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甜不甜 翻翻甜蜜账

甘蔗甜不甜 翻翻甜蜜账
2024年05月22日 11:11 农业农村部

转自:农业农村部网站

  阳光正好,广西武宣绿油油的蔗叶迎风摇曳,这是属于武启惠的“人间最美四月天”。

  蹲下,轻拨蔗叶,武启惠笑了。“这是第三年宿根,出芽已经离地20厘米,长势十分喜人,希望又是一个丰收年。”作为武宣县博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位于武宣镇大龙村的580亩糖料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是他的主场。

  “全程机械化,亩产8吨。”武启惠算起了甜蜜账:每亩综合成本为5吨,意味着每亩收益3吨,大约1500元,基地纯收入在百万元左右。

  在有着10年种蔗经验的武启惠看来,种蔗是一个甜蜜的事业。他同时坦言,科学种植很关键。

  “甘蔗产量高,好品种当立头功,我们主要种植桂糖44号;通过摸索,证明1.9米宽窄行种植方法非常可取。”武启惠解释道,目的是为了提高有效茎,茎多意味着甘蔗多,自然产量高。“一垄两行,垄距1.5米,不但保证了采光通风,更利于机械出入,较之前的2.4米一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广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农业部经理胡顺介绍。

  更让胡顺称道的是,普通种植户一种收3年,而大龙村基地能做到一种收6年,第6年还能有别人第3年的产量。“以6年一周期计算,大龙村基地少种一次新蔗,每亩节约1300元左右费用。”胡顺认为,这不是小数目。

  随后进行的行间一次性完成施肥、除草、培土机械作业,又让记者见识了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在合作社托管的地块,甘蔗种植机无人驾驶、北斗导航,开行、播种、施肥、覆土、盖膜五道工序一步到位。“机收更省时省钱,每吨支付100元;而人工砍蔗直至装车,每吨要花175元。”武启惠的账算得清清楚楚,他的基地成为广西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典范。

  亩产8吨,武启惠并不满足。

  去年,他在合作社办公室前的1.3亩地上进行试验,结果收蔗16.177吨,亩均超过12吨。“最高的长到4.71米。1月27日,一位姓苏的蔗农走进甘蔗地直呼大开眼界,决定把自家新植300亩甘蔗托管给合作社。”武启惠希望通过示范带动向亩产12吨目标前进。

  在200公里之外的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连才村,覃顶飞兄弟俩800亩甘蔗同样长势喜人。“这是第3年宿根蔗,2.4米一垄,计划明年新植时采取1.9米宽窄行,提高产量。”覃顶飞对2023/2024榨季平均亩产7.5吨不太满意,尽管兄弟俩已年入百万元。

  与武宣县大龙村基地不同,覃顶飞种的是桂柳05136,根部粗壮,抗旱能力强,但易倒伏。“武鸣这个地方遭遇台风袭击的概率非常大,鲜有直根,所以只能采取人工砍蔗,做到能收尽收,降低损耗。”覃顶飞介绍。

  为了扩面增产,广农糖业所属南糖甘蔗现代化农业开发公司为蔗农提供种植、田管、砍收全程服务。“垫付地租、贴息贷款等减轻了种植大户的投资压力。”该公司武鸣分公司东江片区技术副经理李斌坦言,广农糖业签约蔗区东江片今年扩种了3.7万亩。

  数据表明,2023/2024榨季广农糖业所属制糖企业(含托管企业)实现甘蔗入榨逾700万吨,同比增长41%。

  围绕糖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广农糖业夯实糖业“第一车间”,开展“扩规模、提单产、增糖分”行动,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和甘蔗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标准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从“不怎么赚钱”到效益逐年增加,从“不愿意种”到积极改种、扩种,蔗农积极性大涨。

  “算算甜蜜账,甘蔗越来越甜。”覃顶飞初次承包土地种蔗便坚定了前进的方向,并建议有志者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人均百亩以上才能赚钱。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合作社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