里走出来的企业,乘着时代东风“书写历史”,在“成为历史”的过程中“创造历史”,从乡镇飞向世界,让强富美高有了具象化的图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无锡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