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人为因素,确保论文评审公正

消除人为因素,确保论文评审公正
2024年05月15日 00:00 新京报

  ■ 社论

  在论文与送审专家的匹配精度方面,不少高校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据报道,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发表文章《“恶意评审”如何评价和运用?基于武汉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评审意见的分析》中表示,自己所指导的博士生遭到“恶意评审”。目前相关学院已知晓并介入,是否存在如吕教授所言的“恶意评审”情况、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还有待官方及时给出详尽的复核结果。

  其实,论文评审环节出现类似问题并非个例。随着“宽进严出”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大趋势,教育部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各类盲审、抽检层层设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位获取甚至人生发展。

  吕教授对评审的质疑,引发众多网民的共情和热议,也在说明一个问题:当下一些高校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可能还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疏漏之处。

  以论文评审为例,教育部对研究生论文的评审要求、操作方式、评定结果并没有做统一规定,都是各高校依据《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各自制定实施办法,一般采用“双盲评审”的办法。

  不过,不同高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高校人为设置了过高的盲审门槛,又缺乏反馈和申诉的渠道,以致不少研究生都曾遭遇过被盲审“拦路”的情况,轻者修改重审,重者延期毕业,其中不乏因为一位评审的意见影响整体评定的情况。

  论文质量虽然是客观的,但在学术评价的过程中,评审人的学术背景、偏好、旨趣、立场都可能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同一问题的观点争鸣更加普遍,很难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判学术研究成果。

  作为应对,国内一些重要的人才、项目评审工作,以及部分学术期刊的审稿环节,已经开始实行“建议回避”制,即由被评审者提出一个或多个可能存在学术争议或矛盾的、要回避的专家名单,最大程度减小人为因素对评审公正性的影响。

  而在论文与送审专家的匹配精度方面,不少高校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者们各自在小而具体的学术领域里深耕,即便在同一个学科大类下,“隔行如隔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今诸多高校在评审系统中都增加了“对论文研究主题是否熟悉”的选项,选择“不熟悉”的专家可以更换评阅篇目,也是在消除“误伤”的风险。

  此外,与研究生持续扩招不同,论文评审专家库的增补却极为有限,在毕业季,一位专家往往要同时评阅多篇硕博论文。重压之下,很多文章来不及细看、观点来不及深究,评审中出现“冤假错案”在所难免。

  鉴于此,有的省份推出了对专家水平的动态追踪和评判机制,在评阅意见出现明显相悖情况时自动推送给新一位专家复核,取消多次出现与平均意见有较大出入专家的评阅资格,这样有助于减少一些消极评审或情绪化评审的情况。

  不过,人为因素的影响终究难以在技术层面根除,如何在评审结果出来后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申诉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相比此前实行了20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法》在“学术复核”部分增加了具体的条款,也为今后处理类似的争端提供了参照。

  《学位法》第40条规定“学位申请人对专家评阅、答辩、成果认定等过程中的学术评价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术复核”,第41条还指出学位申请人还可以“请求有关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处理”,都为保障学生权益提供了弹性空间。

  只不过,如何在法律框架内维持学术标准和正常学术活动的秩序,避免申诉泛化,仍需要高校制定更加科学、精细的管理办法。

  说到底,在论文答辩之前设置必要的评审环节,初衷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论文中的问题、做出必要的完善和修补,而不是为难学生、人为设置毕业的障碍。

  此次事件在官方复核结果出来之前,不宜偏听偏信。但此事的发生,确实把论文评审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置于舆论聚焦之下,有助于探讨更多机制性解决办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