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颐和园的林木“问诊师”

守护颐和园的林木“问诊师”
2024年05月15日 00:00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午报

“正所谓名园易得,古树难求。树木一旦褪绿、枯黄,是很难抢救回来的,所以我们需要跟时间赛跑,经常去观察和研究这些古树,尽早替它发声。”2008年,王爽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博士毕业,进入颐和园从事树木保护工作。十余年来,王爽已鉴定出海棠、牡丹、丁香、大果榆等多种植物的病害,积累了350余种病虫害和天敌昆虫的监测资料,制作了千余件珍贵标本。

走出实验室扎进带着泥土味的一线

颐和园的虫情测报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首先要能识别益虫和害虫、能识别植物,还要有非常清晰的方位感,因为只有掌握了偌大园子中约定俗成的地名,才能与老职工在一个‘频道’上对话。”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王爽对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准备。

虽然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博士,但王爽直言自己“又内行又外行”。“原来只跟农作物打交道,学的方向也是病害而非虫害,对园林植物和虫子一窍不通,刚来的时候连玉兰也不认识。”她一上岗就要跟夜班防控作业的职工交接,经常描述半天说不清楚树在哪、虫子是什么。

为了尽快记住识别植物和昆虫的窍门,与老职工在园内巡查时,王爽会随身携带小本子以便随时记录。各个班组发现病虫害都会打电话报告,她便抢着接电话,接完就跑去实地察看情况。就这样,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王爽就把园内每个方位和角落都熟记在心,树木和害虫种类也是摸得“门儿清”。“颐和园光蚜虫就有至少30多种,想要了解并记住它们,就要强化记忆,每天都去观察,长期扎根在一线才能有收获。”这是王爽的工作心得。颐和园还特别聘请了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的泰斗李镇宇教授来园指导,王爽把握这难得的机会,每次都认真学习。

“一般很少有小姑娘对虫子‘免疫’,比如满身黑毛、长了很多腿的毛毛虫,想起画面都会令人恐惧。”为了克服恐惧,王爽硬着头皮制作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昆虫标本——斑衣蜡蝉。她逼着自己不戴手套把虫子的翅膀展开,一边“起鸡皮疙瘩”一边接触虫子的身体。慢慢地,王爽可以徒手抓虫,就算手上被蜇出一串小泡也能面不改色,“掏出风油精抹一抹就行。”

“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力量和启发,让我感受到了人和自然直接建立连接的美妙。我现在带新人也是从制作昆虫标本开始。”王爽说。

每天行走、记录只为读懂树的“语言”

同样是在公园漫步,细心的人还是能分辨出虫情测报员和游客的不同。他们的脚步匆忙,眼睛很少会偏离树木,时不时就会绕着一棵树来回转悠,随后突然盯住某片树叶。发亮的叶片,变暗、发黄的树冠,任何异常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有的树衰弱的预兆是不再开花,有的树则在衰弱前疯狂开花。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读懂树的‘语言’,才能做好工作。”王爽说。

颐和园绿地覆盖面积75万平方米,虫情测报员要整天泡在园内,在不停的行走和观察中发现虫害并及时记录。王爽工作的背包里面放有剪子、铁丝、放大镜、镊子等工具,还有各种收集袋、样品袋。工作结束后,包里还会装着取回的植株和捉到的虫子。她说:“和其他公园不同,颐和园山、桥数量多,道路狭窄曲折,无法使用机械车辆,别的公园可能一个小时就能干完的工作,我们要好几天。”一年四季不惧日晒雨雪,王爽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着园区,工作起来一天少说也要走两三万步。

什么有害生物对于园林的危害大?“以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为代表的检疫性、危险性林木有害生物,都是园林植物的头号杀手。”王爽说。美国白蛾是暴食性害虫,一代能产数百个虫卵,严重时几天就能吃秃一棵树。“害虫都是可防可控的,美国白蛾一年繁衍三代,不能错过防治窗口期。”王爽和同事们每年3月中下旬就开始利用性信息素引诱剂或黑光灯监测诱杀美国白蛾成虫,在幼虫期及时发现并剪除幼虫网幕,在蛹期采取人工挖蛹和释放周氏啮小蜂等天敌昆虫来减少下一代美国白蛾虫口密度。“每种病虫害都有薄弱环节,找到其中关键环节进行有效干预,既能减少农药使用量,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病虫害防治需要一代又代人的努力

找到虫害最佳防治时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和努力。从选择植物保护专业开始,王爽就知道这是件久久为功的工作,很多害虫生长周期长,一年无法见到所有的虫态,“我们这个工作一两年是很难出成果的,数十年坚守一线才是常态。”她说。

基层班组不善言辞的宝藏师傅们,一招一式都是多年来一线工作积累的精髓。王爽的师傅魏宝洪在植物保护岗位工作30多年,他设计的一款泥环用很低的成本就能实现防止草履蚧上树,如今被多个公园采用。

“把握病虫害防治时机就要读懂大自然的规律,这需要几代园林人长期观察记录总结。”王爽说,“随天气而动的方法就是老职工们传下来的。如果风大,就要从西边看看西堤的柳树有没有倒伏;如果碰上雨雪天气,就要从东门到长廊、仁寿殿这些主要景区看植物的病害传染情况。”目前,王爽正在总结节气、植物物候与病虫害对应的关系,例如海棠在展叶期容易得锈病,春雨会启动病害的流行,因此要抓住春雨后10天内的窗口期进行病害防治。

2018年,以王爽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2020年,工作室成为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工作室,王爽在做好传帮带的同时,带领工作室职工开展病虫害研究。目前,工作室创新成果近20项,在病虫害、海棠枝干病害的防控方面取得了突破,并逐步探索植物病虫害无农药控制技术,实现了精准测报和农药减量。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彭程/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